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志刚 《实践》2009,(1):51-52
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必然性 草原文化的现代转型所涵盖的意义是:草原文化从传统文化转型为现代文化. 讨论草原文化是否需要实现文化转型,首先要搞清楚文化转型的内涵.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观点有:所谓文化转型,"是指文化在大范围内的彻底变更,是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所习以为常的赖以生存的主导性文化模式被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玲 《理论建设》2005,(5):79-80
所谓文化转型,是指特定时代特定民族或群体的主导性文化模式为另一种新的主导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人类迄今所经历的最深刻的文化转型,就是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即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在自发的经验型的文化模式被工业文明条件下的自由自觉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农业文明异常发达和成熟,并且历史悠久,体现这一文明的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文化模式十分强有力。由于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条件下,自觉的文化精神同自在的文化模式之间没有形成必要的张力,而是呈现出某种内在的一致性,因而使中国传统自然主义或经验主义文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魏波 《前线》2017,(3):34-37
探讨文化自信需要深入到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中去把握其生成与发展机制。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文化与意义世界,在自我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形成了文化自信。变革与冲突引发了文化认同的危机,由此带来对既有文化的反省性认识,文化批判构成文化自信发展的动力机制。现代性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现代性的扩散则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困境。基于上述认识,培育文化自信需要在社会转型的系统进程中探索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道路,在自我反思与批判中高扬中国文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4.
文化体认是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社会时期,人们的文化体认是不完全相同的.物质技术的发展、社会交往的变迁、文化结构的裂变和聚合、文明的冲突和会通等,都影响着人们的文化体认.在动态环境中把握文化演绎的基本走向,从人类社会交往中发现文化形态的生灭和沉浮规律,从历史的视野和现实的视角认识文化发展的现状,是文化体认流变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5.
王立洲 《求实》2012,(4):34-37
当代社会,由于技术理性与经济理性的极度膨胀,伴随着物质富足的是人们精神的贫乏与衰落,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也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从文化哲学的视角看,其实质是文化裂变和转型中的一种文化价值冲突。提升中国人的人文自觉,通过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实践,实现中国人的文化转型,就会把信仰危机变为中国现代化转型的良好机遇。  相似文献   

6.
魏明超 《唯实》2008,(11):32-36
现代性,作为崛起于后封建的欧洲,而在20世纪日益成为具有世界历史影响的行为制度与模式,最突出的本质属性是其价值的两重性:解放和异化的混合物。现代性的结构性矛盾和缺陷及引发的现代性危机在其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受到了启蒙现代性所开启的批判反思传统的质疑。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把启蒙现代性中所蕴含的批判精神改造为实践的批判精神,并运用这一批判武器对资本现代性及其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以寻求超越现代性的合理路径。在人类面临现代性困境和危机的今天,高扬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是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宋友文  郑百灵 《求实》2012,(5):33-36
从二十世纪后期开始,人们不断关注世界图景中的风险问题,风险社会理论随之兴起。从人类的实践活动过程来看,风险社会是现代性危机深化的结果。风险社会理论既没有忽略后现代理论加以批判的现代性危机,又没有放弃拯救现代性的历史使命,而是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性的理论新视角。更为可贵的是,风险社会理论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发展模式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试析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性,阐述了在当前我们要如何继续坚持解放思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主义和谐文化面临诸多方面的挑战,当务之急就是要从全局出发,全面认清各种文化危机,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撑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双重转型的过程之中,它既要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又要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两种转型在一个社会的同一历史阶段中发生,在人类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现象,而对于跨世纪的中国来说,却是在经历了百年坎坷之后所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痛苦选择.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这种激烈的文化变迁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矛盾状况.一方面,它要对植根于农业文明之上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省,以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念来取代不适合现代发展的陈旧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进行自觉的总结,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完成宏伟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理智地面对我们的过去,而且要清醒地认识我们的现在,站在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审视我们  相似文献   

10.
张锐 《理论研究》2010,(5):16-18,21
文化模式与政治模式、文化危机与政治危机、文化反思与政治反思、文化转型与政治转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治自新归根结底离不开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1.
西柏坡精神孕育于中国革命的重要转折期,展现了区别于其他历史时期的独特精神内涵,其自信、自强与自我反省的忧患意识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人们对于革命文化有着更为强烈的追寻心理,借此培养人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可以实现西柏坡精神的新时代文化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万希平 《唯实》2010,(10):40-44
如果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关注多集中于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批判理论上,就往往会忽视它对资本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整体性批判。以生态马克思主义为视角,从自由主义文化传统、利己主义价值观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三个方面阐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内在文化价值观根源,可得出当代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生态环境危机的逻辑推论。  相似文献   

13.
文化理论流派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中,对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两方面的论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文化概念的最初缘起,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传播以及后现代时期各种文化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各种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4.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批判传统的那段文化激进的历史,造成了传统文化断裂的三种主要因素——传统生产方式的解体、西方意识形态霸权与启蒙主义的输入、中国知识精英们借思想文化转变以图救亡的价值工具性选择。认真反思在传统文化优秀遗产的继承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上所出现的问题,重新领悟现代新儒家们致力于挖掘传统文化中的非局限于特定历史时代与社会形态的普遍性价值,全面整体地理解继承传统文化里具有普遍性意义的东西,并运用现代哲学的理论成果,力图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深刻总结早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们依据唯物史观,把传统文化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并不讳言传统文化的历史局限性,抱着批判继承的态度,客观、深入、公正、科学地对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和现代诠释。  相似文献   

15.
胡帆  李金花 《探索》2011,(6):89-94,104
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主流意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生态危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化危机,因为文化可以分为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在工业革命过程中,人类将科技系统地用于征服自然,肆无忌惮地掠夺自然,获取最大限度的物质增长,满足人类自身无穷的欲望,自此科技在文化发展中逐渐成为主流,人文逐渐被边缘化,现今仍延续着这样的趋势。所以,生态危机所表征的并不是文化危机而恰恰是人文文化危机,可以说,认识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的构建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是政治文化生态生成的根基,异化的日常生活生存方式与样态是滋生腐败的根源和重要场域,促成了腐败的复合化、隐蔽化、弥漫化与生活化。政治文化生态秩序优化及腐败的治理必须注重日常生活的实践变革:实现日常生活的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转型,实现现代个体重塑精神生态的自我反省与自我批判,实现民众生存方式与新时代生存境遇的实践变革。  相似文献   

17.
李丽 《学习论坛》2007,23(2):15-18
消费文化是与西方现代社会共生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消费文化特指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在创造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精神的迷失和心灵的无寄托感。对消费文化的哲学批判应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的批判而展开,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自觉为目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生、节制、怡情的特点,我们可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整合和矫正,以实现人类消费文化心理从盲从到自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林琳 《世纪桥》2012,(19):136-137
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存方式,是属人的。它全面体现着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即对自然及自身的超越。这是人与动物之间最大的区别。应该说,文化起源于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发挥,同时,文化也是人的创造性和自由本性的的代言。但是在现代工业文化模式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特性却被逐渐地被剥离,使人生存在一种尴尬的境地里,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功能,进而导致了一场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9.
文化体认是指人们对文化的认识和解读。不同的文化环境中,人们的文化体认是不完全相同的。文化体认的流变,与物质技术的发展、文明的会通和冲突、文化的裂变和聚合等密切相关。我们应在动态环境中把握文化演绎的基本走向,从人类社会交往中发现文化形态的生灭和沉浮规律,从历史的视野和现实的视角认识文化发展的现状,文化体认流变的内在机理。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应当承认国际社会存在着共同的利益,人类的文化行为、文化创造具有普遍性、共同性,文化完全可以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诸层面的分歧,打破时空的种种限制,形成全球文化。可以说,全球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归结于世界一体化的过程,它是一种时代的产物。世界是相互联系、依存的,整个地球上的人类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国家都是其中的一员,人类的文化的交流、渗透因交通运输、通讯联络和现代信息领域的技术革命而构成一个难以分割的共同整体。从另一方面讲,各民族文化当中遇到的问题,其缺陷所造成的现实的文化危机或潜在的文化危机,也呼唤着文化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