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红英 《山西青年》2023,(2):141-143
通过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经验总结,构建“六位一体”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从中高职衔接项目管理、设计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有效的转段升学方案、配备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设计衔接课程内容、组织和实施教学六个维度分析了影响因素的内容,以此促进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泽敏 《山西青年》2022,(3):159-161
在进行高职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改革的理念融入其中,是当前各个地方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优化的主要方式之一.高职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掌握一些与本职业内容更加相关的课改理念,如此学生在实际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才会更具有职业道德,才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到实际的社会建设中.基于此,文中对课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适应需求、面向人人、有机衔接、多元立交"的新要求。要破除传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障碍,以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实现顶层设计、以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实现理念创新、以重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教育变革、以优化教师人员队伍实现人员保障以及以改革评价考核机制实现评价配套等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视域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重构。  相似文献   

4.
高职初等教育专业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培养小学教师的一个新型专业。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到小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因此在设置高职初等教育专业课程时,既要考虑该专业的性质与特点,也要立足于初等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本省小学的实际情况,以体现初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辐射性、前瞻性、合理性和整合性。  相似文献   

5.
李娜 《山西青年》2022,(1):62-64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流方向,而"百万扩招"生源在高职院校中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且是一个新生事物."百万扩招"生源的多样性以及入学基础的不同,决定了我们的教育要更加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本文按照人才培养的规律,从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过程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探索研究,并以...  相似文献   

6.
刘敏 《山西青年》2023,(9):103-10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高质量发展,人才作为核心驱动力,亦由此面临着更高的定位,高等教育迎来了严峻的挑战。“三教改革”作为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深化内涵建设的重要抓手,为有效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了指引方向,是打造高质量育人工程的关键路径。本文以高校财会专业课程为研究对象,站在教育提质增效的角度,围绕“三教改革”背景下的高校财会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展开研究。首先,对“三教改革”的内涵、价值等进行了简要概述;其次,结合对高校财会专业课程发展现状的分析,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总结;最后,发挥问题导向价值,就财会专业课程体系有效建设策略进行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持续转型升级,高质量人才供给是保障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为高职院校必须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开展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的探索。通过分析现有专业培养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症结,从课程体系建设、专业课程的“专创融合”改革及创新工作坊的建设等方面,探讨了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主导,打破了专业课程体系与公共课程体系分离的学科体系传统架构,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价值观培育实践性的有效途径。针对实践教学环节中价值观培育的双重性、统一性、模糊性的特点,建设性提出培育方式多样化、培育载体时代化、考核评价具体化等构建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向海经济”政策背景下,为使专业课程与职业需求对接,培养食品专业实践技能,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建设综合实训课程,按照1课程、2融合、3目标、4衔接,在第4学期增设综合实训课程,以鱼罐头加工过程中,原料选择、加工工艺、加工后各项指标的测定为主线,共10个项目,包含15个模块,让学生了解食品生产加工检测过程中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衔接专业课程、毕业设计、考证培训和顶岗实习,突出海洋特色,为日后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高职教育由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模式向政府主导下的就业导向模式转变过程中,必须对高职教育的德育观念、德育模式以及德育体系等进行重构.在就业导向语境中,通过坚持科学定位、创新高职德育理念;探索有效途径、提高高职德育实效;构筑完善体系、形成高职德育合力,系统构建高职德育体系,进而提高职德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多元化,高职近年来发展比较快,形式多样化,专业涵盖范围广,就业率高,再加上国家高度重视,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报考高职院校。物理作为高职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学习来说非常重要,尤其是工科类专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物理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将来学历的提升或就业都非常重要。基于创新教育探究,笔者对高职物理教学做出了以下思考。  相似文献   

12.
王雪坤  葛秀秀 《世纪桥》2012,(5):99-100,106
本文基于北京农学院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考察,探讨北京农林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北京农学院在理论构建基础上,从加强校企合作和校校合作入手,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多模块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双师型”教师,推行“双证书”制度,以及推行“2+1”教学模式,突出动手操作能力,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职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从而培养出宽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具特色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高职贯通,不仅可以在5年的时间内,根据不同职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职业技能等系统的教学和训练,既避免中职学生基础理论较差而造成与高职对接中错位的现象;又弥补了普遍高中学生缺乏技能训练的不足;还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连续性.这种衔接不是原来的中职+高职,而是打破原来中职、高职两个阶段各成系统的教育形式,建立共同培养目标,按职业能力要求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统筹安排、分阶段实施,充分发挥中职与高职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各自加强应承担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技能与技术训练,因此中高职的衔接发展绝不是中职与高职两个系统的简单链接,而是两个系统在多种特征上兼容性的繁杂适配.  相似文献   

14.
陈启新 《山西青年》2022,(16):61-63
在本科教学实践中,构建以工程知识为核心的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通过使用综合教学法,并依托网络教学优势,将每门课程之间有关联的知识点强化,使工程实践知识与设计理论、设计应用深度融合。目的是形成知识点之间的递进,在教学过程中各门课程资源共享,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数字化、实践化设计能力。在教学后实现知识体系的顺利过渡与自然衔接,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和突出传统建筑营造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形势,针对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对策,即探索新的教育培养目标模式、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创新职业教育体制、多渠道筹措经费,切实保障职教发展需要、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合理调整职教布局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搞好中职与高职内部衔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职业教育应纳入终身教育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已成为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本文在解读高职院校产学研关系及协同创新若干问题基础上,提出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能力培养体系以及产学研结合办学机制三项策略,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高职教育正面临着改革和发展,需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体系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科研机构和高职院校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在对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区别以及国外主要高职教育教学模式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8.
对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剖析,列出了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有效路径。政府层面应完善就业服务政策体系,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强国”的氛围,助力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学校层面应紧盯行业动态,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从根源入手,优化人才供给体系,变革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模式及方法。高职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影响因素众多,行业、企业、社会各界资源都应主动参与并积极配合落实,企业只有真正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毕业生才会符合企业用人要求,才能实现多元培养,定向培养。  相似文献   

19.
彭正海  湛斌 《山西青年》2023,(1):121-123
创新创业学院承担着高职院校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创业实践活动指导等工作。本文从机构组织、培养对象、师资队伍、主要任务等方面对四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学院进行研究,分析高职院校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中面临的困境,探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朝着厘清目标定位,健全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搭建创业孵化平台,营造创业氛围的方向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20.
缪仁亮 《山西青年》2023,(4):154-156
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走上求精细、重品质、立品牌的精益道路。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并要正确认识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分析“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实价值,从校园文化、专业课程、教师队伍、校企合作、技能大赛等方面提出有效的实施路径,从而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