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震家的墙上挂着母亲董奇谱的遗像,遗像下的桌子上放着一只骨灰盒,这就是老太太生命的归宿。这位在解放前受尽磨难的母亲,临终没有得到她期望的安寝之地,装在这只小匣子里运到了家乡。  相似文献   

2.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称?……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先生饱含深情作出的《七子之歌》中的这首题为《澳门》的诗,表达了几十万澳门同胞的心声,也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骨肉亲情。澳门在16世纪中叶被葡萄牙殖民者掠走,至今已有400余年。这是澳门历史上最辛酸的一页,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耻辱。如今,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1999年12月20日即将来…  相似文献   

3.
陈文新 《新湘评论》2010,(12):39-39
我的父亲名昌,字章甫,湖南浏阳人。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幸结识毛主席,因志趣相投,成为好友。那时毛主席是学生会的主席,我父亲则是“雄辩部”的部长。我母亲姓毛,叫毛秉琴,主席亲切地称她为大姐。1920年主席与杨开慧结婚,就是我的父母帮着操办的。  相似文献   

4.
陈文新 《学习导报》2010,(12):39-39
我的父亲名昌,字章甫,湖南浏阳人。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有幸结识毛主席,因志趣相投,成为好友。那时毛主席是学生会的主席,我父亲则是“雄辩部”的部长。我母亲姓毛,叫毛秉琴,主席亲切地称她为大姐。1920年主席与杨开慧结婚,就是我的父母帮着操办的。  相似文献   

5.
母爱的博大、无私不仅是文人墨客笔下千古不变的咏叹,更是人们心中永远的雕塑。 照片上这位有34个孩子的特殊母亲,有一样的母爱,更有不一样的情怀。在她温暖怀抱里享受着母爱的34个孩子,都是与她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且失去父亲,母亲又进了监狱的“特殊孤儿”。 这位母亲叫付广荣,今年50岁,是个有30年党龄的老党员,现任辽宁省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救助中心主任。 2001年,她变卖了个人财产,自筹资金140万元,在沈阳市东陵区前进乡买了10亩地,创建了全国第一家专收女犯人子女的“阳光儿童村”,精心安顿他们的生活,送他们上学,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受教育。 流落在社会上的“特殊孤儿”又有了家,又有了妈妈。  相似文献   

6.
母亲至今还珍藏着一件“文物”———一把红色的油纸伞,纸伞的骨架已掉了大半,留下许多宽宽窄窄的空白。伞的顶端被老鼠咬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天窗”,伞柄上的油漆已经脱落殆尽,唯有伞纸依然发出淡淡的清香……小时候,听母亲说,那把伞是祖母给供销社挑了三天货换了钱买的。那时候,它不叫伞,叫“洋开合”。稍大后才知道,那时候中国还很落后,好多东西都要从外国进口,连火柴也叫“洋火”。“洋开合”是我家里唯一的奢侈品,母亲平时是舍不得用的,只有回娘家时才肯拿出来用,晴天用它遮阳,雨天用它挡雨。每当母亲撑着红伞出门的时候,邻里的姑姑婶…  相似文献   

7.
今年4月11日,是我的伯伯王震90周年诞辰。抚今追昔,我对伯伯思念尤甚,往事一幕幕在眼前浮现。“雷震子”的故事小时候,我常常听乡亲们讲“雷震子”的故事:我们浏阳北盛有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名叫董奇谱,人们称她谱妹子。一天,有孕在身的诸妹子在她家屋后菜地劳动,虽感觉肚子隐隐作痛,仍然吃力地拔草施肥。突然,西北风骤起,天空布满了乌云,远远地传来雷声,一道闪电,发出了骇人的白光。紧接着,一声作雷,从谱妹子头顶滚过去;由于受雷震惊吓,谱妹子急忙往家中赶。不一会,从堂屋阶台上传出婴儿的啼哭声——王家第十五代长子诞…  相似文献   

8.
唰,唰,唰……每天清晨,在清镇市东门桥路段,人们总会看到一个瘦小的身影,不停地挥舞着扫帚,一丝不苟地清扫着路上的垃圾、纸屑。无论春夏秋冬,刮风下雨,天天如此,从未间断。她叫舒如英,一个在环卫战线上默默奋斗了25个春秋的老大姐,一个值得尊敬的“城市美容师”。舒如英干上环卫工作缘于在居委会当干部的母亲。1978年,城关区医院准备招一批临时环卫工人,代替以往赶着马车摇着铃铛走街串巷运垃圾的“老把式”。时任居委会主任的母亲动员舒如英:“这份工作很苦、很累,你愿不愿去试试。”“再苦、再累也得有人干,别人能干相信我也干得了!”舒…  相似文献   

9.
熊明 《湘潮》1987,(12)
以湘鄂赣边区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现代京剧《杜鹃山》里,那位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的杜妈妈,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原型,就是著名烈士涂正坤的母亲——何九莲,人们都亲切地称她“涂妈妈”。涂妈妈是一位勤劳善良的母亲,又是一位坚强的革命女性。在那血与火的日子里,她不但热情支持丈夫和儿子投身革命,而且自己也担任交通员,出生入死,为党工作。  相似文献   

10.
在皖南泾县西乡,距离县城25公里的叶子河上,横跨一座石木结构的小桥.当年的新四军称她为“军民桥”;后来,当地的老百姓叫她“叶挺桥”.因为,“叶挺桥”是新四军军长叶挺亲手设计、亲自参与施工、又亲笔在桥中间的木坊的横匾上题写了“军民团结,抗战到底”八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所以,称此桥为“叶挺桥”,顺理成章,名正言顺.  相似文献   

11.
正夕阳西下,人们完成一天的劳作,开始休息、休闲的时候,四师六十一团的大街上就会出现一对母女,女儿走路蹒跚,母亲在旁边小心呵护。六十一团的人几乎都认识这母女俩,因为她们已经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几年了。45岁的母亲冯文清,是六十一团中学的小学语文教师。女儿17岁,是一名脑瘫患者,医院鉴定为肢残一级。"优秀教师"、"素质好母亲"等荣誉称号是对冯文清默默奉献的鼓励,也是她十几年来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冯文清的父母是支边青年,她从小在六十一团长大,财  相似文献   

12.
在吉林省磐石县城西北20公里的三棚乡,有座红石砬子山。抗日战争时期,我南满游击队就经常驻扎、活动在这里。当时,游击队里有一位朝鲜族女战士,没人知道她的真实姓名,游击队里的同志都称她“侦察英雄”;在根据地的群众中,她说良己姓洪,从山里来,久而久之,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山里红”。她在执行任务时经常穿一身红衣裤,打鬼子、除汉奸,机智勇敢,每到百姓遇难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她的身影,因此又有好多人称她“红石女侠”。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山里红”或“红石女侠”的传奇故事。  相似文献   

13.
滇南中越边境的红河畔有一个河口火车站。从开远至河口的955/6次列车上,有一位荣获铁道部“火车头奖”的列车员,叫丁发英。尽管她长得那么瘦弱单薄,可19年日夜涌动的隆隆激情,召唤着她永远闪耀着那丝属于太阳的光芒。粗朴的少数民族旅客称她是——  相似文献   

14.
邓颖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然而,人们对她印象最深的一个称呼还是———邓大姐。1991年三八妇女节时,全国妇联的领导和一些中青年女科技工作者到中南海西花厅拜望邓颖超。一位20多岁的女科技工作者出于对前辈的尊敬,叫了一声“邓奶奶”,话音刚落,邓颖超就说:“你给我升格了,还是叫我邓大姐吧。”一时间,西花厅内充满了欢快的笑声。1904年2月,祖籍河南光山的邓颖超出生在广西南宁。她三岁丧父,靠坚强正直的母亲杨振德行医、教书度日,母女俩过着清贫的生活。邓颖超原名邓文淑,上学时老师给…  相似文献   

15.
唐朝的时候,大概有四五十年的时间,荆南一带“岁解举人,多不成名”。于是,人们称那里为“天荒”。到了唐宣宗的大中四年,终于有个叫刘蜕的考中了,总算破了“天荒”。于是,当时镇守该地的魏国公崔铉写信表示祝贺,并赠他七十万的“破天荒”钱,而刘蜕却不肯接受。据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地方官员开出的此类重奖。  相似文献   

16.
刘月季,一个人人爱管她叫"大姐"的普通农村妇女,以她勤劳、善良、坚忍、宽容的品德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式的妇女形象,引起观众强烈反响。这是不久前在央视一台播放的电视剧《戈壁母亲》的主角,在艺术形象上很有典型意义,她是千千万万个中国母亲形象的缩影。看完  相似文献   

17.
在湖南长沙县,隐珠、飘峰两山之间,板仓河逶迤流过,这里有一个三面环山,青松绿竹掩映的小村,它就是杨开慧烈士的家乡板仓。 1901年11月6日,这一天,天气异常晴朗,空中一片彩霞,光彩耀目,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其父杨昌济(怀中)是著名的北京大学教授,他为她取名霞、字云锦,学名开慧,人们亲切地叫她“霞姑”。 开慧的父亲杨怀中“操行纯洁、笃志嗜学”,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母亲向振熙慈  相似文献   

18.
杜美 《新湘评论》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19.
杜美 《学习导报》2011,(8):51-52
"想我时,你就吃一粒糖,这样的想念就会甜甜的"。这是一个母亲对4岁的女儿说的临终告别。 当时,阳光暖暖的,母亲躺在病床上,两颊微微泛起红光。父亲把她抱到母亲跟前,母亲抚摸着她的头说:“孩子,妈妈要去糖果山上采糖去,可能很久才能回来,你若是想我,就在嘴里含一粒糖果,这样,妈妈就知道你想妈妈了。”  相似文献   

20.
“我要为儿子写一部成长史,在他18岁的时候送给他。”尽管肩挑江津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的重任,杨利把太多的时间都花在了工作上,但作为一个母亲,她始终坚持着对儿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关注和记录。在许多个加班后的深夜,她将心灵深处对儿子的牵挂和爱都变成了心灵手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