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满足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对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揭示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的时代背景,推动教育链、人才链、知识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探索研究生校企协同育人培养路径,构建校企协同、产教融合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和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以期为各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生作为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后备力量之一,加强其创新能力既是研究生教育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促进中国高水平人才发展的重要根基。本文分别从创新意识、科研平台和培养体系三个层面,对目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此问题提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队伍建设、平台建设以及培养机制改革,以期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3.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为企业输送高层次专业实践型人才.本文从校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过程管理角度出发,对目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按照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过程分为四个阶段,从过程管理的角度对校企联合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保证校企联...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培养模式上仍存在诸多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培养模式下产生的人才尚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需求,硕士研究生不适应用人单位取向的变化以及培养目标的分化等。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本着"精英性与专业性相结合,内适性与外适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出了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定位与培养目标;实现不同学位类型的分类指导;改革入学考核形式,拓宽培养口径;优化课程结构,突出应用型与创新性专业学位硕士人才的培养;创新探索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董金梁  王子 《山西青年》2022,(22):136-138
本文调研分析,对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模式下校企双方协同育人,精准施策,驱动创新创业教学探索与实践,为校企协同转型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推进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综合改革,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相似文献   

6.
张萍 《山西青年》2023,(8):136-138
社会经济发展及产业转型的历史阶段特征,促使我国形成了职业类别多元化、精细分工合作下的专业化人才需求新趋势。社会人才需求的现实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提出精准对标的方向指引。基于校企深度合作视角,研究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呼应了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及实践路径,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实证可行性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校企双元培养模式改革、协同攻关着力打造服务创新平台、多方参与塑造校企命运共同体的优化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李培 《世纪桥》2012,(9):96-97
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是研究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校外科研创新基地为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效平台,通过校企双方合作,利用资源共享进行优势互补,实现双赢。本文通过科研创新基地的实践,提出了建设研究生科研创新基地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
王璟  刘政  方丽丽 《世纪桥》2008,(7):63-64
法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法学学科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适当的培养理念、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是造就优秀法学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培养则是上述条件运行的现实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在法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序列、厘清法学研究生创新动力的内在构成,对有效培养法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相当创新能力的法学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在社会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双元为基础,以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社会责任的教育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中国特色学徒制时代内涵基础上,剖析了中国特色学徒制培养学生的过程和机制,探讨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可行性,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双创教育融入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路径和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0.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在深入分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找到校企之间的最佳切入点或渠道,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文章首先在深入分析"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与高职学生党员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尝试找到校企之间的最佳切入点或渠道,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2.
法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法学学科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适当的培养理念、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是造就优秀法学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培养则是上述条件运行的现实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在法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序列、厘清法学研究生创新动力的内在构成,对有效培养法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相当创新能力的法学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在社会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高放  刘少宝 《世纪桥》2014,(4):77-78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成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实现。高等教育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探索和实践高校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可回避的艰巨任务。本文从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理念、初步成效、完善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途径及规律,逐步探索出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高等职业教育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适应新的办学模式的要求,培养大学生思考、分析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现高职特色,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5.
曹立达 《山西青年》2023,(5):139-141
“岗课赛证”育人模式是完全按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制定的人才培养方式,本质上强调职业性与实践性相融合,是以提升职业实践技能、满足各行各业职业能力要求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教育,是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创新途径。本文以铁道车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为例,以产教融合、校企深度合作为导向,以职业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通过课程建设方向、课程体系建设内容以及课程体系建设实践三个方面,开展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从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法学研究生作为高层次法学学科人才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适当的培养理念、培养机制与培养模式是造就优秀法学研究生的必要条件,创新能力培养则是上述条件运行的现实目标.明确创新能力在法学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价值序列、厘清法学研究生创新动力的内在构成,对有效培养法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具有相当创新能力的法学研究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并在社会法治化、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提高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水平关系着祖国中医药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党建工作是人才培养的方向标和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医药高等院校研究生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并从工作定位、工作切入点、目标与成果评价体系的完善、机构体制和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提出创新和发展中医药高等院校研究生党建工作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研究生群体是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是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在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根本性因素。构建以跨学科和资源共享为特征,包括校内跨学科双导师、校际双导师和校企双导师的“多边双导师制”,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研究生群体是高层次人才的主力军,是创新人才的中坚力量。在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诸多因素中,导师队伍是根本性因素。构建以跨学科和资源共享为特征,包括校内跨学科双导师、校际双导师和校企双导师的"多边双导师制",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20.
蒋婧  葛文鑫 《山西青年》2023,(9):127-129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就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构建“四段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在每个培养阶段融合企业元素,基于企业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共建协同育人的教学团队。本文详细阐述了该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法和特点,为纺织品检验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