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是我党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之一。党创立时期,毛泽东通过文章尤其是实践宣传了马列主义,在工人中建立了党组织,建立了工会,宣传教育了工人群众等,书写了湖南工运史上极其辉煌的一页,对全国的工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维汉在《回忆与研究》一书中指出:“湘区党组织建立后,为加强对工运的领导,建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湖南分部,主任是毛泽东.工运的重点在长沙和安源两地……”①其中,安源又是首先开展工运的地方.在毛泽东的开拓与领导下,安源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毛泽东为什么选择安源作为开展工人运动的重点地区呢?  相似文献   

3.
1922年9月14日,由毛泽东策划,李立三、刘少奇组织和指挥的震动全国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爆发了。安源路矿工人革命运动从1921年秋天开始逐渐兴起,在中国工人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必然选择 安源工人运动辉煌的历史向我们提出了一个重要课题:为什么安源路矿会被毛泽东选择作为工人运动的策源地?从对安源工运的历史考察中,我们得到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4.
安源是毛泽东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发源地.毛泽东先后八次到安源开展革命运动,使安源工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为中国工运史和革命史谱写了重要的篇章,为日后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革命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在安源的革命实践,使他迅速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人,也让安源这一古老的矿区成为中国革命志士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5.
李立三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在领导工运的实际斗争中,他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本着原则性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相结合的方针,对帮会势力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策略,表现出了高超的统战艺术.1921年底,李立三遵照湘区党委书记毛泽东的指示,到安源去从事工人运动.随着斗争的深入发展,如何正确对待当地红帮势力的问题逐步摆在了共产党人面前.因为当时安源路矿上红帮势力很大,很多工人都加入帮会,不少工头也是红帮分子,甚至是红帮头目.因此说,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可以防止工运被帮会势力所破坏,而且能够保证罢工期  相似文献   

6.
李立三是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他在领导工人运动的实际斗争中,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工人中的帮会势力实行又斗争又团结的策略,表现出高超的统战艺术,为中国工运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1921年底,李立三遵照毛泽东的指示,到安源开展工人运动。随着运动的深入发展,发现矿上红帮势力很大,很多工人参加红帮,不少工  相似文献   

7.
三大前后,杨匏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工人运动,主办工运刊物,在工人中建立党团组织和工会,并动员组织广大工人支援平叛滇桂军阀叛乱和东征,也是省港大罢工的“罢工领导核心”之一。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的江西安源工人运动在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人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长期以来备受工运史学者的重视。但过去的研究多是从中共党史的视角去阐述我党的伟大决策在这次工人运动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在革命史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明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裴宜李女士的《上海罢工》一书,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重视分析工人自身及社会关系的特点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的角度,对上海工运动进行了解读,为我们更好地分析安源工运的胜利原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1921年秋天,毛泽东来到安源煤矿考察,向工人宣传革命真理、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是年冬,毛泽东和李立三应安源工人的请求又到安源考察,开办夜校,建立革命团体“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在安源工人中培养了8名积极分子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了团支部。1922年1月,李立三、蒋先云受派到安源创办工人补习学校。2月,李立三吸收6名工人运动骨干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产业工人队伍中,  相似文献   

10.
黄领  黄婷 《党史文苑》2013,(18):30-32,61
安源是毛泽东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发源地。毛泽东先后八次到安源开展革命运动,使安源工运成为中国工人运动的一面光辉旗帜,为中国工运史和革命史谱写了重要的篇章,为日后中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开展和革命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在安源的革命实践,使他迅速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人,也让安源这一古老的矿区成为中国革命志士成长的摇篮。  相似文献   

11.
《兵团工运》正式面向全国公开发行,这是兵团工运事业逢勃发展的象征和新的里程碑。它凝结着兵团各级工会理论、信息、通讯工作者的辛勤汗水和兵团工运事业面向全国所走过的艰难里程,也为全国工运同行和工人、职工朋友们认识、了解兵团工运事业和更好的交流工会工作经验,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的江西安源工人运动在我党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人的直接领导下,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全国第一次罢工高潮中“绝无仅有”的成功范例,长期以来备受工运史学者的重视。但过去的研究多是从中共党史的视角去阐述我党的伟大决策在这次工人运动中所起的关键作用,结论无疑是正确的,但在革命史的宏大叙事背景下,明显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裴宜李女士的《上海罢工》一书,从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即重视分析工人自身及社会关系的特点对工人运动的影响的角度,对上海工运动进行了解读。为我们更好地分析安源工运的胜利原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安源工人运动是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启蒙运动,其标志是安源工人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教育发动下,第一次真正走向革命舞台;"安源"和"安源工人",都是秋收起义史册上十分夺目的重要名词;安源工运和秋收起义有着重要的内在的关联和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14.
1920年代是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的高潮时期,与此前的历次工潮相比,这一时期由于中共的政治参与,安源路矿工人运动发展迅速,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工人的阶级意识和身份建构空前加强;工人群体高度组织化;基本实现经费自给以及对外革命经费输出,被称为中国的"小莫斯科"。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中共领导的早期工人运动的缩影,中共在安源工人运动中的革命运作模式是巨大革命张力与革命现实环境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使中共在安源工人群体中成功扎根,还对中共在其它地区开展工运具有指导意义。但由于安源工运模式被批评"有规避争斗而习于和平发展的倾向",而遭到党内检讨,预示着中共工运更激进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5.
安源工运中的廉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年代初期,由毛泽东、刘少奇、李立三等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不仅是中国工人运动的典范,而且它在廉政建设方面也很有特色,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一)早在安源工运开始萌芽的时侯,毛泽东就提议,以真正为工人谋利益,解除工人所受阶级压迫与痛苦为宗旨,组织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把路矿两局广大工人团结起来.俱乐部成立后,为了充分体现和贯彻这一宗旨,按照“民主的集权制”原则,以“十人团”为基层单位,建立了代表会议制度,让工人直接参加管理.同时,为能忠实地为工人阶级的利益服务,防止个人谋取私利,俱乐部又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规章制度.这些规章制度均经俱乐部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具有绝对权威,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不论 是领导者,还是普通部员,都必须严格遵守;不管是谁,如果违反了制度,都会被依章制裁.例如,《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办事细则》规定:“凡各代表、股长、干部有不称职时,得由主任团或总代表提出于总代表会议依法处理之.”《消费合作社办事公约》也规 定:“社内发生无意之损失,或帐目朦糊或有其他事情者,得由总经理会同俱乐部主任团查明免职,并照数路其损失.”当时,俱乐部一个股的经理陈枚生欠公款千余元,被发现并经查实后,俱乐部代表会议便依章作出将陈的房屋用具封存、限期缴还欠款  相似文献   

16.
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是全国第一次工运高潮中的重大事件,谱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历史上的辉煌篇章.安源党组织和安源工人以义无反顾、敢为人先的革命精神,创造了我党历史上许多的首例和首举,特别是在开展反腐倡廉工作方面开创了我党这一工作历史的先河.在当前形势下,深入研究这一历史仍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每逢我到团工会办事,黄干事总要递给我几本杂志,有“农林工人”有“兵团工运”而我和工人们特别钟爱“兵团工运”因为他反映的是我们身边的事,读起来感到说不出的亲切。  相似文献   

18.
天富热电厂工会十分注重工会宣传工作,经过努力,这个厂已自上而下地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工会宣传骨干通讯员队伍。去年以来,这个厂通讯员已在《工人日报》、《兵团工运》、《工人时报》等  相似文献   

19.
彭生林 《求实》2004,(4):28-32
毛泽东选择安源作为工人运动的策源地是历史与现实、主观与客观诸因素相互迭加的必然结果 ;安源工运极具特色的实践为绚丽多彩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工运历史画卷画上了神奇的一笔 ;中国工人阶级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不愧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主力军 ,所以 ,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  相似文献   

20.
1927年9月9日爆发的震撼全国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在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并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工人运动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历史影响.它开辟了安源工运崭新的历史时期,标志着安源路矿工人运动从民众运动向着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武装斗争的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