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叶朗 《党政论坛》2011,(12):1-1
人是社会的一部分,只有在社会中,个人才能实现自己发展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是求个人的利益,道德境界的人是求社会的利益。功利境界的人行为是以占有为目.的,道德境界的人行为是以贡献为目的。  相似文献   

2.
柴婷婷 《学理论》2008,(8):62-64
人是什么,是近代哲学一直追问的问题。而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研究中,弗洛姆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个,他自称自己的人性论超越了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使人学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实际上,他仍把人的本性看成是天生固有的东西,把人的社会性排斥在人的本性之外,从而在根本上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上,远未迄及马克思主义人性理论的高度。马克思的人是现实中活生生的人,实现了由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3.
大气     
《党政论坛》2013,(24):30-30
大气不是性格,是一种人格魅力,让人相信你,没问题。大气是一个人的气质或气度,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外观表现,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对外散发的一种无形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幸福的季节     
王蒙 《党政论坛》2011,(14):27-27
小时候,和妈妈在一起,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病也是一种娇纵、一种补偿、一种享受。幸福和爱情包围着每一个人。年轻的人将会得到,年老的人可以补上,年幼的人快乐成长,年老的人补度青春。而年轻的人,正当华年的人,充满青春活力的人,简直是泡在幸福的海洋里,行进在幸福的山谷中,  相似文献   

5.
陈宝  郝新鸿 《理论导刊》2023,(9):96-103
人的问题是马克思密切关注和不懈探寻的问题。寻求人的彻底解放,其实质是寻求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学说的价值旨趣,也成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生成的内在动因。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借助话语表达形式得以呈现,反映了马克思人的本质话语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人的本质话语萌发于“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理想追求,并在破解人的本质谜题中经历了一个演绎的过程,实现了由“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前提性认知话语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类本质规定话语、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社会性确证话语到“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的个体性彰显话语的转变。这种人的本质话语演绎在解开人的本质谜题后,转向了实现人的本质的路径探寻,明确了共同体活动是人全面获得和占有自身本质的实践依托,指出虚假的共同体是人对自身本质的异化,而真正的共同体是消除人的本质异化,要通过共同体活动实现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获得和占有,进而实现人的解放的最终依归。  相似文献   

6.
当前师德状况及建设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良的道德不只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力量,而是人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走向幸福、提升生命存在品格的基石,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是人之为人的一种内在品性。  相似文献   

7.
易中天 《各界》2010,(4):40-43
晁错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有才华的人,有思想的人,不甘寂寞的人,但不等于是一个适合搞政治的人。他其实只适合做“政论家”,并不适合当“政治家”。  相似文献   

8.
人文关怀是对以人为本的具体化,包括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十七大报告提出:“改革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根本的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心灵的自由与解放,使人在幸福愉快中工作、生活,才能以积极的态度适应社会,  相似文献   

9.
甘草 《各界》2013,(6):6-8
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这四种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自然境界最低,往上是功利境界,再往上是道德境界,最后是天地境界。”冯友兰以“三史六书”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成为“三卷书”先生,  相似文献   

10.
赵而雪  赵而敬 《学理论》2009,(15):63-6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的作用,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和自然各种因素作用的发挥离不开入的存在和活动。人是生产过程的首要条件,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是经济资源中的核心资源,是积累和创造物质资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最活跃最积极的生产力要素,是推动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衡量社会的进步要从人出发,以人为本,把人的标准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1.
李映楠 《学理论》2023,(4):33-36
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奋斗是人的积极存在。人在时间中的积极存在是通过奋斗实现的,人只有通过奋斗实现生命的厚度和发展的广度,才能创造有意义有价值的人生。只有在奋斗中人才能确证和实现人的本质,创造和实现人的价值,维护和实现人的自由,推动和实现人的发展。新时代中华儿女要充分发扬永久奋斗精神,团结奋斗,团结奋斗,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奋勇拼搏。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德育的涵义 以人为本德育强调人的发展。人既是德育的中心,也是目的;人既是德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人既是德育的基础,也是根本。以人为本的德育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走向完善和发展的教育。对此,必须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13.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关注,是以人为主体和中心,尊重人的本质,维护人的利益,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总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  相似文献   

14.
蓝玉林 《学理论》2009,(2):120-121
一般说来,和谐社会包括几方面内容: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前提。造就和谐的人的个体,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合理地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复杂关系,把自己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人集体。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所以我们既要关心人类,又要关注自然,在维护人类利益的同时,又要维护自然的平衡,确保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三是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5.
王德军 《理论参考》2008,(10):42-44
发展是作为社会的人促成事物按照符合人的预期目的而引发的变化,科学发展观是人们关于社会发展的合理性选择。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人的自我实现。人的自我有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文化自我三种形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使人的三种;“自我”形态都得到‘实现’并协调起来达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邓研华 《党政论坛》2011,(11):44-46
在中西政治文明的进程中,政治制度设计对于哲学人性论的依赖,一直是一个通贯的文化景观。亚里士多德说,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政治既是人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显现出人对自身的体认。“政治制度是人的劳作;它的根源和全部存在均有赖于人的意志。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与人的科学发展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深入研究的问题。一、生态文明是人的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主要体现为:生态文明是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之根,人的社会关系发展之基,人的能力发展之源。二、人的科学发展是生态文明的保障。体现在:人作为主体,担责生态文明,科学理念,引领生态文明,丰富知识,支撑生态文明,高尚品格,促进生态文明。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的科学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深化认识,高度重视;认清形势,直面现实;统筹兼顾,科学应对;推行生态经济,提供物质保障;健全法律体系,强化约束机制;繁荣生态文化,优化人的素质;倡导生态消费,优化生活方式;重视国际合作,共建美好世界。  相似文献   

18.
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工作中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对象相同。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都是人,都是做人的工作,都以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为出发点,都重视培养人的集体意识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二是方向一致。  相似文献   

19.
《民主》2008,(1):F0002-F0002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把春节当成是辞旧迎新的日子,在中国人的观念里,春节来了,春天就来了,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就来了。作为一个辞旧迎新的节日,春节承载了中国人的历史和情怀,这个节日是家人团聚共叙天伦的时刻,是祭拜祖先缅怀先人的时刻,是走亲访友互道祝福的时刻。好一派祥和乐融的景象,  相似文献   

20.
马维振 《理论导刊》2023,(11):35-40
奋斗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精神状态和前行的不竭动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奋斗精神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和基本特征。理想信念是奋斗精神的灵魂指引,敢于斗争是奋斗精神的鲜明品质,人民群众是奋斗精神的支撑根基,团结奋斗是奋斗精神的显著标识,接续奋斗是奋斗精神的持续状态。奋进新征程,赓续党的奋斗精神,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守理想信念,秉持人民至上,感悟百余年党史,用奋斗精神教育人、凝聚人、培育人、激励人,不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