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求实》2015,(3)
《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成熟,但《形态》中把唯物史观的前提界定为"现实的个人"而非物质生产,这一方面基于马恩批判对象话语的相似性,另一方面基于马恩理论话语的现实背景。"现实的个人"包含了对"现实"(生产力、生产关系等现实进程)的关注和对"人类社会"的双重关注,搭建历史主体与历史活动的桥梁。马克思恩格斯从物质生产实践角度理解历史矛盾,在历史本质矛盾中思考"现实的个人"的解放意义,实现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深化。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主体论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石;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理论是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提;唯物史观的人与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是唯物史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运用和深化.唯物史观的社会历史主体论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石;唯物史观的社会有机体和社会结构理论是全面协调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前提;唯物史观的人与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理论是可持续发展现的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历史唯物主义对于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根本意义不仅在于为其提供了视角和论域。而且在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前提之所在。简而言之,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历史的前提和出发点;社会历史性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解释原则,从静态上看其基本点在于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不可分割性中来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从动态上看其基本点在于从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历史演变进程中来把握人与自然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和谐发展作为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主题,引发了学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热烈的争鸣凸显出一系列亟待解答的基本理论问题。比如,和谐发展的历史前提是什么?当前中国和谐发展的实践图式是什么?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为依据,以中国近几十年的发展为参照,对这些问题试作探析,以期得到学界同仁的争鸣与批评。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哲学客观叙事的需要,唯物史观不是通过思辨理性来确定,而是在对历史的和现实的经验事实的把握上,由外在的物质技术应用奠定其历史认识的基础,物质技术高度发达也就成了历史超越的决定性力量。把它作为人类历史的终极决定因素,它的优点在于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历史阐释路径,但也包含把物和人分离开来的危险。随着网络信息社会的到来,显性的技术因素越来越成为附着性的因素,信息化知识的主导力量得到不断加强。技术向人的精神回归,表明历史超越的人性分量的比重越来越大,人的发展状况和维度,才是历史超越的实际确定者,人对自我的全面占有也才是历史超越的可靠途径和终极形式。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文简称"新思想")深刻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逻辑是在时间、空间中生成的,"新思想"显现出新时代这一"过程集合体"的真实性的存在样态和向上的目标性气质;以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历史主体即现实的人的生活境遇为依据、以人民为中心、以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为价值旨归,是"新思想"的人学逻辑;历史活动即人民群众感性活动的实践构成了"新思想"的内在品质;"新思想"基于人民群众感性活动的实践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机制,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新变化,着力于推进改革,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从历史方位→历史主体→历史活动→历史规律构成的层层递进的内在统一的逻辑架构的唯物史观解读中,深入把握"新思想"的时代性、人民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8.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再提一个社会历史观基本问题,是以一定理解为前提的。文章分析三个前提:即两种基本问题是有区别的;意识和社会意识也是有区别的;两种提法中的基本问题是本应同义同力的。这些前提被隐去不述,其实是社会历史基本问题得以成立的根本。判断社会历史观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一件复杂工作。  相似文献   

9.
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科学确定其逻辑起点。近三十年来学术界对于唯物史观逻辑起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学者们关注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历史起点是三个因素统一的观点,却忽视了他们同时也阐述了历史起点是五个因素的统一。无论是三因素还是五因素的统一,共同的核心是以“现实的人”为基础。历史的起点只能是多个因素统一的“现实的人”,或者说是“现实的人”多方面因素的同时展开。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处于多方面现实社会关系制约中的“现实的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梦"这一话题成为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公共话题之一,准确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及其时代意义,成为我们探索"中国梦"深层次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中国梦"的提出同中国发展的现实定位及历史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梦的提出不仅仅是一个曾经辉煌民族的再次觉醒,它更是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对自身的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资源支持及应遵循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资源问题,同时应遵循六个方面的原则:一是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加强对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宏观调控;三是制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科研投入的政策;四是培育健康明的消费行为;五是开拓经济建设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空间;六是在开放中协调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论马克思实现的哲学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生存论基础上的“历史生存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总体性质和马克思实现的哲学变革的实质,必须合理地解决以下三个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历史科学、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关系;哲学观、世界观和本体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于人的本质思想是毛泽东人学思想当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人的本质理论是毛泽东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构成,是毛泽东阶级分析法的理论前提。毛泽东关于人的本质思想对中共党史及新中国史都有着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马克思"新世界观"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界近年来一直极为关注、探究、争论的重要课题。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三者的科学内涵的辨析,表明马克思"新世界观"硬核具有鲜明的辩证唯物主义性。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的研究中,瞿秋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思想家。他第一次系统地传播了唯物史观的全部内容,第一次把辩证唯物论介绍到国内理论界,系统传播了辩证唯物论的基本内容,第一次在宇宙观的意义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瞿秋白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但哲学不足是历史造成的,丝毫不影响他成为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承先启后的杰出哲学家。  相似文献   

16.
就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人学的建构理念和途径来看,它们都没有摆脱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实践的支援和支持。这样,最终使种种人学在运用“实践”来构建一种关于人的哲学体系时,根本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相区别。所以,就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看,任何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或者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人学化的企图都是一种不成熟和非法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继续坚持和发展不能靠抽象的“人”本身来达到,而只能通过对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表现来获得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其同中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亦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同唯心史观的初步较量;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具有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形成;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在社会主义改造前后和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发展及其同中国现代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历史,亦即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及其反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基本历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一、五四运动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初步传播及其同唯心史观的初步较量;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具有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形成;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唯物史观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成功结合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对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从历史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将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建立社会主义和追寻共产主义的足迹与毛泽东的政治个性和伟人情怀相联系进行探讨,进行社会政治学与历史人物政治个性的相关互动研究,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20.
围绕改革问题,存在诸多有争议的观点,然而,归根结底其认识论的根源是不同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如果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从分析客观存在的矛盾出发,就能正确认识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性质和对象,从而得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对象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而是其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方面”的正确结论。如果从“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历史唯心主义命题出发来分析改革,则必然得出“实行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错误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