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在一个县级市小城工作,对农村的情况多有了解,自然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话题非常关注,也深知这是进入“十一五”开局年之际广大农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期间的一项伟大的历史任务。如何理解这一历史任务的内涵,将之落到实处,使其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我认为有许多认识问题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一、全面理解建设新农村的“二十字目标”。不搞一刀切,杜绝形式主义  相似文献   

2.
建设新农村需要制度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提法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五十年代中期,党中央和国务院就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即使在改革开放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党和国家的很多重要文件里也多次提出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就是去年十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了中共中央《关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这个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新农村一定要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好科学的规划。要追求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从自己的实际承受能力出发,不要盲目攀比;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地照搬照用其他地方的经验;要和农民进行充分协商,不能靠强迫命令;要引导和扶持,不要包办代替。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中央明确强调,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显而易见,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本刊记者2月18日至20日深入到江西赣州农村,看到的是群众积极参与以及基层组织威信的增强。为让读者全面地了解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本刊特邀请了中共中央政策研室室副主任郑新立、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以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某地一位农民给《新华日报》读者热线打电话,反映上级给该村派来的一个支书,长年在外搞工程,根本不回村,导致支部活动不正常,村里大小事务无人管。眼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事待举,村里却没个领头人,党员群众对此意见很大。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农村基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勾勒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景象令人向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高度概括了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丰富内涵,是“十一五”时期乃至更长时间内我国农村建设的总目标、总思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具体到各地,应当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深入调研,统筹规划,科学安排,循序渐进,保证农民群众得实惠,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坚实的基础上起步,在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中有个良好的开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质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当前我…  相似文献   

5.
以文明公民学校为阵地,实施素质提升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直接受益者,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营造文明乡风,关键在教育。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沾益县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和健康素质作为落实乡风文明的主要内容来抓,依托支部党校、农民技校和党员活动中心,通过开办“三位一体”的文明公民学校这一主阵地,抓好群众的素质提升。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一些青年农民结成利益团伙,以拉拢基层领导、打击竞争对手等“介于正常社会与黑社会之间”的“灰化”参与方式,获取当地新农村建设中的项目或工程承包权.“灰化”参与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扰乱了新农村建设的秩序,对这一问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毛永忠 《政策瞭望》2006,(12):39-40
十六届五中全会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个字描绘了一幅新农村建设的美好蓝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是我们国家政权最广泛、最深厚的群众基础。保护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历来是我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重要保证。实行村务公开,正如在农村打开了民主管理的一个重要“窗口”,使农村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活跃农村民主生活,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村务公开是新农村民主管理的重要环…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农民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应当强调自谋发展、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倡新风,构筑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新框架。自谋发展,就是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一是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坚持“一村一品”或“多村一品”,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项目,扩大经济总量和规模,着力培育当地产业支撑,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建好新农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二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龙头企业,千方百计做大龙头企…  相似文献   

9.
李红云 《前进》2006,(8):40-41
农业要发展,农村要致富,最主要的是全面提高亿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胡锦涛同志指出:“亿万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证。”只有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言行、能力跟上了时代的步伐,只有千千万万的农民变成了有理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只有农民本身拥有了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我们才能把党的富民政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构想变为美好的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  相似文献   

10.
曾玖庚 《江西政报》2006,(22):47-4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素有“赣中粮仓”美誉的吉水县,是江南较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全县农村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我县坚持以村庄整治为突破口,以产业发展为首要任务,以“三新三好”(新村庄、新产业、新农民和环境好、社会事业好、班子好)为目标,做到五个坚持,有效破解了干部不作为、农民积极性不高、无序推进、投入不足、农民增收缓慢五大难题,把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总体目标落实到了具体的操作层面,全县新农村建设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68个试点村有43个基本成型,新修通村水泥路180公里,硬化巷道38万平方米,新增自来水用户3000余户,完成家庭水冲式厕所1200余座,试点村“四旁”绿化植树60万株。二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理顺了吉水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优质稻、蔬菜、鸭鹅三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共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3个。三是村风民风显著好转。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实施了农民知识化工程,健全了村规民约,新农村管护的长效机制初步建立。四是干群关系大为改善。新农村建设为基层干部提供了为农服务的切入点,驻村干部就象自家搞建设一样全身心投入,群众视干部如同自家人一样。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一要防止急躁倾向。急躁倾向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急于建成新农村,在工作中表现出浮躁情绪和急躁作风;一种是农民急于看到新农村建成,抱有过高期待和速成心态。这两种急躁倾向中,尤以第一种表现需要警惕。一不小心,弊病丛生的"政绩工程"就跑出来了。  相似文献   

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落实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县级政协,与基层联系紧密.更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一、引导农民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只有农民群众思想的解放和更新,才有建设新农村的大发展。我们应充分发挥政协委员具一定社会影响的优势.带动和影响农民群众不断解放思想.引领和推进新农村建设。具体要做到“四破除四做到”:破除思想懒惰、安于现状的观念.做到穷则思变、艰苦创业、奋力发展;破除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观念.做到永不停顿地突破、永无止境地创新、永远持续地发展;破除封闭保守、目光短浅的观念.做到算大账、算长远发展账、借力发展:破除畏难怵硬、束手无策的观念.做到致富靠自己、一心一意谋发展。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对了头,农民群众有干头,就一定能够闯出一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下乡采访时看到一种现象:不少基层干部在谈论如何开展新农村建设时,不约而同想到的是先建设“富村”。建设新农村,固然很多方面都需要搞好试点、以点带面,但必须警惕过分集中资源、人为地搞“样板”的现象。人民群众将这种做法称为“垒大户”。  相似文献   

14.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淑英 《理论月刊》2006,(8):182-18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的宏大浩瀚工程,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从着力解决农民最直接的经济利益问题出发,把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作为中心任务,符合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实际,抓住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刘佩  张宽 《中国民政》2006,(8):52-52
江西省高安市民政局卢小宝认为.农民群众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权益.增进农民福祉,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做好这篇文章.必须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做好组织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一是大力加强村民理事会建设。要依托农村党员、村民代表,农村致富能手、妇女骨干、离退休干部“五大骨干力量”.民主选举村民理事会成员.发挥他们在宣传农村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服务经济发展、调解矛盾纠纷、  相似文献   

16.
张华华 《当代广西》2006,(19):39-40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新型农民”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党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崭新认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才能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完成建设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实质上是指“现代农民”,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中国“传统农民”在经济上的特点是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17.
刚刚闭幕的首府“两会”,为首府新农村建设描绘了一幅绚丽的蓝图:利用5—10时间,将首府农村100余万乡村人口降低到不足10人,实行城乡联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大转移,使农民早日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围绕《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府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坦诚交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把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作为重要内容。要带着对农民的浓厚感情,去真诚地帮助农民建设新农村,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片面地理解为新村建设,搞劳民伤财的大拆大建。要尽量结合农村实际,尊重农民的意愿,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其实,在首府农村,…  相似文献   

18.
从大寨陈永贵到呼唤“新农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农民角度解析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这样,我们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才不会被误解为单纯的新村建设,甚至搞成另一种形式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  相似文献   

1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20.
发展群众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冉江平 《新重庆》2006,(7):11-1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群众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进行文化消费和接收文化最直接、最富有成效的载体之一。发展群众文化事业,不仅是检验一个地方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更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动力。没有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条件。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一、以宣传教育为先导,提高群众思想文化素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