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贵州"瓮安事件"到云南"孟连事件",再到甘肃"陇南事件"以及罢运事件,短短几个月间,群体性事件不断。每次事件发生后,当地官员或者"反思",或者"整顿",甚至"摘掉"几顶乌纱帽。毋庸置疑,他们事后反思的态度常常是认真的,整顿措施也大多是有力的,但要想长期地减少或者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刘丽丽 《公安学刊》2010,(5):63-64,68
最近发生的"校园惨案"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人们在悲伤之余纷纷探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多数人认为,社会不公平、制度不完善、贫富差距过大,加上媒体负面报道导致犯罪的传染效应,是"校园惨案"在短时期内连续发生的最主要原因。然而,通过对这几起事件,特别是几个作案人的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他们都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性格的缺陷、道德和信仰的缺失,以及"中年危机"给他们原本窘迫生活的负面冲击,才是他们做出如此灭绝人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无房、情变、失业、生病等生活上的"挫折"、"困难"只不过是导火线而已。  相似文献   

3.
马进 《人大研究》2012,(12):31-34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发生多起反焚烧事件,北京市政府"十一五"规划中的四个焚烧项目(阿苏卫、高安屯、六里屯、南宫)也都遭到了抵制。2007年,六里屯万人上书环保总局(现在的环保部),2009年阿苏卫居民制造"九四事件"(当年9月4日,数名来自阿苏卫周边地区的居民到"北京环境卫生博览会"举办地农展馆门前打出条幅反对建垃圾焚烧发电厂,引发冲突),两项目只得一推再推。  相似文献   

4.
张昆玲  史中朝  闫翅鲲 《前沿》2011,(13):139-141
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与基层政府服务意识缺位、行政行为失范、"土地财政"下政府与民争利等有一定的关系。要预防和减少农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实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就必须加强基层服务型政府建设,树立服务理念,坚持依法行政,强化对话意识,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真正实现政府角色从"官本位"向"民本位"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何永泉 《重庆行政》2011,(5):107-109
2011年以来,上海出现"染色馒头"事件,奶业"三聚氰胺"卷土重来,台湾的"塑化剂"风波,西班牙的"毒黄瓜",德国的"毒豆芽"事件,震惊全国的"瘦肉精"事件,西瓜的"膨大剂"事件,一系列恶性事件像锋利的钢针刺激着人们脆弱的神经。食品安全究竟问题何在?应采取什么样的治理措施?带着这些问题,笔者走访了南充市食品药品监查支队、市工商局、市质监局等,对食品安全问题现状进行了调研,并据此提出治理对策。一、南充市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食品安全,共分三个环节:生产环节、流通环节,消费环节。由于南充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市,  相似文献   

6.
浜尚亮 《人民公安》2013,(11):56-61
"财田川啊,若能说话,请告诉我真相吧。"因为这句话,发生在日本香川县三丰郡财田村的这个事件,后来没有称作财田事件,而是被称为"财田川事件"。在这一事件中,勇敢挑战日本司法制度的律师矢野伊吉,在孤立无援、脑血栓右半身不遂的处境下,用左手奋力完成《财田川暗黑裁判》一书,为当事人寻求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7.
公安机关的维稳境遇与干预谋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在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期,公安机关的维稳任务十分繁重,维稳境遇非常尴尬。应对这一局面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谋略。预防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少让群众吃亏是公安机关维稳干预的第一价值选择。在地方政府处理稳定问题失当时,公安机关应当进行维稳干预,要善于运用"目的与说法的谋变"、"向上级借力的谋变"、"由下级出面提出反对意见的谋变"、"引起上级政法维稳机关关注的谋变"和"直接进谏的谋变"等方法。公安机关在维稳干预前要充分准备,干预过程中要把握"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变个法子做‘娘舅’"、"展示诚意和决心"这三个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谈乐炎 《小康》2010,(3):38-40
很多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真相往往触目惊心 "六十一个阶级兄弟"是有人故意投毒;以自由恋爱闻名的"小二黑"是因"乱搞男女关系"而死;当年救助"草原英雄小姐妹"的另有其人;"周扒皮半夜鸡叫"只是文学虚构……很多文学作品所记述的历史事件,其背后的真相往往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9.
刘锦涛 《公安研究》2013,(7):16-21,29
群体性事件是社会运行中的负面因素聚积到一定量之后裂变的结果,具有突发性特质。防控群体性事件的基本维度是,在正确认知群体性事件的基础上,提高风险意识,"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在构建社会利益均衡与诉求机制、积极解决利益矛盾和冲突等方面多维发力,防止各种矛盾和冲突因子积聚而发生"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中国知识界就开始纪念"五四"。此后,"五四"的纪念几乎年年进行,不曾间断。近百年来,中国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从发生的第二年就开始纪念;也没有一场运动或事件像"五四"一样得到不同党派、不同政治力量以及官方与民间的共同纪念,并且持久而不衰。  相似文献   

11.
一、深圳,富士康"N连跳"案例回放2010年1-5月间,深圳富士康科技集团先后有13名员工坠楼。虽然在首起坠楼事件发生后,富士康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加以防范,但仍未有效阻止类似事件的发生。5月27日,中央部委联合调查组紧急启程前往深圳,该调查组成员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公安部组成,人保部部长尹蔚民亲自带队。至此,富士康"十三连跳"事件暂时告一段落,但人们对此事件的思考和争论却一直没有间断过。  相似文献   

12.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这一年,大的事件、对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的事件频频发生,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残疾人驾车、生命阳光馆、全国特奥会、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资格考试、亚残运会、"十二五"规划编制,等等,都是多年努力的成果,无不关乎残疾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残疾人的长久福祉。梳理这个高潮迭起的年份,我们期待继往开来。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类型化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目标指向的不同,可将群体性事件分为"基于利益表达的群体性事件"、"基于不满宣泄的群体性事件"和"基于价值追求的群体性事件".当前中国群体性事件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向:(一)在实施主体上,从"特定群体"到"不特定多数人";(二)在发生地域上,从"村落乡镇"到"城市社区";(三)在诉求目标上,从"利益表达"到"不满宣泄"; (四)在动力机制上,从"压迫-反应"到"不满-刺激-攻击";(五)在策略技术上,从"依法抗争"到"暴力抗争".  相似文献   

14.
许佐明 《今日浙江》2012,(10):50-51
2011年3月,发生在路桥的血铅事件直接推动了对台州多个行业的污染整治。从那时开始,台州市委、市政府决心"壮士断腕",关停并转近3000家企业。这场自1994年台州建市以来最大的"环保风暴"波及当地6大产业、5万名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5.
从北京市"漂白蘑菇调查"事件到浙江省的"钱运会案",最近较长一段时间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多起事件,似乎显示群众对政府部门的不信任有所累积,甚至表明政府正面临一场深刻的社会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6.
2008年的西藏事件、2009年的新疆"七五"事件,再清楚不过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西北部安全的复杂性。但2010年以来,中国与一些国家围绕海洋权属问题发生的纷争,则又把人们的视线拉到了中国东部沿海。国家安全的压力必然来自多个方向,然而捍卫和保障西北方向安全,对中国国家安全来说却有着基础性的意义,任何时候都放松不得。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各类公共事件不时出现,起因各不相同,但都反映了一个共同问题,就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据爱德曼2009《信用度调查报告》关于"不同国家企业的信用度"排名中,总部设于中国的企业在20个国家中列倒数第二位,信任率仅为27%。这是很令人忧虑的。由于社会诚信缺失,不仅使公共事件难以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严重影响执法效率,而且有些公共事件本身就是因为诚信缺失所致,成为公共事件发生和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文章针对"扬言自杀"(跳楼秀)这一亟待解决的社会现象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自杀性危机事件的四个行为特征,即效果性、公众性、持久性和"尊严"性。自杀性危机事件的不同行为类型.即情感障碍型、权益伤害型、愤世嫉俗型、不堪重负型和综合型;自杀性危机事件在区域上、性别上和社会角色上的分布规律,以及自杀性危机事件形成的根源性和直接性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9.
"白酒塑化剂"等食品安全事件的频繁发生,再次使其背后的物流安全问题浮出水面。回顾一系列与物流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发现,食品物流风险的主要来源分为物流操作层、企业管理层、技术层和外部环境层四个方面。物流并不是食品安全事件的元凶,但会受到物流管理能力、操作技术等方面的制约和影响。要实现食品物流安全,需要跨部门、跨组织的多方合作。不但需要加强在物流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投入和软件方面的技术支持,还需要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的建立,更需要食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合作和协调,从而从物流层面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20.
孟庆湖 《前沿》2011,(18):168-170
时下,社会道德的滑坡已是不争的事实,且不道德的现象已经泛化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年来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道德滑坡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现实社会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是"耻感文化"的内涵在社会转型的推力作用下发生了蜕变,造成了社会成员的集体心理迷失。重塑"耻感文化",扶正"耻"的路标,是当前道德建设之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