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是指父母一方或双方均健在,但没有或无法履行抚养义务和监护职责,与祖辈、其他亲戚及无血缘关系他人一同生活的儿童。在父母监护角色缺失这一压力源下,儿童和抚育人以及家庭系统面临多重风险,由家庭的信念系统、组织模式、沟通过程构成的保护因素也为家庭抗逆力提供了潜能。为提升家庭抗逆力的社会工作服务,可以从家庭内部系统和家庭外部系统两方面展开探索。  相似文献   

2.
鉴往知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历史判断,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大历史观,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深刻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从而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这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需要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3.
席正铭,1884年出生在贵州省沿河县大垭乡,中国民主革命家。席正铭的父席崇琳是一个饱学经书,擅长书法的秀才,正当壮年在省城游学时病死。面对家庭变故,席正铭母亲没有改变“以学振家”的初衷,为了让席正铭得到更好的教育,母亲亲任私塾老师,用平身所学,教导席正铭和其他孩子。  相似文献   

4.
5.
6.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大力推进经济建设,坚定方向、夯实基础、缩小差距,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道路,强化实现共同富裕的顶层设计,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更深领域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回顾这一历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统筹兼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治理的话语体系下,政策议程设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基础性环节,也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核心场域。“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议程设置”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公共政策领域的具体应用与实践展开,在国家治理中发挥着人民利益表达、政策问题识别、决策共识凝聚等重要治理功能。作为一种“完成式”,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议程设置的生成与发展,经历了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升华的历史逻辑,从“人民同意”到“人民满意”的合法性构建的理论逻辑,从“局部”到“全过程”的人民主体地位确立的实践逻辑。作为一种“进行式”,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议程设置还应当在治理话语层面,遵循科学化、民主化和法治化的基本思路,进一步建构完善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策问题识别机制、政策共识达成机制和政策责任追究机制,更好地实现其治理效能的转化。  相似文献   

8.
范舟 《世纪桥》2021,(10):93-96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宝贵历史经验,是党践行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具有重大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又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回眸中国共产党百年的苦难与辉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是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动力之源。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更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推动全体人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9.
“以现代文化为引领”除具备经济、社会战略性质之外,具有相当重大的政治性担当。这一提法既注意到跨越式发展与长治久安事业中文化与政治的联动关系,也颇得古典语境中的“文——化”之精义,具有深刻的政治意涵和明确的政治指向。国族认同构建是新疆“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应有之义和生动体现。当前新疆尤其需要廓清现代民族政治理论中的一系列基本概念,借此开展对传统民族政策的适度反省,必须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在政治理论问题上的认知度与大是大非问题上的鉴别力,引导各族群共同构建与强化国族认同。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3,(18):39-39
为抓好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湖北省随县以问题为导向,在全县推广“三题三点”工作法,推动全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破难点、强弱点、创亮点、树品牌。据介绍,随县各乡镇和县直各部门党委(党组)参照工作要点,对本地本系统进行认真调研,采取征求意见、与党员座谈等方式,找出本地本系统党建工作的重难点问题和薄弱环节。随后,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活力既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遵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源于对中国共产党近70年执政经验的凝练与升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核心内容上凸显了“人民至上”的鲜明政治立场,要求我们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坚持人民性思维,坚定人民立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以人民为中心相统一;坚持公平正义的利益分配,加快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伟大变革”,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鲜明特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人大工作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完善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人民群众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解,完善人民群众参与人大工作的制度,切实履行好四项职权,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之中,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3.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归根结底是要推进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为提升中华民族整体素质奠定基础。推进理想人格的塑造,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要把理想体现为人格,必须把理想转化为信念,即一种信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一个重要前提。塑造理想人格,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这一过程即“化理论为德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1961年11月,中共湖南省委《关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几点指示》的出台,标志着湖南在全国率先拉开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序幕.省委给中共中央写的几份总结运动经验的报告,迎合了毛泽东当时“左”的思想状况,为他“以阶级斗争为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际依据.毛泽东高度评价湖南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他指导制定的《关于目前农村工...  相似文献   

15.
刘余莉 《唯实》2014,(4):79-83
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伦理道德教育。《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早在尧帝时期,尧有感于百姓“饱食媛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的状况,任命契为主管教育的官员,教导人民懂得五种最基本的伦理关系,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大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相似文献   

16.
从功能的角度看,人性实质上是一种使得人成为处于一定文化背景中的具体的人的可能性;它包含着理性和非理性两类先天的规定性,通过这些规定性,文化及其多样性成为可能。真正的普世伦理应当建立在作为一种可能性的人性之上,必须以人性本身作为普世价值,只有这样,一方面,我们才不至于偏袒人性中的某种规定性,康德的道德哲学就是因为偏袒人性中的理性规定性所以不能成为真正的普世伦理;另一方面,我们才能避免把特殊文化中的特殊价值理念幻化为普世价值,因为以人性整体为基点的普世伦理不接受任何一种文化或个人对人性及其某种规定性的解释,这些解释都必然会带有理解上的偏见。这种普世伦理强调底线意识,是判断实践主体行为的尺度,具有约束、调节和范导实践主体特别是国家的行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刘伟 《发展论坛》2001,(5):63-63
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全国优秀青年企业家苏寿堂先生所著的《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一书,最近由经济科学出版社收入中青年经济学家文库,并公开出版了。应当说这是一部很有特色并需要予以足够关注的关于企业管理理论方面的著作。因为企业管理理论本身在我国尚属不断发展中的理论,无论是理论体系,还是研究方法都在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尤其是作为企业管理理论的研究客体,我国的企业产权制度及管理制度本身正处于深刻的改革历史进程之中,而我国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经济机制正处于由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换过程之中,从而使…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对我国历代执政经验的深刻总结,蕴含着民惟邦本、顺应民心、利民为本等治国理政智慧,对于建立和完善中国的政治制度,维护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学继承传统民本思想精华的基础上,立足时代发展要求,在治国理政中充分体现人民意志,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不懈奋斗,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了其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9.
李文钊 《唯实》2007,(7):80-83
中国地方政府改革所处的环境不同于西方,这必然决定了其改革实践需要新的理论分析框架,治道变革理论正是开发地方政府改革本土化理论的一种尝试。石狮市政府改革的途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地方政府改革的怪圈。治道变革理论为地方政府改革和创新提供标准。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政治生活中就如在经济生活中一样,常常为稀有资源而竞争。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民众更倾向于关注基本的经济福利,而不是政治权利,那时,民众的政治参与意识并不强烈。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人们的政治参与意识比以往强烈,要求获得更多的民主;另一方面,民众通过政治参与来保障自身利益,也会成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