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冠军 《前线》2023,(2):9-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创新性地拓展为“两个行”,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行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的新论断。这一新论断不仅有其深刻意蕴,而且内在地蕴含着“两个行”在同时性并存、历时性演进及二者相统一维度上的辩证关系。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新论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加自信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加自觉地全面贯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飞跃的最新理论成果,守正创新地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2.
于虹丽 《奋斗》2023,(2):12-14
<正>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经验,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明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第一项就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正式写入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这一重要论断不仅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3.
杨超 《前线》2023,(4):33-36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行进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集中表达。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相似文献   

4.
展鹏 《发展论坛》2002,(9):20-21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是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全面总结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多年以来的基本经验,紧跟世界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立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是我们党学习、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取得的新的丰硕成果。正确理解这一论断,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红色是中国共产党鲜明的政治底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稳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这一时代课题,鲜明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红色”话语。在“红色”话语中,“用好红色资源”是基本前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是核心要义,“以党永不变质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是价值旨归。新征程上,深入探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红色”话语的内在逻辑,对于我们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坚定,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宋庆森 《奋斗》2022,(6):30-3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首次鲜明提出“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论断,其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居于“五个必由之路”之首。深刻认识和理解这一重要论断的精神要义,对于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更好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孕育发展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完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国家治理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等领域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独特政治优势,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然而,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巨大优势尚未转化为与之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作为一种“软实力”,必须以国家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为基础,以这一制度的发展完善为依据,不断增强其说服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应着眼于解决“说什么”“由谁说”“对谁说”和“怎么说”的问题,从话语本体、话语主体、话语客体、话语介体四个向度着手,全面推进诠释中国实践、讲述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国际话语权构建。  相似文献   

8.
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也是当代中国的主题。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一重要论断,是对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思想的深化和拓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这一重要论断,把发展与执政兴国联系起来,不仅深刻揭示了发展与执政、兴国与执政的内在联系,进一步表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己任、以兴国为目标、以富民为取向的历史使命感和政治责任感,而且突出强调发展是贯穿于“三个代表”实践过程中的红线,进一步说明在党面临的各项繁重任…  相似文献   

9.
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建构,彰显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战略清醒、自警的政治品格和宽广的世界胸怀,承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是增强话语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建构,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夯实理论根基,以中国理论构筑学理支撑,以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为源头活水,以总体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公共性为话语建构原则。新时代伟大斗争话语作为行动中的语言,能够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现实物质力量,对于凝聚斗争共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党“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形象叙事、推动伟大斗争话语吐故纳新避免落入历史惯性思维窠臼、对外讲好伟大斗争故事廓清西方认知迷雾、解决世界公共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这一重要论断,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纲”的论断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发挥着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思想承载的能动作用、理论创新的奠基作用。民族工作向“纲”聚焦以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前提,蕴含着创新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忧患的实践和理论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需要充分发挥党在民族工作中的统领作用,同时以法文本的形式将“纲”纳入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之中,从而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和推进党的民族工作“纲举目张”。  相似文献   

11.
蒋鹏举 《党建》2023,(3):38-4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统一战线、协商民主有机结合”。这一重要论断,为推进新型政党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协同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新时代新征程上,作为具有侨海特色的参政党地方组织,致公党常州市委将继续发挥和海外侨胞联系密切的优势,凝聚侨海之心、汇聚侨海之智、发挥侨海之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是党不断发展壮大和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法宝,百年来党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经历了初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国革命话语体系、中国建设话语体系、“左”倾话语体系、中国改革话语体系和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演变历程,展示了党在思想政治话语领域的智慧和变革能力,形成了坚持围绕中心进行话语阐释、坚持与时俱进进行话语表达、坚持多元形式进行话语传播、坚持理实融合进行话语创新的特性。站在新的百年起点,面对复杂的国内外情势,中国共产党要继续推进思想政治话语体系改革与创新,要用政治话语展示中国立场,用学术话语彰显逻辑能力,用传统话语标识文化底蕴,用百姓话语叙述价值理念,面向世界传播中国话语,进一步增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话语体系的社会动员、社会整合能力,向国际社会传达中国观点、中国故事、中国哲理。  相似文献   

13.
韦震球 《理论建设》2012,(3):39-41,67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话语系统,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并伴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转换。以人民的具体利益诉求为依据、以追求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是这一转换的内在逻辑。把握这一转换,有助于厘清对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及其发展变化的不同认识,从而科学认识和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也有助于中国共产党坚持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以引领执政实践、增强执政合法性、提高执政能力。此外,把握这一转换,有助于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宋月红  杨力源 《实践》2021,(1):24-25
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和实践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式道路,创新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工作关乎大局,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正确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这一重要论断为我国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相似文献   

15.
历史周期率是指历史上反复出现的治乱兴衰的政治现象。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一个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提出的“人民监督”,一个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自我革命”。这“两个答案”相辅相成、同向并进,铸就了党的百年辉煌。在向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要确保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就必须统筹用好这“两个答案”。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以来,新时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语境。坚持党的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的整体性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成为新时代的政治话语、价值话语、实践话语和国际话语。新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际遇。党领导一切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增长极,全面发展战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格局,国际形势新态势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机遇和新挑战。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的客观事实,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新思维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前提。这些思维主要有政治思维、整体性思维、开放思维和创新思维等。  相似文献   

17.
王超 《新视野》2023,(1):14-20
党的二十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站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起点上,宣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本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秦宣教授,为大家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值得密切关注与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这将有助于我们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深刻揭示和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论断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大意义,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重要依据。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揭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辩证统一的结果,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只有在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要求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才能激发出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揭示了中国现代化道路中所蕴涵的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道路共性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文明发展诉求的元素,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现代化发展的全新选择,为破解现代化困境、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人民”话语的构建和传播具有特殊意义,“人民”既意涵特定范畴,又团结和聚拢民心。作为党和人民密切交流的桥梁,“人民”话语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时代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人民服务”中对“人民”的辨认和区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后“共同富裕”和“最广大人民”中的总体化“人民”,科学发展要求下“以人为本”对“人民”新阶层的囊括,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中“人民”的双重意义,人民话语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和突出问题。在新时代,对人民话语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有利于深化党的群众路线基本方针,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增强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杨峻 《当代党员》2023,(9):53-54
<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这一论断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阐释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涵和要义,为广大基层人大工作者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