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齐彦  王然  中民 《中国民政》2008,(12):14-23
30年的改革开放,是一个时代的象征。站在历史发展的新起点,回望30年的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民政事业发展的新历程。创造了中国民政史无前例的新辉煌。梳理30年民政工作改革发展的实践,会深切地感受到;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成果,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造福社会,造福民生。  相似文献   

2.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透视改革开放30年来民政工作全面发展的伟大成就,我们会真切地感受到:创新是促进事业发展的源泉。只有勇于创新,才能适应新形势、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开创新局面。民政事业的发展成就源于创新的成功经验,而创新的成功实践,集中反映了民政系统在各个发展时期解放思想、活跃思维达到的广度和深度。本期刊发民政30年系列专稿之四:创新的乐章。对一项事业来说,创新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秉赋着创新品质的中国民政,在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中,一个个应运而生的创新举措,一个个脱颖而出的创新典型,一种种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一条条前无古人的创新途径,充分展示了民政工作在改革开放中实现大跨越、大发展的光辉历程,在与时俱进中谱写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深化,民政事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了根本变化。面对整体表达能力缺乏,作用发挥障碍增多等新的挑战,民政人该怎样作出选择.以提升民政事业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整体表达能力,强化民政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仁民 《中国民政》2008,(11):16-18
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我在民政工作第一线工作了22年。从30岁到52岁,是人生的黄金阶段,我有幸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积极投身火热的民政改革;有幸用自己所热爱的方式记录并见证了辽宁乃至全国民政事业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我为有幸成为一名民政干部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值此,要回忆和书写的人和事有很多,限于篇幅只能奉献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几件事、几点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民政》2008,(6):11-22
改革开放30年,是民政创新发展理念,加速发展步伐,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破解发展难题的30年。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审视改革开放30年来民政工作的发展历程,会深切地感受到:新时期民政工作的鲜明特征,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而民政工作的开放,与民政人视野的开发相伴相随。可以说,正是由于民政人视野的开放,才造就了开放的中国民政事业。  相似文献   

6.
郭立民 《中国民政》2008,(11):12-14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时刻,唤起了每个人的亲切记忆。作为民政人,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发展历史,对民政工作改革发展的亲历与见证,有着说不尽的感动与骄傲,说不完的体会与自豪。  相似文献   

7.
民政工作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沿革中,民政的一些基本职能及其主体业务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民政工作。然而,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背景的差异,传统民政工作也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在30年的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我们顺应深化改革新形势、新要求,在实践中继承,在继承中探索,在探索中开拓,不断争创传统工作新优势,使传统的民政工作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形成了富于时代气息的工作新格局,实现了职能的新拓展和作用的新发挥。这30年的发展历程,是民政工作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开拓性的光辉历程。30年的实践证明:民政工作的许多传统业务,仍有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只能做好、做强;民政工作的传统作风和方法,仍有时代品质和价值意义,只能发扬、发展。本期刊发民政30年系列专稿之三:开拓的足迹。文章展示了传统民政工作顺应形势变化赋予的新内涵,各项民政工作不断适应时代发展取得的新变化,民政部门在改革开放中勇于开拓进取的新作为,民政工作核心职能在服务大局中的新拓展和新加强。——编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关于民政工作的理论探讨愈加深入,民政理念方面的认识也丰富起来。其中三种理念比较突出:一是大民政理念,二是现代民政理念,三是民生民政理念。如何理解这三大民政理念,怎样看待和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本文尝试作一梳理,以期更加理性地推进民政事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大论坛》2009,(1):49-49
改革开放30年来。铜仁地区民政工作取得了历史性的成效和进步,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民政部门的良好形象,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对和谐社会建设起到了重要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青争 《中国民政》2008,(11):14-16
1960年,我随曾山部长一同调到中央内务部工作,从此开始我在民政部门工作的生涯。1978年,民政部恢复建部后,即调回部内工作。先后任部办公厅值班室主任,办公厅副主任,计划财务办公室主任(正局级),办公厅主任。经历了民政工作从改革开放走向创新发展的重要历程。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民政工作成就非凡的30年。  相似文献   

11.
李晓文 《中国民政》2008,(1):F0002-F0002
近年来,济南市民政系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从“大社会”着眼,从“小社会”入手,以“满意在民政”活动为总揽,不断创靳民政工作体制机制,推进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在和谐平安济南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20,(1):F0003-F0003
民政干部和社会各界了解民政、研究民政、推动民政事业发展的重要参考书[内容简介]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民政部恢复成立40周年,全面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民政事业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时代民政工作新方位新使命,民政部党组组织力量编撰出版了《民政改革40年》一书。  相似文献   

13.
王齐彦  王然 《中国民政》2009,(10):15-20
新世纪以来,我国民政事业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提升了对民政现代化建设的深入认识,对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民政工作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不同视角研究探讨现代民政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既是对科学认识民政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检验,也是推进现代民政科学发展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14.
过去的一年,是民政工作浓墨重彩的一年。在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前,大连市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强化“为民”宗旨,为大连市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而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提高“三个群体”生活保障水平 加速民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发挥民政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作用 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事业  相似文献   

16.
钟铭 《广东民政》2010,(1):37-39
2003年第十五次民政会议以来,中山市民政工作坚持“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认真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职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构建“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发展战略,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民政事业取得了重大发展,为和谐中山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对民政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根据江苏省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要求.按照厅党组统一部署.日前.笔者就“进一步加快江苏省民政事业发展”课题,分别召开了由省,市、县民政部门同志参加的座谈会,并实地了解了一些基层单位.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和思考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现代民政的话题源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政事业的发展成就。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新的形势下,用"现代民政"认识、定位、推进民政工作的科学发展,不仅是对民政事业发展历程和规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对新形势下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和推进思路认识的飞跃。"现代民政"不仅承载着历史,也肩负着开拓未来的使命。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也是民政部恢复成立三十年。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联系三十年来民政工作改革开放的光辉历程,回顾总结民政工作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理念不断提升,业务不断拓展,事业不断发展,制度不断创新,地位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的宝贵经验,对于帮助我们深刻领会和把握党的十七大精神实质,提高解放思想、创新开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此,本刊特开辟《改革开放三十年》专栏,旨在通过对三十年民政工作发展轨迹的梳理,更好地总结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的丰富经验,充分反映民政事业的重大发展变化和成果,揭示其中蕴含的深刻启示和带给人们深刻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从而进一步推进民政工作又好又快发展。本期刊发民政三十年系列专稿之一:理念的跨越。文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和新的发展实践中,回顾了民政理念在拨乱反正中回归、在推进改革中创新、在深化改革中发展、在科学发展中升华的光辉历程,揭示了民政核心理念建设从认识探索到体系建设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在今年的全国人大.政协会上,代表和委员们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为帮助民政工作者了解两会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的关注点,找准民政事业在保民生促发展大局中的切入点,特推出“两会与民政”的专题,集纳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涉及民政工作方方面面的议案或提案,建言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