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作出了“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决策,这标志着国家的权力运作方式,党的执政方式以及治国方略的重大转变。依法治国,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时代的总要求,是吸收其他国家文明成果的产物。依法治国关系民族振兴与社会主义国家的长治久安,然而鉴于中国的具体国情,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本文试就几个问题谈点看法。 一、树立法律至上观念是基础中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将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比喻成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鸟之两翼和车之双轮,要求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来把握,深刻认识全面依法治国同其他三个全面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既是一项长期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将全面依法治国置于四个全面之中,来全面协同推进,特别要注重处理好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法治与改革、法治与效率、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法治和德治是社会调控手段体系中两个最主要的要素,社会调控的良性运作有赖于两者的协调发展。“德法共行”是“法治”与“德治”关系的历史总结,在现代中国,二者被升华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法德互助”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科学内核;“正法倡德”是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实践运用。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是党中央治国方略的重要思想,以德治国思想的提出并不是否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地位,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德治国的正确实施能够促进依法治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是一种他律与自律的关系,个体的道德自律是法律他律的基础.以德治国的出发点在于解决市场快速发展与滞后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尖锐矛盾造成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兼治民德与官德.  相似文献   

5.
学术界将依法行政原则从依法治国的基础性要求人为地上升到依法治国的核心、关键地位,既有悖于法治的现代精神,又曲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建立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才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关于“道德”与“法律”在治国中的作用,古今中外,一直争论不休。仅强调“道德”或只注重“法律”的作用都是片面。道德与法律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各自不同的作用。不能相互替代;道德与法律又是紧密联系的,它们共同作用于国家的治理,不可偏废。在国家治理中,德治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且法治也是德治的保障;德治和法治又相互作用,德治是法治的思想前提,法治是德治的理性升华。我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在治国中的作用,今年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将“以德治国”明确地提了出来,指出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是党的又一项英明决策,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治国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和处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关乎着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与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加强和改善。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既有区别又有统一性,依法治国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有效途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同时,正确认识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关系,还须澄清两种错误认识。一要澄清依法治国会削弱党的领导的错误认识,二要澄清坚持党的领导会妨碍依法治国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群众依法治理国家的重要方式。如何推进依法治国,是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行政机关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行政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顺利实施。所以说,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全面依法治国不仅需要中央层面的统筹和规划,更需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推进地方法治建设是由我国的大国国情所决定。新形势下,推进地方法治建设,一方面要讲大局,要坚持法治统一,做好顶层设计,并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另一方面要接地气,聚焦本地实际,坚持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根本治国方略.依法治国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辨证统一,和谐一致,相互印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指南,贯彻依法治国方略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1.
党的领导是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坚持党的领导与实行依法治国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两者有机统一于人民的利益。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之间的关系,对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理解和执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统一治国方略的提出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基本方略的日趋成熟和完善。本文论述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统一性 ,论证“法治”和“德治”的统一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客观实际和根本要求的反映 ,并提出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统一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采取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来处理国内民族问题,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和各民族前途命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所在。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强调指出,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又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和指导思想,在新形势下,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持好、完善好、落实好民族区域自治,凝聚起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14.
依法推进两岸统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把握两岸关系大局,提出了依法推进两岸统一的政策主张。本文就依法推进两岸统一问题,阐述了依法推进两岸统一的基本内涵、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以及重大意义,分析了依法推进两岸统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提出了依法推进两岸统一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明确写入执政党的工作报告;1999年宪法第三次修改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2002年党的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出一系列新部署;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吹响了法治建设的新号角,掀开了我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并且具有不容置疑的合宪性合法性;人民当家作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治国方略,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环节;在新形势下,坚持三者有机统一,需要正确理解和处理加强党的领导与发挥人民代表大会作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符合我国基本国情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必然选择。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从坚持党的领导、实现执政风格的转变、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强化选人用人标准、加强法治队伍建设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8.
依法治国是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构建和谐社会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依法治国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者紧密相联,相辅相成。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构建和谐社会是依法治国的目标和结果。两者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9.
"流光易逝如翻水。"自上世纪末党中央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以来,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国际国内都发生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做出新思考。一、反"左"防右:把握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左"的阶级斗争为纲的法制可以毁灭社会主义,右的全盘西化式的法制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制的教训,包括"左"和右两个方面。"左"的教训发生在80年代以  相似文献   

20.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法治环境。全面依法治国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最大红利,是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的保障。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它有利于破除特权意识,有助于建立权利观念,助推中产阶层发展壮大。要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