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生的画幅     
林清玄 《党政论坛》2014,(14):49-49
我去访问一位画家,他一向以“难产”著名,要很长时间才作出一幅画。他非常郑重地对我说:“我作画不像一般的画家,他们作画好像游戏一样,一天画好几张,我的态度是很严肃的,  相似文献   

2.
有一幅漫画,画的是三个小孩吹牛。一个说:“我爸 爸的钱好多好多,可以买下咱们学校所有的大 楼!”另一个说:“我爸爸的钱更多更多,不仅能够买大楼,而且连你爸的工厂都能买下!”最后一个说:“我爸爸是大官,不用花钱,就可以管住你们俩的爸爸!”孩子的话也反映了大人的话,平心而论,普天之下,哪个儿女不愿意有个“好爸爸”?但“好爸爸”的标准却各有不同,一些人心中的“好爸爸”,却是许多人心中的“坏爸爸”;一些人眼中的“坏爸爸”,却是许多人眼中的“好爸爸”。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原政协副主席周文吉的儿女们眼里,他们的…  相似文献   

3.
我请中年画家吴悦石鉴赏一幅山水画,画卷刚展开一半,他就说:“这好象是老画家颜地的作品。”我说:“你真有眼力,这幅画就是颜地的儿子颜士摹仿他父亲笔意画的。” 颜士原名阎吉才。他父亲颜地因受“四人帮”的迫害,身心遭到严重摧残,离开人世已经七年了。  相似文献   

4.
李诚 《党政论坛》2010,(14):26-26
在3月14日“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的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相似文献   

5.
沈殿成 《侨园》2003,(2):4-5
1956年出生的陈奇,原是辽宁省小有名气的画家,在风景画上有相当深的造诣,在美术界也算是一个活跃分子。在朋友圈中,他以聪颖随和、勤奋过人著称。朋友说:“只要你喜欢什么,他就能画什么。”这不是贬意。他琢磨各种画法,为我所用。他造型能力强,画风泼辣,作品色彩含蓄、细腻,富有创意。他说:“什么都画不行,跟着行市走更不行,我要做有个性的画家,我要画艺术品。”  相似文献   

6.
黄小平 《党政论坛》2013,(16):52-52
让别人去画 爷爷是个画家。小时候,看爷爷作画,每幅画都留着一些空白。我感到奇怪,为什么爷爷不把这些空白的地方也画上呢?爷爷说:“留着这些空白,让别人去画。”  相似文献   

7.
西京的画气象好。文章这么一起头就有两个月接不下去。因为谈中国画不接着讲笔墨就不通,而我这个人又讨厌(是怕了)谈笔墨。如果有人说我的画无笔墨我不生气,诬我的画有笔墨我也不委屈,谁教我是中国人,摆不脱这耳濡目染?所以凡说笔墨是传统的我听了没意见,进而又说传统动不得,或者只可搬、可套或美其名曰“发展”,我就不信了。不信,是指如果画家果真有病,笔墨技巧能救他命? 最近电视上介绍一个不排名次的油画大展。展后专家们意见希望画家  相似文献   

8.
思一 《瞭望》1988,(40)
每看一次画展,或翻完一本画册,我都要想起齐白石的“馒头”,“馒头”云者,是他形容自己所画的山形。形容得象,因为画得本来象馒头。一个个、圆滚滚。想到那样的山,和画家理直气壮的态度我就要笑。 “老夫喜画馒头山”是齐老先生题画诗的结句,在首句中他点了五代两位山水画祖师爷的名——荆浩和关仝:“逢人耻听说荆关。”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画家则把梦印到画上。“南人北归、见虞山如见眷属。”这是青年画家王荣强(南溪)的老乡张岱的话,说的是石头再冷漠也挡不住人的深情所钟。思之思之、寤寐求之,这就成了各人画上的面目。 荣强说他喜欢龚半干,我看不象。画不象别人有啥不好?省得经受敲掉膝盖骨、成天趴在龚贤灵位下面讨生活的苦刑了。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洋洋大观的桂林山水画中,有三卷动人心魄的“漓江百里图”。首开桂林山水长卷画纪录的,是当代山水画巨匠关山月。其次的是广西著名画家黄独峰教授。第三人是“漓江画童”阿西,他作画时年仅六岁,但却以非凡的气魄先声夺人,一画就是《我走漓江二百里》! 前两位,作为岭南画派第二代嫡系传人中的佼佼  相似文献   

11.
古元画牛     
古元用水墨画成的《牛》、给我的附信和我给他的回信的复印件,这三件东西一年以前收在一处,在这半个月里没有找到。家人查找别的文稿时,才偶然发现了这三件不应当丧失的纪念品。 两封信,照录如下:王朝闻同志 八月五日在炎黄艺术馆嘱我作一幅“巴掌大”的小画,写上一句喜欢的话。现寄小品水墨画《牛》,请收,指教! 祝好!  相似文献   

12.
散淡如风     
李靖 《瞭望》1999,(47)
津门郑连群以善绘花鸟著称,兼工带写,尤以工笔见长,造型灵动,勾勒自然,用色淡雅,笔墨润泽,在求形求意之外,更求“神韵”。《夜阑珊》写月下仙鹤松前顾影,宁静而高远。松树与山峦略参写意,与工笔的仙鹤虚实相生。秋收冬藏,画家却要在万物收藏的季节,捕捉蕴藏生机的感觉,阐释“生生不息”的哲理,这就不再单单是笔墨的情趣了。连群不满足于墨守陈规,更不愿随流俗,追求冲淡清雅的艺术情趣。他主张的“画家画”,强调功力与灵性的结合,笔墨与性情的统一,在津门画坛独树一帜。散淡如风@李靖  相似文献   

13.
人穷志不穷     
王岩 《党政论坛》2013,(4):62-62
一位未成名的青年画家,靠画人像为生。一天,一个富人经过,喜欢他的画工,便请他画一幅入像。双方约好酬劳是一万元。一个星期后,富人依约前来拿画时起了歹念,心想:“这人年轻又没有名声,画中的人像是我,这幅画如果我不买,绝不会有人买。”于是不顾约定,说只愿花三千元买这幅画。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葫芦的地方,距今已7000年了,在山东、陕西、云南新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就发现碳化葫芦的残片。中国种葫芦最普遍的地方在山东,几乎遍布齐鲁133个县的村村寨寨。葫芦文化是中国劳动人民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一种生活文化。当今,研究葫芦文化已成为广泛的国际现象,山东作为葫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葫芦文化热正在升温。葫芦开启了古代中华文明先泰时,很多文献提到了瓠。《庄子》记有“魏王贻我大瓠之种”。《周礼》中有叫场人的官员,管理种瓜瓠诸事。  相似文献   

15.
音乐中有“怪圈”!被誉为“音乐之父”的巴赫写的举世闻名的《音乐的奉献》中,用一种特殊的卡农技巧构成了怪圈。这种卡农最大的特点就是使观众感到曲调转了几圈之后,离开原来的调已经很远了,可是奇妙的是通过变调又回到了原来的调上。这种首尾相接的变调就是音乐中的怪圈。 绘画中有“怪圈”!西方极有影响的画家埃舍尔创造了一系列寓意深刻的图画。例如《画画的双手》(见插图》,左手在画右手,右手在画左手,它们又是谁画的呢?另一幅《上升与下降》,在阴森森的教堂里,一队僧侣沿着楼梯向上走,拐了四次又回到了原处。另一队僧侣沿着楼梯向下走,最后也回到原处。而且两队人走的是同样的楼梯,真是妙不可言,这就是绘画中的怪圈。  相似文献   

16.
画家黄永厚寄来一幅画,献给为安徽、江苏抗洪救灾作出贡献的人们。 他是湘西土家族人,但长期在安徽工作,退休前,是安徽画院的著名画师,教授,目前客次京华,但家人仍住合肥。苏皖两省的洪涝灾害,一直牵动着他的心。 在他寄画的前几天,同我谈到安徽的灾情,他忧形于色,但又为灾区军民奋力抗灾和炎黄子孙“与子  相似文献   

17.
我本不想当“万工”,只想默默地奉献,可是当改革大潮涌来时,你会情不自禁地被卷进去,充当“弄潮儿”。我就是这样走过了6个年头。 说起来,我这人自小爱好广泛,喜欢美术,什么电烙铁画、玻璃画、国画、水粉画、绒画等,样样都行,在600多人的研究所小有名气,谁出国都想带上几幅我的画。不用花钱,送给外国人还拿  相似文献   

18.
程青 《瞭望》1998,(Z1)
七十不改其乐●程青撰文曾任《世界文学》主编的高莽可说是个全才,他不仅能译、能写,还擅画。有个关于高莽的笑话,一位读者写信给《世界文学》编辑部,说中国这么大,你们怎么找个画家当主编?其实从四十年代起,高莽就开始翻译和研究俄罗斯文学和艺术,他用“乌兰汗”...  相似文献   

19.
最近听说学校要“选美”,而且还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我心里一惊,就有些惴惴不安。 惴惴不安并非就是神经衰弱,而是因为我有个女儿正在大学就读。我倒不担心她不美不靓不能力拔“选美”的头筹,而是不安她受这“选美”的影响而从此擦胭脂抹粉、描眉画唇地竞美追美起来。说心里话,  相似文献   

20.
这里借用先人感叹千年的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丁丑年仿佛霎眼间就将过去,戊寅年紧接着就要来到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画家徐昌酩先生给我送来贺年卡,上面是出自他的手笔的一幅画,画的是勃勃有生气的老虎。这是我今年收到的第1张贺年卡,它使我猛然发现一年又快过去了,如今的日子确乎过得太快了啊,与往昔那“度日如年”的沉重日子相比,大有天壤之别的感慨。牛年谈牛画牛,虎年谈虎画虎,应时应景,似成俗套,舆论多有微词。然而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是有感而发,为文为画皆有独特之处,我看也应该欢迎。现在大兴酒文化、茶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