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意思自治原则、侵权行为地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和双重可诉原则作为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规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趋势。我国民法(草案)第九编尽管吸收了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有关理论,顺应了国际私法发展的新趋势,体现了保护受害人的思想,但对意思自治原则、侵权行为地法原则、最密切联系原则与双重可诉原则的规定仍有诸多不如人意之处。完善我国关于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的规定,一方面要与国际接轨,彰显本国人与外国人法律地位平等的理念,另一方面要立足中国国情,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有利于促进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民商事交往。  相似文献   

2.
坚持国际私法和谐理念构建的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理论应是“有原则的合理规则”。与国际产品侵权责任最密切联系的法应是“侵权行为实施地法”,而在适用适一衔突规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下原则:法院地利益的维护、弱者利益的倾斜保护和封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适当尊重。  相似文献   

3.
丁利明 《行政论坛》2010,17(3):93-96
体现在冲突法中的正义价值包括冲突正义和实质正义。国际产品责任侵权法律适用领域的价值取向已从单纯追求冲突正义到目前司法实践中更注重实质正义的转变。传统的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原则存在固有缺陷,最密切联系原则又过于主观。在构建国际产品责任法律适用规则时,连结点的地位和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产品责任案件中涉及到的连结点主要有:产品生产地、产品销售地、损害发生地、受害人的住所地和惯常居所地、被请求承担责任人的主营业地。分析各个连结点的法律性质和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公约开放灵活的层级体系和先进的冲突法立法观念,我国的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规则可以将侵权地原则和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最基本的原则,同时适用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最有利于原告原则,并排除被告不可预见法律的适用,从而实现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的冲突正义与实质正义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任山庆  董长海 《理论导刊》2006,(10):108-111
侵权行为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法律现象,国际民商事务关系运转中也不乏侵权事件的存在。尤其到了二十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商品的生产和分配以及交通运输和通讯领域,国际性的产品责任案件日益增加,国际性的诽谤案件也不断产生,故使得侵权法以最活跃的势头向前发展,相应地,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取向。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42条规定了对于涉外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专门做了规定,这在我国立法中尚属首次。而该条的一个最大亮点就在于,通过法律适用条款贯彻了弱方当事人利益保护原则这一冲突法的发展趋势。本文从这一弱方当事人的界定入手,介绍了冲突法上对弱方当事人利益进行保护的价值基础,分析了这一原则在我国涉外消费合同法律适用方面存在的概念不明确、地位较低、联结点僵化等不足之处,提出通过明确含义并确立为基本原则、引入"最有利于弱方当事人的法"的系属公式、增加对网络消费合同的法律适用规则等方式,完善我国目前在弱方当事人利益保护方面的冲突法规范。  相似文献   

6.
丁利明 《行政论坛》2009,16(5):55-58
我国目前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采用的是一般侵权行为法律适用规则,即侵权行为地规则.对比分析各国产品责任冲突法的新发展和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公约之规定,表明我国相关的冲突规则存在一些缺陷.在借鉴国际公约和其他国家先进立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分割方法区分责任认定和损害赔偿的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新规则.  相似文献   

7.
齐协 《学理论》2014,(4):145-147
共同侵权是一个古老的民法制度,早在罗马法的《法学阶梯》中记载:"二人设计错误,致使某根横梁倒下而伤及他人,二人应共同负责。"共同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及认定是民法上一个疑难问题,"共同"是指什么?仅指对客观方面的认定还是主观方面,还是均有包括,"共同"是指"共同故意"还是"共同过失",除此"共同"之外,还需满足其他哪些条件来认定共同侵权行为呢?就目前中国的法律体制及《侵权责任法》相关规定,浅析共同侵权行为的认定。  相似文献   

8.
陈力 《学理论》2010,(2):95-96
在我国理论学术界,对专利直接侵权行为的研究较多,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探讨甚少。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其专利法中写入了有关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定,而我国专利法并没有关于专利间接侵权行为的明文规定。人们总以最高人民法院的民法通则意见第148条:"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人,为共同侵权人,应当承担连带民事责任。"为依据来判定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和追究间接侵权人的侵权责任的。本文先从专利间接侵权的概念及其行为的表现形式入手,进而比较其与专利直接侵权的关系,并着重分析专利间接侵权的构成要件和其归责原则,从而达到对专利间接侵权行为准确判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刘萍 《理论导刊》2000,(11):40-41
在国际私法领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经过几个世纪的沿革,不仅十分完善,而且已经成为解决法律适用问题的一项重要原则。其中,尤以合同领域之适用最为普遍。在各国适用意思自治原则过程中,表现出看似矛盾的两种趋向,即在特殊的合同领域限制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适用和在一般的合同领域减少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限制。 (见肖永平:《冲突法专论》第 191页 )  我国国际私法立法尽管起步较晚,但 1986年的《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已有一定的系统性,其中的第 145条,将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合同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确立下来。…  相似文献   

10.
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应本着以权利为本位、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鼓励诚实信用的指导思想,在篇章结构上,应按照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个性来构造我国民法,将逻辑性和实用性相结合。应制定物权法而不是财产法,同时分别将人格权法、知识产权法和侵权行为法独立成篇。  相似文献   

11.
物业公司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是一种新类型的侵权行为,新出台的<侵权责任法>使这种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有了进一步的依据.物业公司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承担的侵权责任有直接责任和补充责任两种,具体应以过错责任原则作为归责原则.物业公司违反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或使第三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如果受害人对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故意、过失的,应当根据个案体适用过失相抵规则.  相似文献   

12.
丁利明 《行政论坛》2012,19(3):55-60
2011年4月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就涉外产品责任的选法规则进行了特别立法,但在具体内容上存在着:被侵权人单方选择法律及排除被告无法预见原则的作用范围狭窄、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规定不完善、双重可诉规则及最密切联系原则未能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为完善我国现行的涉外产品责任法律适用制度,建议在于:第一,在被侵权人单方选择法律的范围内增加产品取得地法;第二,扩大"排除被告无法预见的法律原则"的适用范围;第三,明确当事人双方意思自治的限制条件;第四,在损害赔偿问题上我国法律应坚持双重可诉原则,应规定在损害赔偿限额方面,作为准据法的外国法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的规定相抵触的,不得适用;第五,在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方式上,应当发挥最密切联系原则克服已有冲突规范机械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栗瑶 《学理论》2013,(20):137-138
我国民法体系中有一项具有重要地位的制度———不当得利制度。这项制度之所以重要,在于其不仅有力保护了私权,更是对所有权的一种确认方式。但是我国设计不当得利制度的现行规定只有两个条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和《民法通则》第92条),这些规定都过于概括,没有具体施行不当得利制度的解释和说明,为这项制度更好地发挥作用造成了困难,对不当得利的含义、历史沿革、构成要件以及制度意义等做一个初步探讨,以期能够将这一制度的适用更加地明确化,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4.
侯秋月 《学理论》2012,(21):87-88
据《民法通则》的规定,独立责任是法律人格取得的必要条件,从独立责任和法律人格的内涵出发,通过国内外立法考察、《民法通则》规定下民法主体的困境探讨,来说明法律人格的存在并不能导致法人责任独立,独立责任并非法律人格的确定标准。  相似文献   

15.
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就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民法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法,这项法律的颁布和实施,将会给我国人民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经济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不久前,我们访问了中国法学会理事,民法、经济法学研究会总干事佟柔同志,请他就民法通则的主要内容及其作用、意义,谈一谈看法。 佟老今年六十四岁了,多年来一直从事民法、经济法的研究,并且参加了我国民法的历  相似文献   

16.
袁小 《学理论》2013,(23):152-153
侵权行为法以自己责任、过错责任为基本原则,每个人对且仅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无行为就无责任",否则,人们的行动与活动自由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是,人类社会群居杂处,很多损害的发生是因多人所致,特别是近代社会侵害人为多人的情形极为常见。很多国家都对多数人侵权做出了规定,我国侵权责任法颁布后将其规定在第8条。  相似文献   

17.
环境侵权是特殊民事侵权行为的一种,其特点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有着较大的区别.传统的侵权救济制度在这一领域里也陷入了困境,根据风险责任社会化之原理,通过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能有效地对受害人进行救济,并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环境侵权法的社会价值和社会目的,维护法律的尊严.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和粗放型经济发展之间矛盾愈演愈烈,环境侵权作为一种特殊侵权,已成为一大社会问题。环境侵权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潮。虽然在当前的理论研究与立法建议中,学者们对侵权责任法的制定还有许多不同观点与分歧,然而绝大多数学者都认同应当全面规定侵权行为类型,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已经基本达成共识。因为只有类型化,才能够使侵权责任法便于理解,才能增强其可操作性。文章主要从类型化的不同标准入手,对侵权责任类型化进行分类,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类型化环境特殊侵权责任,以期为环境侵权救济的立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邹丽丽 《学理论》2008,(18):18-19
本文从英美法中过失概念的历史、过失的法律性质、过失概念的几个重要因素等方面阐释了作为英美侵权法重要内容的过失概念的精髓,并试图就我国侵权行为立法中关于过失方面的规定提出几点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明星、专家、社会名人的影响力,在本企业或者产品广告中邀请他们担任证明者、推荐者或者形象代言人。而商业广告传达虚假夸大信息,欺诈误导消费者时,除了我国《广告法》明确规定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以外,广告出演者是否也需要对消费者承担侵权责任,我国法律对此并无规定。鉴于出演者对广告效果和消费者的影响力,应该适用《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以确定出演者责任的有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