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最近,张树池同志在“制作‘加处’案件起诉书时的一点看法”(法学杂志)} 1986年第3鞘)中提出;“如犯罪主体是被关押服刑的人,可称诩在押犯,不能称谓被告人,因他们是在服刑期间又犯罪的犯人。”笔者认为该提法有不恰当之处。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为了查明案件事实,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及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到非法侵害,规定了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五种强制措施。其中,逮捕的强制程度、严厉程度最强,其直接剥夺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与刑罚中的有期徒刑相比,从一定程度上讲也就是剥夺人身自由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但逮捕作为强制措施,是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最终被法院认定是犯罪之前而适用的,其本身即包含很大的风险,许多刑事赔偿案件就是逮捕措施适用错误而造成的。因此,  相似文献   

3.
批捕案件质量不能以“诉得出”和“判得住”为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的地方,在具体办案过程中,逮捕案件的质量标准一直以“诉得出”和“判得住”为标准,即:如果逮捕后能诉得出并被法院作有罪的判决,一般认为逮捕案件质量就没有问题,如果诉不出或被法院作无罪判决,就认为逮捕案件的质量有问题。实际上这种约定俗成的逮捕案件质量标准,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中都存在着与司法规律不符的诸多不合理之处。  相似文献   

4.
《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九条规定了人民法院决定逮捕被告人的权力。司法实践中,有的法院在受案后开庭审理前决定逮捕被告人,笔者认为此做法不妥。逮捕作为一种强制措施,其使用是为了保证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由于逮捕暂时剥夺了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法律对其使用作出了严格的条件限制。第一要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第二是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第三是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三个条件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对于公诉案件来说,人民检察院是在认真审查了案件事实之后,依据逮捕的三个…  相似文献   

5.
张华 《政治与法律》2002,(3):103-104
一、案情简介 被告人张某,女,23岁,因涉嫌故意杀人犯罪于2000年9月25日被刑事拘留,同年10月25日被逮捕. 被告人杨某,女,23岁,因涉嫌故意杀人犯罪于2000年10目30日被刑事拘留,同年11月30日被逮捕.  相似文献   

6.
这种情况是否需要重新办理逮捕手续?编辑同志:我院在办理一起受贿案件中,因在法定期限内未办结,遂依法对被告人变更强制措施,即将逮捕变更为取保候审。现因诉讼程序变化等其他原因,需重新对被告人采取逮捕的强制措施,在办理收监手续时,有的同志认为对被告人重新收...  相似文献   

7.
《河北法学》1990年第5期刊登了王立成、宋东明、邓文东三同志题为《对一审判决宣告缓刑的在押犯不应变更强制措施》一文.笔者认为,一审人民法院对其判决宣告缓刑的在押犯可以自行变更强制措施,即可将逮捕强制措施变更为“取保候审”或“监视居住”.它既包括一审人民法院受理的自诉案件,又包括由人民检察院批准决定逮捕而依法提起公诉的刑事案件,故提出商榷意见如下:一、符合我国现行法规规定  相似文献   

8.
一、刑讯逼供概念的界定及其危害何谓刑讯逼供?其主体和客体何在?内容包括什么?理论界一直未有统一明晰的界定。有的认为刑讯逼供是“使用肉刑或变相肉刑强迫被告人把供的一种审讯方式一笔者认为此概念对刑讯主体未作界定,客体限于被告人,范围过窄;有的认为刑讯逼供是“在刑诉过程中,追诉者对被追诉者进行讯问时采用肉刑,变相肉刑或精神折磨等方法逼取其供认犯罪的行为”,②笔者认为此定义比前者较为准确,但把刑讯的目的仅限于“逼其供认犯罪”,不妥。因为刑讯的客体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外,还可能有被暴力取证的证人;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案件待判■  假如你是法官,以下的案件你会如何判决?  案中被告人是非法入境者,他们乘坐渔船进入香港水域,登上南丫岛一个海鱼养殖区上的鱼排,希望打黑市工赚钱,但很快便被水警逮捕,被控犯《入境条例》(第115章)第38(1)条所定的罪行,即一般称为“非法入境”的罪名。  第38(1)条规定,任何人“在香港非法入境后未得处长授权而留在香港”,即属犯罪。案件关键是被告人是否非法入境。在《入境条例》中,“入境”一词的定义包括“从船只上岸”。  辩方大律师力陈鱼排不是陆地,而是浮在海上的临时构筑物,因此登上鱼排不算“上…  相似文献   

10.
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被指控犯罪以后,就成为刑事诉讼活动的中心人物,处于特殊的法律地位。他既是诉讼的主体,又是证据的来源,同时也可能是刑罚的对象。被告人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否犯罪或怎样进行犯罪的知道得最清楚,他与案件的处理结果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而每个案件的被告人,从个人利害得失出发,无不要向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就其行为有罪还是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4条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被告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笔者认为,这种规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错案     
从法律定义上讲,错案是指对无罪或者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人,而错误地定罪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以及对构成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而不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案件:①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错误的案件。如作案是甲,结果将乙逮捕、起诉、审判、处刑;②行为虽然是犯罪嫌疑人所为,但其行为依据法律规定不构成犯罪,而进行拘留、逮捕、起诉、判刑的案件;③犯罪嫌疑人虽然有犯罪嫌疑,但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犯罪嫌疑人不具有《国家赔偿  相似文献   

13.
一、来自实务界的声音:对危险驾驶罪案件的调查评析我们将从《中国法院网》裁判文书库检索出的1000起危险驾驶罪案件裁判文书作为调查样本,进行了统计分析,大致了解醉驾入罪后实务界适用刑罚的情况。(一)基本情况分析一是犯罪主体情形。首先是被告人基本身份信息方面。千起案件中,涉及被告人1003人,主要是农民或无业者,文化程度比较低,主要是小学或初中,有的还是文盲。很多人对醉酒驾驶行为危害性认识仍然不足,并不知晓醉酒驾驶驾驶行为已经入罪。其次是被告人人身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应加强对撤案工作的监督陈汉华撤销案件关系到我国法律的尊严和司法严肃性,每撤销一个案件,都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4条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被告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如果发现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强制措施不当的,应当及时撤销或者变更。”然而,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都没有规定撤销或者变更逮捕措施时,应告知被害人。笔者以为不妥:   首先,撤销或者变更逮捕措施时,如不告知被害人,不利于保护被害人的知情权。被害人作为诉讼参与人之一,有权利知道案件的进展情况和办案中的重大事项。逮捕措施是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逮捕,就表明其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而变更甚至撤销逮捕措施,对被害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调研错捕而导致的国家赔偿案件的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我们本次共抽查12件国家赔偿案件。其中,5件属于检察机关立案侦查案件,占国家赔偿案件总数的41.7%。另外7件属于公安机关立案侦查案件,占申请国家赔偿案件总数的58.3%。一、错捕案件反映出的主要问题(一)受“疑罪从有”观念影响,未严格执行逮捕条件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逮捕的,应具备三个条件:(1)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2)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3)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因此,正确理解、掌握逮捕条件,是做好逮捕工作、提高逮捕质量的关键。这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否则不能认为犯罪事实已经有证据证明。但在实践中,上述规定在“疑罪从有”观念影响下,个别检察人员对规定打了折扣.致使犯罪嫌疑人在没有确凿充分证据证明其犯罪事实的情况下,被错误逮捕,最终引发国家赔偿。如某县人民检察院以涉嫌强奸、抢劫对马某等三人批准逮捕时,证明三人有犯罪事实的主要证据就是犯罪嫌疑人口供,公安机关虽然也收集了一些现场提取的证据。但因这些证据或者是因为无法作出统一比对。如现场提取的受害人衣物.经与三犯罪嫌疑人的血样DNA检验鉴定,因检材DNA含量过低.鉴定结果无法做出同一的比对:或者是因为未进行同一比对。如现场勘验时发现的脚印是否与犯罪嫌疑人的一致.公安机关没有没有和犯罪嫌疑人的脚印进行比对。以上这些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的证据未经查证属实。在此情况下,某县人民检察院作出了批准逮捕三名犯罪嫌疑人的决定,这显然是不符合法定的批准逮捕条件的。也违背了刑事诉讼法关于“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规定。以致该案两次退回公安机关.后该县人民检察院以证据不足为由对三名犯罪嫌疑人作不起诉决定。  相似文献   

17.
刑诉法第九十四条应修改秦学文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撤销案件;被告人已被逮捕的,应当立即释放,发给释放证明,并且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这一规定对于确保符合该法第十一条所列情形的人不受刑...  相似文献   

18.
存疑案件赔偿问题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疑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被逮捕后,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不能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而作撤案、不起诉或宣告无罪的案件。对存疑案件应否赔偿,目前有“否定说”、“折衷说”、“肯定说”三种观点。“肯定说”符合我国法律规定,体现了“疑案从无”的理性选择,有利于加强对被告人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19.
刘强 《研究生法学》2009,24(3):90-104
刑事被追诉人称谓的科学程度,往往可以反映出一国刑事程序的法治化进程以及权利保障的力度。故我国在1996年修改《刑事诉讼法》时,在刑事被追诉人的称谓方面,改变了以往统称为“被告人”或“人犯”的做法,将刑事诉讼中的被追诉人按诉讼阶段区分为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即在检察机关向人民法院正式起诉之前称为“犯罪嫌疑人”,之后称为“被告人”。这种改变体现了我国在贯彻无罪推定原则与保障人权方面的努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正是以这一区分为背景,通过分析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称谓体例,提出刑事诉讼中被追诉人的称谓应当具有科学性,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内涵:一是被追诉人的称谓应显示出层次性、渐进性,二是称谓应与背后的各阶段权利实现对等。可以看出,尽管我国九六年《刑事诉讼法》对“犯罪嫌疑人”与“被告人”作了简单区分,但修改后的称谓并不具备上述两个要素,故依然欠缺科学性。为此,笔者从分析与解释问题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目前被追诉人的称谓进行了重新建构:通过设置由低到高、不同层次的证明标准以及规定确认被追诉人的专门程序,来实现被追诉人称谓应有的层次性、渐进性;通过将被追诉人的基础性权利上升为宪法权利以及逐渐增补阶段性权利,来实现被追诉人称谓与权利的大致对等,保证称谓的“名副其实”。  相似文献   

20.
司法信箱     
编辑同志: 实施犯罪或者有重大犯罪嫌疑的人被公安机关抓获后,在调查取证过程中逃跑(公安机关未来得及办理收审,拘留,逮捕手续),其后被逮捕归案。在处理这类案件时,是否要认定脱逃罪,看法不一。一种看法是对未履行收审、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