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对第二国际"正统"主要理论家的社会主义观做一个批判性论析,不但能找到他们游离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的其中历史缘由,也可以从他们的"误解"中,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观作本真的"一瞥"。第二国际"正统"的"误解"体现在马克思哲学观上的"终结论",历史观上的"经济决定论"和社会主义观上的"进化论"倾向。  相似文献   

2.
一、历史进程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关于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与生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6页)。马克思的论述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种对历史的解释,可表述为历…  相似文献   

3.
第一,关于历史决定论与经济决定论。历史决定论从其所理解的“究竟是什么决定历史”的意义上,不是马克斯·韦伯的思想决定论,也不是道格拉斯·C·诺思的政治决定论,而是卡尔·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经济决定论和唯物史观是等值的。卡尔·波普的错误不在于把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归结为经济决定论,而在于对经济决定论作了机械的理解和错误的评价,并且用他的思想(知识)决定论和政治决定论反对马克思的经济决定论。国内学者在反对把马克思的历史决定论叫作经济决定论的同时,普遍地接受韦伯的分析模式,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倾向。第二,关…  相似文献   

4.
青年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针对性非常明确 ,批判性论说直指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在当时的西方 ,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和左派理论家最关心的问题是欧洲无产阶级现实革命的可能性 (阶级意识 )。但在第二国际的理论家那里 ,马克思主义变成了实证主义式的对外部对象的反映 ,辩证法被打扮成旁观的科学 ,畸变为单向性地还原外部世界的联系和规律的理论。而在青年卢卡奇看来 ,辩证法不是对一般事实“不偏不倚”的科学认识 ,不是规律与范畴的逻辑排列 ,而是对社会现实 (主客体关系 )的批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旗帜的历史唯物主义只能是革命的批判的学说。于是 ,马克思的理论意向首先不是求真 ,而是至善。  相似文献   

5.
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卢卡奇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阐释.毫无疑问,在卢卡奇的这部著作中,将总体性的辩证法视为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所在,并且贯穿始终.在卢卡奇看来,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出现了变化,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自我认识,而且具有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性功能.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卢卡奇拿起历史唯物主义这一革命性武器,对第二国际的庸俗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批判,并对经济决定论和暴力革命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换言之,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动力因素的存在,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尽管我们也不能忽视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缺陷,即没有在根本意义上超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但无疑,卢卡奇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对于我们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6.
(一)两种历史观在人民群众作用问题上的对立1、历史唯心主义主张“英雄创造历史”(简称:英雄史观)唯心主义者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非凡”的意志或者某种超自然的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唯心史观有两种基本表现形态:一是“唯意志论”,是主观唯心史观的集中表现.一是“宿命论”,是客观唯心史观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7.
政府职能范式是基于政府治理结构的职能规模和职能关系模式。政府职能范式演变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行政生态的变化。每种政府职能范式的形成和运作都以一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理论为基础。从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来看,其中一定时期的主流政治、经济理论和管理思想对政府职能范式的选择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因而西方政府职能范式呈现三个发展阶段和演变趋势:即基于古典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放任型职能范式”;基于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拯能型职能范式”;基于多种理论和改革实践探索的“共治型职能范式”。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9)
对于法律变迁因素的理解,马克思与孟德斯鸠的学说产生了分野。孟德斯鸠"地理决定论",认为"政体的原则""气候性质"与"土壤性质"等13个因素促成了法律的变迁。而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则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的蜕变,先后认为"人民理性""市民社会"是促成法律变迁的因素。而其成熟时期的"历史唯物主义法哲学"则基于"经济决定论",主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促成了法律的变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淡化"决定论"的传统思维范式,将马克思与孟德斯鸠的学说加以平衡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地位和功用必将实现出来。因此,深圳在二次创业中应把文化建设的任务提到重要的位置。回顾历史,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曾有过两种相对立的文化观。其一是“文化决定论”,认为“意见决定历史”,思想或价值观念是社会行为的终极动因;而作为思想、价值观念集合的文化,其发生、发展只是自身运动的结果,或者仅仅是自然环境和种族特征决定的,与社会经济基础和生产方式无关,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发展归因于文化的盛衰。其二是庸俗的“经济决定论”,把人以及人创造的文化看作是由经济操纵的傀儡。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10.
历史唯物主义亦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早在十九世纪,马克思提出“实践”的概念,就是针对当时德国思想耽于抽象思辨所作的批判,并由此引出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两条基本要求:一、终止抽象,将哲学转向对历史和现实的实证的科学研究;二、超越单纯的理论斗争,重视把思想付诸行动的具体社会实践。在这方面,马克思曾有过“经验的观察”的主张,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同生产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页)今天,作为我党第二代领导人的邓小平同志,在和平与发展成为…  相似文献   

11.
李西祥 《理论探讨》2023,(2):140-147
在思想史中理解《论犹太人问题》,对《论犹太人问题》进行症候阅读,要深入到《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重新解读马克思提出的重要理论问题。马克思在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的辨析中,探讨了政治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关系,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重要的方法论即从市民社会出发来理解国家,从尘世到天国而不是从天国到尘世的唯物主义基本方法;马克思在分析人权、犹太精神等问题时,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从而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的“现实的个人”概念提供了思想基础。《论犹太人问题》实际上还论及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问题、现实的人的问题、实践问题、资本主义社会批判和人的解放等,在多个维度上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提供了思想来源,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框架。忽视《论犹太人问题》,将无法完整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整体历程,尤其无法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因此,需要不断回到这一文本,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语境中发掘其重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法学角度看,恩格斯晚年创造性地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巩固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法学理论。恩格斯系统阐发了国家和法的起源与演进理论,批判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历史观和黑格尔唯心主义法哲学,进一步阐发了历史发展的内在辩证法;根据欧洲的新形势,恩格斯主张工人阶级要将合法斗争与“非法”斗争相结合;结合巴黎公社经验,他阐述了无产阶级新型国家和法制的基本原理,反对国家崇拜;在一系列通信中,他深入阐发了法和国家对经济关系的积极反作用和相对独立性理论,批驳了社会发展的“唯经济论”。恩格斯一系列法哲学新观点,对于当今时代深入理解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历史发展规律、法的本质及功能、法律意识形态等问题,都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林贵文 《学理论》2009,(10):93-95
强奸罪认定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认定“违背妇女的意志”,而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在“违背妇女的意志”认定中具有征表意义,存在认识错误时认定是否“违背妇女的意志”要以法益侵害的犯罪本质为标准进行理解;对于仅仅“违背妇女的意志”而没有客观方面的强奸行为,不能认定为犯罪;在认定其他手段时应当以使妇女不能反抗、不知反抗或者不敢反抗为标准进行判断。欺诈是一种隐性的违背妇女意志的表现,包括身份的欺诈和行为性质的欺诈。  相似文献   

14.
栗彦卿 《学理论》2009,(20):108-11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做历史决定论,或生产力决定论,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科技生产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第一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支撑。我们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国情民力,认知社会发展阶段,兼收并蓄,提高民众科学素养,努力探索马列中国化的新阶段,最终达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与此相匹配的政治思想文化上层建筑的全面进步,促进“五位一体”和谐社会可持续建设。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提出了通往社会主义的两条道路。第二国际理论家由于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解释,使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陷入了僵化。1914年之前列宁的思想框架总体上处于第二国际影响之下,然而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列宁对唯物史观的认识取得了新突破,为其后来的实践活动提供了哲学基础。坚持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个别发展阶段特殊性的辩证法,是列宁提供的重要方法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2)
社会发展动力问题是一切哲学都给予极大关注的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承此前哲学成果的基础上,依凭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遵循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过萌芽、探索、形成、完善等发展阶段,构造起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以"历史合力论"的理论范式系统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动力因素,实现对以往一切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超越。马克思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中国化阶段及成功实践表明,这一理论是当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相似文献   

17.
列宁对俄国发展道路问题上的错误思潮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批判中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张。具体包括:批判民粹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强调俄国要通过发挥资本主义进步作用和清除封建残余走向社会主义;批判宣扬资本主义“永恒论”的“合法马克思主义”,强调俄国资本主义具有历史暂时性;批判普列汉诺夫等人否定十月革命的“历史灾难论”“早产论”“经济决定论”,强调落后的俄国可以先夺权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批判新经济政策问题上的“小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小资产阶级革命主义”,强调要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并保证新经济政策俄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第一个隐含命题是“唯物与辩证”命题。实事求是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事”,亦即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第二部分即“是”,亦即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或规律。第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唯物论,“实事”与一切唯心、唯书等主客观唯心主义相对立而存在;第二部分实际上就是辩证论,因为所诏辩证法,就是关于事物发展与任系的学说,规律存在于事物牙后的对立统一的斗争过程中。实事求是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瞩,就在于这四个字精炼地概括了唯物辩证法的内核,揭示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同一切主客…  相似文献   

19.
分配正义的历史规定性是指"历史"对于"分配正义"的"规定性"﹑"生成性"﹑"决定性"意义。既包含着对"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认识对于"分配正义"认识的"规定性"意义,也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中的方法论对于"分配正义"认识的"规定性"意义,且对"历史是什么"的本体认识决定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因此要从本体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去论证"历史"对于"分配正义"的"规定性"。唯有此,才能在"分配正义"的认识上,避免"机械的经济决定论",才能驳斥马克思与正义关系上的"拒斥"论,才能真正认识"分配正义"在马克思理论里面的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20.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与唯物史观的完整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的理论地位及逻辑安排的争议及其解决,需要唯物史观“科学—人文”完整逻辑模式的建构.其中,“矛盾→规律→动力→作用”的科学主导的逻辑线索是清晰成熟的,而人文逻辑清晰的线索至今有待具体建构.在相对区分“社会”与“历史”概念的前提下,可以发现“历史→社会→现实的个人”的线索,即“科学—人文”融贯的完整逻辑与理论境界.历史合力论不是简单的理论注脚和修辞“解喻”,它完整体现了“科学—人文”逻辑的张力与融贯,是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论的统一,是唯物史观元理论的逻辑完成与历史经验的理论化境和深刻解谜,运用时应注意其与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的界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