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大明 《理论月刊》2012,(10):47-51
晚清时期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提出的"基督教墨源说"对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卫道"著称的张亦镜从基督徒的立场阐述墨学观,比较耶墨的异同,发现墨子的"兼爱"观与耶稣的"爱人如己"毫无分别,然而,墨学与基督教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即"神人之别"。在此对话过程中,彰显了他的耶墨观的特点:宗教性、包容性、保守性和基要性。但是,正如"基督教墨源说"一样,张亦镜的耶墨对话有简单粗疏之嫌,只是停留在墨学与基督教教义表面上的相似和区别之处,而忽略两者深层的关系。因此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一旦发现墨学理论上的问题,这种耶墨对话也就会渐渐平复下去。  相似文献   

2.
“韦伯命题”指证了现代化过程中的三个普遍性难题:一是资本对于实现现代化有着根本的重要性,但它又是各种危机的总根源,那么如何才能将“利用资本”和“限制资本”统一起来呢?二是现代化是理性化的过程,但现代化却又会形成工具理性的霸权,从而会因价值迷失而使现代化滑向非理性化,那么如何才能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呢?三是现代化需要稳定的社会秩序,但现代化过程又会因滋生出各种不稳定因素使社会失范,那么如何才能实现“现代化”与“社会稳定”的统一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为解决这三大难题提供了有效办法: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决了现代化的动力机制问题;坚持“两个结合”,避免了现代化滑向非理性化的问题;不断加强国家能力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效化解了现代化过程中因利益分化和价值分化而导致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中国式现代化为解决现代化过程中的普遍性难题所提供的有效方案,充分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更好地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演进、特性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念兹在兹,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4.
薛利锋 《传承》2013,(2):73-73
党的十八大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三个倡导”、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战略任务。“三个倡导”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集体、个人三者辩证关系在价值观上的集中体现,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包容性和超越性的统一,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具备大众认同的理论品质和前提。  相似文献   

5.
从人类对世界社会主义的探索历程来看,社会主义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以及如何从本国具体实际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贯穿着主义的逻辑、权力的逻辑和文明的逻辑三个基本逻辑,三者交叠在一起,共同影响“世界历史”走向。面对世界秩序重构、社会主义重振、文明多样共生的人类文明未来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必将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深度融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与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必将深刻影响世界社会主义的演进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源头活水,是理解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重要的方法论指南。具体而言,“中国之问”的实质是“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及对中华文明的历史自信;“人民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朝着更为实质的方向前进;“世界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回应这一问题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之问”的实质是“如何深入推进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回应这一问题必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做出中国贡献。  相似文献   

7.
马戎 《思想战线》2019,45(2):36
鸦片战争后,中华文明体作为一个政治实体虽屡经挫折仍然顽强地生存下来。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中国基本保留了清朝的人口和地域边界。1997年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国人“文化自觉”的命题,中央近期提出要加强“文化自信”。纵观历史风云变幻,有哪些因素促成中华文明体的形成与发展?有哪些因素使得中国经过百年奋斗,再次获得“凤凰涅槃”一样的新气象?中华文明具有什么特质,得以在几千年漫长历史中塑造出中华文明共同体在人口边界和地理边界方面的结构体系和演变轨迹,并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仍能坚持探索一条不同的文明发展之路?这些是我们今天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中国宗教是文明间不断互鉴交流的产物,世界宗教在中华文化浸润中持续进行时代化、中国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丰富中华文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当前,文明间的会通融合仍是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的基本路径。为此有必要考察当代国际学界代表性的宗教对话与文明互鉴理论——经文辩读、比较神学、跨宗教神学,并结合中华传统的对话智慧如“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修己以安人”等,形成以“互鉴通和”为标识性概念的中国特色对话理念。各大宗教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互鉴通和”,通过修复、重溯、回归、重构、重建、更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教思想体系,是推进宗教中国化的核心抓手。  相似文献   

9.
导读     
“假日经济”是龙年季春节后媒体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概念,在红红火火的假日里,集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消费者,如涌动的春潮,为长期不景气的市场带来一股生机。“假日经济”是耶?非耶?是蛋糕?是商机,是陷阱?它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它给商家带来了什么?如何能够趋利避害,利用“假日经济”带动国民经济走出低谷?是否应该有一门休闲学?这些问题,《假日经济:商机与陷阱》一文会向您作出回答。 盘点1999年的中国企业界,充满了各式各样、花样翻新、五彩斑斓的变数,也正是由于中国企业界在商战竞技场上南征北战、东拼西杀出…  相似文献   

10.
新型政党制度根植于中华文明沃土,具有鲜明的内蕴和外显优势。当前实现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主要基于三个过程交互展开,即执政党“主导型”制度优势转化过程、参政党“参与型”制度优势转化过程和党际间“协作型”制度优势转化过程。但新型政党制度在制度认知、制度体系、制度执行和执行评价等层面上面临的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其优势转化的关键性因素。立足制度优势转化目标,可以从四个层面破解新型政党制度面临的制约性因素,即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创新优化新型政党制度体系,强化新型政党制度执行,构建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1.
<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如何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与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最近,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名誉主席、基督教协会名誉会长丁光训在南京提出,新时期基督教要做到“三个和谐”。一是基督教利益要和国家利益和谐起来。实践证明,爱国与基督教信仰并不矛盾,独立办教会是中国基督教安身立命之本。现在境外势力企图恢复他们的势力,甚至挑唆基督教反对自己的国家和社会。越是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我们越要高举“三自”旗帜,自觉维护国家利益,使基督教的利益和国家利益完全和谐起来。二是基督教要与法治社会和谐起来。宗教事务是一项社会事务,必须与法治和谐起来,在法制框架内开展宗教活动。《宗教…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是我们党确定不移的一个基本方针,是我国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公有制主体地位如何体现?为什么要继续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如何理解公有制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是手段和目的统一?这是我们在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不能回避的,要结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学习,认真给以解答。一、如何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1.“公有制为主体”,这里的…  相似文献   

14.
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为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由数代仁人志士不断求索,历经“效法欧美”“以俄为师”“中国特色”三个发展阶段而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发展与振兴之路。中国式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追求合乎历史逻辑的发展结果。历史和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扭转了中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的被动局面,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生提供了科学指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创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体现着对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的吸收借鉴,实现了中国特色与人类文明特殊与一般的有机统一,不仅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上不可逆转的历史轨道,也为人类社会打破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瓶颈,走向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未来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5.
吴心 《黄埔》2009,(5):58-59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基督教演化为东、西两大派系。西派教会以罗马为中心,自称“公教”,在中国称天主教。东部教会以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教会为首,与西部的罗马对峙,自称“正教”,亦称东正教。中世纪时,基督教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各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支柱。至16世纪,罗马公教内部掀起宗教改革运动,出现了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并又陆续分化出脱离罗马的其它许多宗教。这些新教各派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  相似文献   

16.
我国所有制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调整原则,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坚持这一原则和制度与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关系怎样?按照这一原则进行所有制结构调整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怎样的现象?调整中应不应有什么限制?限制什么、不限制什么?本文就这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讨论。一、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检验所有制结构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所有制结构指的是各种形式的所有制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相似文献   

17.
当前海峡两岸政治分歧的焦点是要不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以及如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在要不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台湾当局时而表示台湾至今坚持一个中国,时而又表示台湾从来不说一个中国,到底是坚持一个中国,还是不是坚持一个中国,闪烁其辞,扑朔迷离,让人始终得不到一个明晰的概念。在如何坚持一个中国原则问题上,台湾当局试图进行种种解释,先后提出“阶段性两个中国”、“一个分治的中国”、“现在没有一个中国,统一之后才有一个中国”等等说法,这些说法强调的是两岸的分,而不是合,特别是台湾当局领导人在接见美国(华盛…  相似文献   

18.
赵建民 《前进》2003,(1):36-37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的“七一”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思想。“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把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人民利益标准高度统一起来,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侯马市委、市政府坚持用“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指导工作实践,在加快城市化建设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一、立足实际,确立城市化发展思路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面对新时期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快侯马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王一闳  周菲 《长白学刊》2023,(5):141-14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明创新,表现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人类文明新成果是新时代中华文明创新的应有之义,表达了中国智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为世界文明的重大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以其时代性的深刻洞察力唤醒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实现了对中华文明的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创新的集中展现,具体表现为思维方式、理论表达、实践路径三重维度。这一成果促进了提升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型的文化自觉、坚持走自己的路的道路自觉、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明自觉,对于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20.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