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家思想,都相当强调今人所谓的监察权,其中心设计,一是对皇帝谏诤,二是对百官纠劾。"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  相似文献   

2.
水风 《廉政瞭望》2015,(3):26-27
其实古代皇帝最喜欢的是"纯臣"。纯臣的两个基本配置,一有能力,能干事;二不站队,只忠于皇帝,谁当皇帝忠于谁。中国封建政治制度历经2000多年,展示出极其高超的政治文明和政治智慧,政治规矩更是集大成,不少我们今天仍在借鉴。如巡视制度,就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官员异地任  相似文献   

3.
好的秘书,首先是政治强,其次才是笔杆子硬。会奔走,能巧言,善侍奉,工于在枝节上应酬场面的不是秘书,是“奴妾、奴才”。 明朝的“秘书” 然而我们现在有种说法:秘书是“太监”。这个说法怎么出来的?是明王朝弄出来的。明王朝有个很特殊的政治:任用特务。皇帝不爱办公,喜欢醇酒妇人。  相似文献   

4.
色彩与政治     
《天津支部生活》2014,(2):54-54
紫袍的恺撒、黄袍的皇帝、深蓝色制服的保守派、涂满绿色的环保组织抗议者、一身黑衣的法西斯党徒……色彩,常常直接、鲜明地宦示着某种理念信仰,令人很容易地将各种政治力量区分开:需要时刻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政治游戏,似乎永远需要特殊的标签。  相似文献   

5.
三国后期,在一代英雄凋零之后,司马懿父子成为独步天下的政治人物。司马懿消灭了把持魏政权的曹爽集团,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司马师废魏明帝,完全掌握了军政大权。其后,司马师之弟司马昭以相国的身份秉政,傀儡皇帝曹髦不甘大权旁落,对臣下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但他手下只有少量禁卫亲兵,哪里是司马昭的对手,最后以失败告终。此时,司马昭完全可以取曹魏而代之,但他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儿子司马炎去邺都迎立十五岁的曹氏宗族曹奂为帝,自己仍为相国,足见其政治谋略和智慧,堪称权谋大师。残酷的政治…  相似文献   

6.
政治社会化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平 《探索》2006,(3):102-105
现实政治体系有效运行的最终基础是社会化的政治个体,而公民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从政治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就在于增强公民个体对现行政治体系的认同,从而促进公民个体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活动。政治认同解决的是国家政治体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个体政治心理的建构问题,政治参与解决的是个体的政治行为问题,它们完整地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公民个体的内在功能指向和外在功能指向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我国的政治制度化水平是比较低的,表现为政治组织适应能力较低,政治程序滞后以及政治腐败屡禁不止等。提高政治制度化程度对保持政治稳定、扩大政治参与、制止政治腐敗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政治,特别从秦汉以来,总的说来,是向着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向和轨道演变的。但决不是说,皇帝的权力就总是不受任何制约。无论是古人政治经验的积累,还是儒家思想,都相当强调今人所谓的监察权,其中心设计,一是对皇帝谏诤,二是对百官纠劾。"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掌纠察,以绳百僚"。  相似文献   

9.
雷树虎  周栋梁 《前线》2020,(2):36-38
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与精神支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旨在强化政治灵魂教育,把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铸入主题教育的全过程,坚守政治理想,铸造政治品格,牢记政治使命,强化政治担当。  相似文献   

10.
政治设计与政治证明是西方政治哲学对政治合法性证明的两种理论方式.古典政治哲学以政治设计为主,现代政治哲学以政治证明为主.政治设计表达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是对政治合法性的间接性证明;政治证明表达对政治理念的确认,是对政治合法性的直接证明.政治设计以道德哲学为基础,实质是目的论证明;政治证明以契约论为代表,实质是程序证明.两种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显隐交互运用,把政治证明作为政治哲学的本质凸显为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政治发展是少数民族政治生活中的总体性和根本性的变化,它是现实的少数民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将对整个少数民族的政治生活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是少数民族政治的重要内容。少数民族政治发展的目标模式应该是:政治稳定,政治民主,这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撑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政治冷漠是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政治现象,它既是一种政治态度,也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政治参与行为。通常认为政治冷漠对民主政治运作是不利的,其实适度的政治冷漠有利于培养公民的理性精神,提高政治效能,保持政治稳定,推进民主政治的有效运作。认识到这点,对于我们更加审慎、合理地建设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詹玲 《探索》2004,4(2):48-51
政治文化是指政治关系在人们心理和精神上的反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是中国和平崛起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中国和平崛起的新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和平崛起过程不仅是我国政治文化嬗变的过程 ,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构产生了强大的冲击。能否为世界提供政治文化思想是成为世界强国的基本条件之一 ,我们要以政治文化世俗化为目标 ,创新发展主流政治文化 ,客观评估传统政治文化 ,批判借鉴西方政治文化 ,大力完善政治社会化渠道 ,为中国和平崛起提供有利的政治条件  相似文献   

14.
政治参与和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逸智 《世纪桥》2005,(3):35-36
政治现代化的过程,既是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也是政治参与不断扩大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参与对政治稳定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之间并不存在完全的正相关关系,有时政治参与也会导致政治不稳定。本文就建立健全政治参与机制、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公众的政治文化素质三个方面提出在实现和扩大政治参与中促进中国政治稳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政治认同对政治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基础。政治认同是当代德国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引导民众对本国民主政治体系的普遍认同,是德国政府提高政治合法性的主要途径。德国政治认同教育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化是一定的社会利益关系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对社会政治关系、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等的主观反映,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中,政治文化对政治活动以及政治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反映经济的文化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不仅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进一步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障政治稳定,促进政治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政治诚信涵义和内容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正冬 《理论学刊》2003,(5):118-119
政治诚信是政治诚实和政治守信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它的内容包括政治理论诚信、政治目标诚信、政治制度诚信、政治组织诚信四个方面。政治诚信既是社会诚信系统的杠杆、保障、标志 ,又是整个社会系统政治的起点、稳定的基石和发展的加速器。采取必要措施推进政治诚信建设 ,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和谐政治既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又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从一般意义上而言,政治关系和谐是全部社会关系和谐的基础。对和谐政治内涵的认识,可以从多角度展开。从系统论视角来认识,和谐政治是政治过程的输入、输出、反馈的顺畅和有效;从政治的核心视角来认识,和谐政治是政治权力主体和政治权力客体之间关系的协调和有序;从政治局面视角来认识,和谐政治是稳定和充满活力的政治,是大众积极参与的政治;从政治价值取向视角来认识,和谐政治是公正廉明的政治。  相似文献   

19.
侯勇  孙其昂 《探索》2012,(6):130-135
系统梳理、科学辨析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从历史研究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生成进行追根溯源,从比较研究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诸多混用概念进行辨析与觉解,从现实研究路径对学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理解进行梳理和反思,在此基础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科学内涵,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的又一思路。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社会化意义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晓明 《唯实》2001,3(8):133-136
思想政治工作(以下简称"思政工作")是统治阶级加强意识形态的手段,它与政治社会化有逻辑上的关联,是政治社会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其重要性因政治社会化对现政权的合法性认可的支撑而显而易见.然而,现实社会中因对思政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而出现了许多疑惑、缺憾甚至严重失误.基于这种状况,本文拟从政治社会化的政治稳定功能角度对思政工作进行政治学意义探析由政治社会化互动过程将思政工作的政治稳定功能划分为宏观整体与微观个人两个层次,宏观整体层次又分为体系维持与文化进步、道德崇善、经济发展等多重评判标准;微观个人层次则是指个体的政治入伍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