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保剑 《支部生活》2009,(9):28-29
鲁甸县总人口41万人,有回、彝、苗、布依等14个少数民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全县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就民族工作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与落实和谐民族观,处理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落实和谐民族观就是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创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民族基础。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许昌市委统战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先后制定下发了《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五比五创”活动的意见》、《开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驻村帮扶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结出累累硕果。目前,全市已有11个民族村达到小康标准,出现了以长葛市后河镇小辛庄村和白寨村为代表的超亿元村;3个民族乡镇形成了“艾庄果、山货药、颖桥菜”一乡一品的种植格局。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海东地区立足区情实际,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加强领导,突出重点,完善工作内容,丰富工作载体,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5.
《共产党人》2008,(17):83-85
宁夏回族自治区足全国最大的回族聚居区。自治区成立5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自治Ⅸ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狠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努力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形成了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宁夏、2008年,温家宝总理,习近平副主席在宁夏视察时,都对宁夏的民族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6.
准确把握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正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一指导思想,对确保民族地区同全国其他地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民族工作的新思想、新论断、新理念、新举措。这些重要的思想阐发构成了习近平“一整套全面系统、有机统一的民族观”,是新时代新阶段做好民族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而习近平民族观亦具有丰富的世界意蕴——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到“命运共同体”,从民族发展、民族繁荣到“共同发展、合作共赢”,从“多元一体”到“和合共生”,无不深刻展现出习近平民族观的宽阔胸怀、包容襟怀与天下情怀。  相似文献   

8.
二00五年五月,中央召开了民族工作会议,胡锦涛同志在会上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这“两个共同”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执政理念在民族问题上的具体实践,是对党的民族理论和执政理念的宝贵贡献。“两个共同”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內涵,它是构建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更是构建新疆多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使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0.
马秀芬 《实事求是》2013,(3):101-103
30多年的改革发展实践证明,在阿克苏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的地区,破解阿克苏民族工作面临的问题,牢牢把握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构建阿克苏和谐民族关系,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阿克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1.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这一重要论断,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纲”的论断体现出鲜明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发挥着价值引领的导向作用、思想承载的能动作用、理论创新的奠基作用。民族工作向“纲”聚焦以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为根本前提,蕴含着创新发展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忧患的实践和理论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需要充分发挥党在民族工作中的统领作用,同时以法文本的形式将“纲”纳入国家法律法规体系之中,从而以系统观念统筹谋划和推进党的民族工作“纲举目张”。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原阳县委统战部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目标,以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为重点,创新载体,完善机制,狠抓落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县的创建工作,全县呈现出了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王有星 《实践》2006,(5):18-19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5年5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深刻理解并全面把握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世纪新阶段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也必然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两个共同”的涵义及其辩证关系。“两个共同”是2003年3月胡  相似文献   

14.
牢牢把握新世纪民族工作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必须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主题。”这一论断,是对邓小平和江泽民民族理论的重要发展,是民族问题客观规律的反映,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义,为新世纪新阶段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5.
祁连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县,有汉、藏、回、蒙古、撒拉等1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8.75%。多年来,祁连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以民族团结保稳定促发展,以发展稳定促进步固团结,谱写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为我们开展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息烽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民族团结为抓手,延伸统战工作内涵,浇灌团结进步之花。在实际工作中,息烽县就如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进行探索,以振兴民族乡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交流活动,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结构,巩固和发展新型民族关系,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17.
新乡市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杂散居地区,共有少数民族44个,58917人。近年来,新乡市紧紧围绕“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和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为目标,完善机制、创新载体、拓宽思路,深入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市创建工作,  相似文献   

18.
王庆  莫晓琴 《当代贵州》2008,(21):I0001-I0001
自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中央实施两部大开发战略以来,我省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丁新成就,谱写了新篇章,进一步在全弛会唱响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时代主旋律。  相似文献   

19.
中央红军长征时期,途经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时,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党“争取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创造了“弄染结盟”这一民族统战工作的典范。“弄染结盟”为何而“盟”?为何能“盟”?其间蕴含着深厚的“主体—动力—过程—效果”四位一体方法论逻辑。以历史逻辑透视,可明晰“弄染结盟”是历史的结论和人民的选择;以战略逻辑把握,可领略“弄染结盟”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唤醒;以实践逻辑审视,可体悟“弄染结盟”是长征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实践;以辩证逻辑理解,可认识“弄染结盟”的丰富内涵和精髓要义。“弄染结盟”感天动地,对红军长征胜利具有战略性意义,为新的历史方位下加快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鲜明而深刻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20.
《共产党人》2009,(15):50-51
“世维会”等“疆独”势力一再造谣,说什么“中国对新疆进行殖民统治”,在新疆居住的汉族等民族是“外来民族”,在“7·5”暴力犯罪事件后这种攻击更是变本加厉。事实上,新疆有47个民族成分,其中13个是世居民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各民族共同的家园。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已在新疆繁衍生息了两千年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