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龚维斌 《党课》2010,(20):74-76
“官油子”长袖善舞,精于作秀,拙于做事;“官油子”乐于谋人,短于谋事;“官油子”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官油子”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官油子”好大喜功,光说不做;“官油子”两面三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官油子”神通广大,无功受禄,平步青云。  相似文献   

2.
《天津支部生活》2009,(5):51-51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类干部被群众称作“官油子”。重用“老实官”,淘汰“官油子”,是有效抵制用人方面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官油子”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资历老道,有能力。“官油子”一般是官场老手,有一定能力,但是却不用在为人民服务的正地方,而用在为己谋私牟利的歪地方。二是关系广阔,路子多。“官油子”都有自己在各方面的关系网、情感圈,喜欢结党营私,善于搞小团体。三是不谋事业,只谋人。“官油子”也做事,但是一般都不是正事,或者说只做一些表面文章,将更多的心思用在谋人上。四是不喜实千,爱吹牛。“官油子”们通常很少下基层,即便下去了也是蜻蜓点水式地走个过场、秀个形式,却很爱吹,也很会吹、很能吹,有着能将死人吹活的超强“本事”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金英 《党建》2009,(6):51-51
不久前,有媒体做了一个关于“官油子”特征的调查,数万网民为“舌油子”画像,重用“老实官”的呼声再度高涨。  相似文献   

4.
大家知道,《西游记》里的孙悟空官瘾颇大,曾多次跑官、要官、闹官,搅得鸡犬不宁,天下大乱,最后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直到被观世音收编当了和尚才彻底了却官瘾。  相似文献   

5.
调查     
《廉政瞭望》2012,(21):11-11
千军万马考公务员、官场里随处可见的官腔官话官架子、官员特权、跑官要官……这一系列现象都是官本位的典型表现。以下各类表现越多说明“官瘾”越大,哪些曾经或正在困扰您?(据搜狐、人民论坛联合调查)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出新闻的年代。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设有国家级植物病毒检测基地,有人推荐一位植物病毒检测专业的博士、学科带头人来园工作。但这位博士开口就提出要做该园的业务主任。结果因他“伸手要官”卡了壳。事隔不久,这位要官的博士终于如愿以偿,去了福建省农科院,农科院专门为他成立了“果树所”,任命他为所长。对博士伸手要官,人们褒贬不一,但显然贬多于褒,认为专业人才做官不能集中精力搞研究,且有官瘾太大之嫌,我倒觉得对此不必大惊小怪。对博士该不该伸手要官,应该辩证地去看。首先要看他为何要官,如果他是从事业出…  相似文献   

7.
《廉政瞭望》2010,(8):10-11
中央多次强调重用老实人,有关“老实官”的讨论,也日渐升温。舆论普遍认为,重用老实人,淘汰“官油子”,是有效抵制干部选拔任用不正之风的重要手段。如何把真正的老实人选用上来,还需要制定操作性强且群众信服的办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由于用人上的腐败,使社会上产生了一种怪现象,不管是故旧重逢,还是朋友来信来电,首先问候的是“升官”了没有。特别是机关中的某些人,整天无所事事,官瘾甚大,今天跑组织,明天找领导,拉关系,走后门,伸手要官要权,削尖脑袋往上爬,更有甚者,在梦中都想着做官。  相似文献   

9.
近日,白城市洮北区大胆改革干部制度,7名不称职的局(乡)级干部被免职。通过这件事,人们看到了一个可喜的现象: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在洮北区已经形成。 长期以来,如果一个干部在机关事业单位里担任了领导职务,就如同进了“保险箱”,只要没犯错误,哪怕政绩平平,都很难变动其领导职位。因此,在这种体制下,不少领导干部终日不思进取,心里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庸懒工作态度。不少人“官瘾”很大,一门心思地要官、跑官、买官,致使“官”满为患。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现有“吃皇粮”的干部4000多万人,全国每年供这些…  相似文献   

10.
正一位老人对升了官的儿子说:"职位升了,千万别张狂,做官要知足、做人要知不足、做事要不知足。"老人的话言简意赅、语重心长,无论对儿子还是对他人,对为官者还是对为民者,都颇有启迪作用。做官知足,这是一种清醒,更是一种心态。有些干部热衷于做官、陶醉于做官,"官瘾"特别强。他们精心设计自己的升迁路线图,步步为营,煞费心机"跑官要官","两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不挪动,就想去活动"者更不少见。要其端正"官念"、淡化"官  相似文献   

11.
明末清初小说《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很是发人深省。诗云:“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薄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做了皇帝求仙术.便想登天跨鹤飞。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这首打油诗,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那些贪得无厌、欲壑难填的人的病态心理。然而,这种欲无止境的贪腐现象如今在我们的官员中仍然大有市场。君不见,时下的官员中有的饱暖思淫欲,色欲包天。有的蛇口吞象,钱欲膨胀。有的官瘾十足,权欲极强。脚底生风跑官要官,跑了个小官又想做大官,做了副职又想做正职,做了无权的官又想做有权的官。每逢党委、人大、政府换届之年,中央都要三令五申:严禁拉票贿选,严禁跑官、要官、买官、卖官,可其人奉行“爱哭的孩子有奶喝”的要官哲学,仍厚着脸皮、削尖脑袋跑官、要官、买官、卖官。  相似文献   

12.
只要有"官油子"掺合的地方,就很难形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工作局面就难以打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难以落到实处,党的权威性就面临下降的危险  相似文献   

13.
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2月中旬,人民论坛杂志社在党政机关干部和网友中开展了为"官油子"画像的调查活动,在社会上和党政机关内部引起了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14.
说到跑官要官,我们会当即想到“向上”跑官要官,去拉拢、腐蚀当权者给他们发一顶乌纱帽。在中纪委、中组部去年公开通报的一批跑官要官的典型案件中,有别于“向上”跑官要官的“向下”跑官要官现象令人关注。  相似文献   

15.
2006年1月23日,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六起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的典型“跑官要官”和“买官卖官”案件。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在新闻发布会上,中纪委常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干以胜介绍,四  相似文献   

16.
近来,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在用人的问题上不能让综合素质高的人吃亏、不能让干事的人吃亏、不能让老实人吃亏.这里,为表述方便起见,姑且将这三种人统称为"老实人".所谓老实人,就是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干事、兢兢业业工作的人.与老实人相对照,也有一些投机钻营者,他们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为了个人私利和宦途升迁捞资本、做虚功、拉关系、搞奉迎,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造势"和"谋官"上,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官油子".干部队伍中这种人多了,不仅于事业发展无利,而且会严重涣散党的干部队伍,对党的形象是极大的损害.因此,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官油子"得利,是我们党选人用人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如今,在一些地方正蔓延着一股“傍风”,它不仅严重侵害着我们党健康的肌体,而且还严重影响着我们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事实证明:如果哪个地方“傍风”盛行,那么,那里的党风、社风、民风就很难得到根本性的好转,一些党员领导干部也会在“傍风”中不知不觉地由人民公仆蜕变成人民的罪人。下面不妨让我们揭开“傍风”的盖头来,看一看一些人到底在“傍”什么?“傍官”,买官卖官大登场按理说,我们的干部,无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尽职尽责地干好本职工作。可是,有些人官瘾大得很,一旦进人了干部队…  相似文献   

18.
做“官”很累赵永涛没做过官,本不知做官的滋味。仅从阅览史书或现实生活中耳濡目染,觉得做“官”很累。古称“官”为庶民百姓的“衣食父母”,今称“官”为人民的“公仆”。无论“父母”或“公仆”,要真正名符其实,都难免要付出非常的艰辛,都会很累。三国时期,蜀国...  相似文献   

19.
在前一段人民网发起的有关"官油子"现象的讨论中,有一类被群众称之为懒官、庸官、闲官的干部,他们爱摆架子、爱说官话,喜欢拉关系、搞应酬,但就是不干实事、不干为人民群众谋利解困的事。这些"有位"却"无为"的干部虽然是少数,但是他们的行为损害了党的形象和威信,同时也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眼下人格最低的要算是“跑官”的,这些人不学无术,抱着“不跑白不跑,跑了不白跑”,“只要敢伸手,乌纱保证有”的决心成天打听某书记、某部长和谁是亲戚,和谁最要好,和谁是老上下级关系,有什么嗜好,然后挖空心思打通“关系”,摧眉折腰、厚颜无耻地进行“感情投资”,跑官不止,谋得一官半职。提到这些人,很容易让人想起和王申那副面孔。事实上跑官要官之所以在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形成风气,关键是“跑”了之后有人给官。如果跑官要官的人要不到它,甚至本来可以提升的也因为伸手要官而不予提升,那谁还会再去跑官要官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