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4 毫秒
1.
王菲 《法制与社会》2011,(15):191-191
1994年,互联网来到中国,作为通讯交流工具的网络日益紧密地和中国社会结合起来。近年来网络群体性事件频发,正是虚拟照进现实的生动写照。网络群体性事件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必须直面的一个新生课题。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试图通过对社会阴暗面的揭露唤起公民的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2.
崔杰锋 《法制与社会》2011,(24):169-170
进入2011年,网络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广泛地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发布信息或对事件进行评论。因为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为舆论事件的信息传播和信息点评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条件,这直接催生了众多网络舆情事件,使之热点不断。如‘躲猫猫”、“我爸是李刚”、“药家鑫撞车杀人案”、双汇“瘦肉精”事件等等。如何更好地引导和应对舆情,服务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根据工作岗位上的工作经验进行阐述,望能为我国的互联网舆情应对工作起到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和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里,你可以以任何身份出现,自由地发表言论,不受时间空间对象的限制;它让大众掌握了话语权,使得人人都能对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是,网络的内容就像人类社会一样包罗万象,它是民主正义的发声地,也是流言蜚语的传播源。因此,我们在看到网络言论自由的正面价值时,也不能忽视其负面的影响。面对"网络言论自由"这把双刃剑,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在维护网络言论自由之"利"的同时,祛除这种自由可能被滥用之"弊"。  相似文献   

4.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已逐渐成为社会舆论的最直接反映。人肉搜索作为网络搜罗信息的一种工具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越来越多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代网络上涉及人肉搜索的相关事件以及我国的网络立法情况、网络发展的水平来讨论在我国如何通过法律来对人肉搜索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民队伍的不断壮大,"网络议政"和"网络倒逼决策"已然是当前我国互联网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然而,透视近年来数十起网络公共事件可以发现,即便是在关乎社会公平正义的特定领域里,网络民意也不再局限于只对政府选定的政策议程进行讨论、监督和评价,而是不断借助网民集体行动和媒体的力量,在社会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确立新的政策议程,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因此,客观且准确地描述并抽象出中国网络公共事件的议程互动模式以及理清该模式中主要环节的变化方式、作用及相互关系,对于提升网络时代中国政府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有效性以及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由于封闭数字平台的兴起和扩张,当下互联网的开放性正饱受质疑。从互联网诞生以来,“开放”就成为一种意识形态,随着互联网逐渐嵌入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促成各类社会主体和事物之间的连接,形成愈加复杂的网络,很难简单地针对这一争议问题给出一刀切的答案。人们也常常忽视一些给定的基本假定和话术,从而有意无意忽视开放封闭话语背后的利益关系。开放封闭话语是围绕着某种抽象的“架构”权益而不断变化的,有必要超越单纯的以平台企业为核心的开放封闭论述,重新回到问题的实质,即互联网如何便利生产要素流动性和建设强劲的基础设施两个维度,在制度上进一步探索如何推进更大范围内要素安全有序流动的数字市场和社会。  相似文献   

7.
钱德敏 《法制与社会》2012,(36):274-27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网络谣言也愈演愈烈,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网络谣言不仅对网络公信力产生沉重打击,给互联网的发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和危害,而且损害国家形象,影响社会稳定.对网络谣言进行法律规制,可规范网络行为,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对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网络公共事件多发和互联网舆论风暴引起了政府部门与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着眼于2009年的三起互联网公共事件,分析了互联网公共事件从最初呈现到事件最终结局的演进过程,探讨了互联网舆论在公共事件进程中的演变逻辑及其对政府公权力形成实际影响的几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从"范美忠事件"看网络集体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集体行动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实现的集体行为。网络技术为事件提供了发展的最初动力,网络集体行动有自身的特点,网络通过互动强化了特定舆论的力量,使其成为不容忽视的公众舆论并最终影响政府的行为。本文通过分析范美忠事件,来分析网络集体行动的特征及其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已有网民1.6亿名、网站131万个、网页44.7亿个、博客用户300(I多万个,网络应用推陈出新,互联网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方方面面。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极大地便利、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的社会问题,无数的未成年人沉迷于网游、流连于网吧,网上“维权”事件接连不断,网络淫秽色情、网络赌博、网络诈骗屡禁不绝,网上贩毒、网络传销有所发展.网上销售枪支、迷药日益增多,互联网成了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的重要场所和工具。传统违法犯罪与网络违法犯罪日益融合,“虚拟人”与社会人角色互换时隐时显,“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联结越来越紧密。  相似文献   

11.
龙翔 《中国监察》2009,(24):36-37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在对党员干部的舆论监督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网络监督引发的反腐倡廉热点事件的曝光,有力促进了相关事件的处理。面对越来越热的网络监督,只有正确认识,冷静对待,科学处置,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监督在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截止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手机首次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人们在互联网传播思想和进行交流,各种新兴媒体和信息通道得到了充足的发展,例如博客、播客、论坛、通信软件(QQ、MSN)、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平台等,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网络信息的产生和传播.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没有地域限制,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和敏感问题,瞬间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媒体通道就传遍世界.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现实里的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和舆论格局,日益展示着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因此,网络舆情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政府的执政形象和公信力.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也伴随着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一部分网民通过互联网发泄不满或是引人关注,亦或是谋取利益,利用网络谣言造谣生事,影响十分恶劣。本文通过分析网络谣言的概念,相关网络谣言事件,对我国网络谣言的法律法规进行分析,阐述我国在网络谣言方面对青少年保护的欠缺,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4.
传播学视角下网络暴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两年,网络热点事件不断增多并且呈现快速增加的趋势。网络热点事件产生的力量和引发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的重视。网络热点事件所释放出来的网民监督舆论力量是值得肯定的。但另一方面,群体不正当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所产生的网络中的暴力现象更应该引起我们的质疑和思考。本文通过对网络暴力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的浅要分析试图寻找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石君 《法制与社会》2013,(2):165-166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发表意见正成为舆论监督的新形式,许多社会热点事件随着网络曝光而迅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一方面,人们寄希望于网络舆论监督成为推动民主进程的重要力量。另一方面,网络舆论监督本身存在着一些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舆论监督需要予以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子电路集成化、信息载体数字化和媒体传播网络化组成的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和突进,人类社会进入了由信息技术为主导,以互联网为特征的新时代——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之为网络时代。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了一个网络社会,网络已经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影响,人们的生产、学习、生活方式等也因此突破传统而发生了深刻变化。网络技术不仅极大地推动了  相似文献   

17.
钟华 《法制与社会》2014,(6):151-152
当今的互联网发展越来越迅速,也不断的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网络群体性事件在互联网上也是越发呈现上升的趋势,这对于广大的人民来说,确实是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所以政府应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尽快的处理好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给人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才能给人民制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生活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面,社会才可以发展的更好。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舆情群体事件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社会热点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在研究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论述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网上“舆论监督”为何更猛烈《法律与生活》:从“铜须”事件和“虐猫”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舆论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您如何看待这种力量?闵大洪:在一些问题、事件、案件的解决过程中,互联网传播在其中的推动作用显然是不应低估的。互联网是现实的“镜像”,即现实中的一切会在互联网上得到反映;另一方面则指互联网能够强有力地作用于现实。当然这种作用有时是直接见效的,有时是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见效的,有时则表现为长时间的潜在作用。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目前网上论坛(以及互联网其他功能)中的讨论毕竟较为离散,因此,报刊、广播、电视…  相似文献   

20.
网络舆论的特性非常复杂,具有即时性、隐秘性、触发性的特点,小事情能演变成大事件。新兴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深刻改变了舆情工作的应对领域。特别是近两年来,一些社会事件在网络等作用下,迅速成为社会焦点,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虽然我们在这些“群体性事件”中也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教训,但面对新兴媒介对舆情工作提出的严峻挑战,我们还有一些认识不足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