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工运》2007,(2):55-55
广东省委党校课题组在《改革内参》2006年第34期发表报告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体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社会历史性变革的转型时期。劳动争议总量和集体劳动争议数量持续大幅上升.涉及人数剧增。对抗性增强.劳资谈判机制在我国还没有真正形成,在劳动合同制度中。劳动者的意志凭个人的力量无法与雇主的意志抗衡.劳动关系基本呈现出劳资关系易激化、劳资对立社会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集体合同是增进劳资双方的理解,防范劳资冲突,并在劳资争议出现之后对其予以解决的基本依据。我国不少人对集体合同制度有不正确的认识,观念陈旧;政府在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中未转变职能;有关集体合同制度的法律法规远远滞后于调节劳动关系的实际需求,缺乏操作性。我们应从强化工会的独立性与代表性,确立集体谈判是工会与企业的法定义务,制定《集体合同法》或《集体合同条例》等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我国的集体合同制度。  相似文献   

3.
澳大利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大利亚调整劳动关系的第一部法律是 190 4年出台的《联邦调解仲裁法》 ,其后随社会的变化 ,该法几经修改 ,甚至二易其名 ,对劳动关系的确立、调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澳国调整劳动关系的政府职能部门是联邦和州的工作场所关系、就业及小企业部、“就业代言”及准政府机构———产业关系委员会。另外 ,由劳、资、政三方代表组成的国家劳资调解委员会从高层面上促进了劳资和谐。工会组织和雇主组织是澳大利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中的两大主体组织 ,法律要求劳资双方要通过集体谈判及签定协议 ,协商解决劳动纠纷 ,而劳动争议则由产业关系委员会负责处理。近年来 ,澳大利亚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日臻完善 ,劳动争议明显下降 ,劳动关系基本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4.
企业群体劳动争议数量逐年上升,而我国对群体劳动争议的名称、法律规定、行为结果乃至预防制度大都模糊不清。针对劳动关系市场化进程中日益激烈的劳资矛盾,集体协商机制的健全愈发显得有效而重要。观察我国几项典型群体劳动争议的前因后果,研究企业、劳动者、社会共存共亡的发展规律,重新构建集体协商谈判机制、完善工会权责制度、用法律手段处理群体劳动争议,以降低其负面影响的长效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5.
伊夫  徐多 《时代风采》2010,(17):16-18
这起罢工事件从发生到谈判结束,历时半月之久。这是一起在中国劳动关系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劳资争议事件。  相似文献   

6.
新型劳动关系的实质包秦在《吉林工运》2005年第5期撰文提出,新型劳动关系的实质是劳资矛盾自我平衡机制。所谓新型劳动关系,是指一种体制、一种机制,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资矛盾在配置过程中自我平衡、自我修复的社会通行规则。包括有序的劳动就业机制、合理的工资分配机制、安全的劳动保障机制、灵敏的矛盾预警机制、平等的协商谈判机制、有效的矛盾疏导机制、强力的裁决执行机制等。其核心是平等的协商谈判机制,目标在于建立起劳资矛盾自我平衡的社会惯例,及时有效地化解矛盾,始终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状态。工会在建立协调稳定的…  相似文献   

7.
对《劳动合同法》实施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由于直接切入劳资利益分配领域,自颁布和实施以来,争论不断。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围绕《劳动合同法》的争论再一次掀起高潮。《劳动合同法》在实施过程中屡屡引发争议,原因在于其中一些规制的设计存在缺陷和漏洞。  相似文献   

8.
但雪晴 《工友》2014,(5):40-41
正伴随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民事法律体系中的建立,劳动争议中的精神损害该如何救济越来越被关注。劳动争议精神损害救济制度现状劳动争议精神损害的劳动法律救济我国《劳动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相关法规对在劳动领域中发生的精神损害基本没有涉及,只是在个别法律、法规中对精神损害有所体现。《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列举了劳动争议的范围,其中没有明确将精神损害列入,只能靠对第六项"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的扩展解释来将其含纳。但这种非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进程已然启动,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东盟不少国家与我国的劳务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大,各种劳动纠纷亦不可避免。了解、综合分析东盟各国劳资争议处理法律制度诸如劳资争议处理机制的内容、处理程序、机构、处理方式等意义重大,有利于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也有利于推进未来10年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的落成。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仍处于劳动纠纷的高发期,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对于工会创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工会以维护企业和职工双赢为目标,肩负着协调劳资矛盾,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新局面的责任。一、工会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重要意义劳动争议调解是指调解委员会对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发生的劳动争议,在查明事实、分清是非、  相似文献   

11.
日本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全总国际部日本处日本劳动关系的调整主要在基层企业一级进行。它包括集体谈判、劳资协商和意见处理三种形式。集体谈判在调整劳动关系中起支柱作用,主要通过劳资双方代表的谈判,制定企业的劳动条件标准及其他规则,签订规范劳动关系的集体合同...  相似文献   

12.
《工友》2010,(4):50-50
针对目前劳动关系集体协商试点中遇到的职工“不敢谈”、“不会谈”和企业“不愿谈”等问题,广州市拟以刚性法律形式予以解决,为劳资谈判保驾护航。日前,《广州市劳动关系集体协商条例》的草案,已提请广州市人大列入立法计划。  相似文献   

13.
珠三角近年多发的集体停工事件,标志着"法外权益诉求难以满足"成为劳资矛盾的症结,劳动关系进入主要基于权益"法外化"的集体化转型阶段。劳动关系的转型态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供求、劳动者诉求与维权、争议标的与争议形式等方面。转型阶段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应重点加强法外权益集体劳动关系立法,建立完善争议处理制度;准确界定劳资矛盾性质类型,依法妥善处理集体争议和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4.
多雇主谈判作为市场经济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典型制度之一,在节约交易成本,规范劳动力市场,平衡劳资力量和预防及调处劳动争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在中国,集体协商有企业集体协商、行业集体协商和区域集体协商三种谈判结构,其中真正具有多雇主谈判意义的是行业集体协商。本文通过运用新法团主义理论对中国温岭模式、武汉模式、北汽模式和大连模式等四个典型行业性协商模式进行分析,为研究中国多雇主谈判提供一个理论分析框架,并从主体培育、内容规范、范围扩展等方面对中国行业集体协商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这起罢工事件从发生到谈判结束,历时半月之久。这是一起在中国劳动关系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劳资争议事件。常凯教授在参与这起罢工事件的处理和解决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为工会工作者在以后遇到其他类似事件的处理,树立了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6.
《工友》2010,(1):46-46
《工友》编辑部: 最近,由于加班工资的事,我与所在公司发生了意见分歧。听说有一种劳动争议调解制度,以方便地化解劳资矛盾,同时又不至于导致双方关系僵化。  相似文献   

17.
王敏 《中国工运》2010,(4):40-42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由体制和机制构成。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架构基本维持“一裁两审”的模式,而机制则随着劳动关系和劳动争议处理变化需要日趋多元。2008年25月1日《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施行后不久,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经营出现困难,劳动关系矛盾频发,劳动争议持续增长,职工权益受侵犯问题突出。  相似文献   

18.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在坚持《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总结现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实践经验和不足,对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做了进一步完善,尽最大可能将劳动争议案件解决于基层,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同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颁布实施,一方面赋予了工会更广阔的履职空间,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提供了公正高效的法律救济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中若干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是根据1993年《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建立起来的,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颁布后,《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的合法性遭到质疑。劳动争议调解和劳动争议仲裁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法律予以明确,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呼唤新的立法。  相似文献   

20.
正确掌握和运用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王国兴《劳动法》第七十八条规定:"解决劳动争议,应当根据合法、公正、及时处理的原则,依法维护劳动争议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实践中,我们如何正确掌握和运用处理劳动争议的基本原则呢?具体地讲,我们在调处劳动争议案件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