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贵州政报》2014,(2):59-60
正黔府办函[2014]2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有关部门:近年来,我省应急信息报送工作,在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下,报送体系和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应急信息报送、研判与处置等工作有了较大的提高。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应急信息报告工作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拓宽应急信息报送渠道,提高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效率,在实行县级人民政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时代的应急响应模式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互联网和移动通讯设备为核心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应急响应信息传播模式,形成新的应急响应单元。伴随这一新变化,传统应急响应体系建设在管理意识、信息渠道建设、信息沟通模式等方面面临根本性变革。新媒体时代应急响应体系的核心机理和发展方向是"在线社区响应网",将公众在线应急响应网络纳入应急响应体系,从而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以公众应急信息平台为支持,实现公众和专业应急机构的有效沟通、信息共享、协调联动的新机制,这是未来应急体系建设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3.
《宁夏政报》2023,(19):9-12
<正>宁政办发〔2023〕40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单位):《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3年9月27日(此件公开发布)全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应急广播是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应急体系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党和政府进行应急信息发布、实现精准动员的重要渠道,是广播电视宣传触角的延伸发展,  相似文献   

4.
<正>信息化是构建新时代大国应急管理体系的基础工程,也是提升应急保障能力的必由之路。当下,我国应急物资保障信息化建设较为薄弱,存在应急信息共享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区域差异大、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决策支撑能力不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需要从完善数据治理体系、统筹加快国家应急信息化建设、创新应急物资保障的“数字孪生”智能场景入手,提升国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的数字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5.
广东省作为自然灾害频发多发的省份,近年来十分重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为了提升建设和管理水平,该省将避难场所建设纳入规划,推动基层的场所建设标准化,规范规章制度,强化信息化手段,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仍然存在的问题,广东省将进一步完善应急避难场所制度体系、空间布局、应急演练、信息公开等一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6.
秦军 《电子政务》2008,(4):168-169
通过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政府应急信息系统的阐述,提出了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山西省政府应急信息系统,及编制应急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建立依托政务外网的应急门户网站、建设应急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建立应急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等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7.
秦军 《电子政务》2008,(3):168-169
通过对电子政务的建设和政府应急信息系统的阐述,提出了通过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努力打造山西省政府应急信息系统,及编制应急信息资源的目录体系、建立依托政务外网的应急门户网站、建设应急信息共享交换服务平台、建立应急信息异地容灾备份中心等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8.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定,切实推进我市应急体系建设工作,编制完成《重庆市“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尽快建成市政府应急平台,经市政府同意,成立重庆市“十一五”期间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现将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及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安徽省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复杂多样,自然灾害风险隐患点多面广,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和挑战,安徽省努力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通过完善应急组织领导体系、基层灾害防范体系、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基层应急处突保障体系、安全宣教体系、应急科技支撑体系,全方位、宽领域加强基层防灾避险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正科普宣教是提升全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安全发展、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科学理念和素养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构建应急科普体系,提升群众应急和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技能,提高应急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对于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各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室),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办公室: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全面落实《辽宁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辽政发[2006]25号),进一步规范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经省政府同意,现将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建设与管理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切实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省政府总体应急预案。省政府总体应急预案是全省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省政府应对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由省政府制定并公布实施。省政府专项应急预案。省政府专项应急预案是指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  相似文献   

12.
陈厦 《中国减灾》2023,(9):48-50
<正>应急管理标准化是新时期应急管理的战略性、引领性、基础性工作,是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为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推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供坚实的标准化技术支撑。本文在介绍减灾救灾与综合性应急管理标准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阐释了标准构建的工作及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黔府办函[2019]83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贵安新区管委会,各县(市、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全面提升我省应急救援综合能力,现就建立应急救援指挥体系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  相似文献   

14.
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警察权是应急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应急警察权的配置,有利于从整体上提升公安应急处置的水平。现行法下的应急警察权仍存在权力配置不清、边界模糊、新型突发事件处置权缺失、权力配置与现代行政管理目标错位等问题。应急警察权的配置应充分适应风险社会背景下的挑战,通过健全应急警察权行使依据、优化权力配置体系、引入社会治理共同体理论,打造完备的应急协同处置机制,推进国家应急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正首先,突出政策创制,提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体系化水平。一是完善应急救助预案体系。建立市、区、街三级应急救助预案体系,规范应急救助过程中各部门的职责及处置程序。二是规范应急救助指挥机制。明确全市突发事件应急救助指挥中枢的成员构成、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和工作规则。三是强化应急救助保障  相似文献   

16.
制定有关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法律,应当认真研究国外的有关理论和实践,借鉴成功经验。本文简要介绍一下美、俄、英、德、法、日等国突发事件应急方面的法律制度。应急法律规范体系美国的危机应对体系向来为世人瞩目,其公共应急法制堪称现代国家应急法制的范本,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紧急状态法律体系。从效力等级看,最上位是宪法;其次是综合性法律《国家紧急状态法》;然后是单行法。此外,还有直接规范危机处理的应急预案和计划。其数量相当可观,内容十分详尽。俄罗斯的应急法律体系也相当完善,以宪法和紧急状态法为基础,制定…  相似文献   

17.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从属于社会公共安全体系,两者不仅在内容上存在交叉,而且都具有社会控制的本质,这决定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在理论上具有协调的必然性,在建设和运行中具有对接的必要性。实现对接的路径包括:从应急管理的层面提升治安防控的层级,以治安防控体系夯实应急管理的社会基础,以治安防控平台充实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胡艺杰 《中国减灾》2023,(23):32-33
<正>近年来,我国应急避难场所标准体系框架稳步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基础不断夯实。各省、市持续推进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建设,切实发挥避难场所减灾避险、群众安置、稳定社会等重要作用,及时、高效满足了应对重大灾难事故的应急管理需求,提升了公共安全水平和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贵州省六盘水市通过推进部门升级配置、完善应急管理机制、多措并举推进防灾减灾、强基固本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强化科技支撑、坚持平战结合等一系列举措,扎实推进应急管理各项工作有力有序开展。下一步,六盘水市将继续在健全责任体系提升依法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增强防灾减灾抗灾能力、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推动应急产业发展、10项重大工程项目建设等方面抓提升、提质效。  相似文献   

20.
<正>琼府[2015]20号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有关单位:现将《海南省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投放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投放体系是政府市场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市县、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组织专门力量,结合本地区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认真做好生活必需品市场应急投放体系建设工作。要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塬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