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判断的逻辑"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然而就这个概念本身来说,不应局限于分析逻辑的角度去评判,而应该在实践哲学的视域下来考察它所蕴含的实践关怀及其理论旨趣。从这个角度来看,杜威的逻辑理论所关注的并不是纯粹理性空间中绝对的概念构架,而是在实践空间中,生成性的判断条件与境遇性问题及其解决方法之间的张力。所以,与其说它是一种新的逻辑形式,不如说是"实践智慧"延伸到现代境遇下的一种新形态。而其内在的旨向是要打破近代以来的形而上学理性概念运行的封闭性、概念性思维方式的独断,进而探究理智在实践境遇下的运行机制。并以此为入手点,反思当前西方学界分析哲学传统和实践哲学传统之争。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在这个问题上,人们众说不一,存在着很大分歧。笔者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列宁说:“虽然马克思没有遗留下‘逻辑’,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哲学笔记》第357页)这就是列宁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目前已成为中国民族工作的主线,统领了中国民族工作的发展逻辑、权利逻辑和安全逻辑,是新时代中国国家建设在民族议题上的核心要求。对于这样一项意义重大的国家建设工作,我们引入了观念政治研究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勾勒出整体的研究纲领。结合观念政治研究的三个源头: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作用的认知、政治思想史中的观念史(概念史)传统、网络安全研究中的观念政治纲领,我们设计出观念史变迁、国家之观念建构、观念之社会塑造、敌对性观念、外部观念借鉴五大次级研究纲领,从理论、思潮和社会实践层面回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观念维度,并呈现了在这一维度我们工作的建构点、竞争合作点、敌对点、观察借鉴点。  相似文献   

4.
户晓坤 《理论探讨》2023,(1):132-139
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是由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时代任务规定的,以唯物史观为科学指南,把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内在矛盾、寻求能动的革命主体,构成了列宁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意识与思想动力。通过透视《资本论》逻辑结构与改造“概念辩证法以及它的唯物主义根源”,列宁在认识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中领导无产阶级革命,以科学的历史观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总体性矛盾及其向对立面的转化,为十月革命的胜利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与思想动员。无产阶级革命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成为改变20世纪历史大变局的决定性力量,正是在不断打破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统一性的历史趋势中,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5.
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410页)理解列宁的这一科学论断不应局限于《谈谈辩证法问题》一篇文章,而应放在整个《哲学笔记》的广阔背景下来考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9)
法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但由于各种原因,对法治观念的科学内涵缺乏系统化、逻辑化的挖掘。本文从法治观念这一概念的内在逻辑出发,分别探讨法治和观念的内在含义,指出法治观念的科学内涵是法治在人民群众心灵中的三重呈现结构即理性之认知、敬畏之感情和坚定之信念。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国内多被解释为“实践唯物主义”或传统教科书意义上的“新唯物主义”.重读《提纲》的第一条,可以发现,马克思的新哲学,肯定了唯心主义从而发展了人的能动方面,批评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只从客观和直观方面来理解现实的片面性,因此,应将《提纲》的哲学思想解读为“实践主观能动主义”或“主观能动实践主义”.这并非标新立异,而是在于突显和阐扬马克思哲学的人的内在主观本质力量和外在实践本质力量的统一.这一新哲学的“党性”立场,即“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一哲学思想的自我来源,即青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和《巴黎手稿》.  相似文献   

8.
现行哲学教科书中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遵循传统教科书的体系,未能全面概括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列宁《哲学笔记》中的物质观比之先前已有所发展,但并未引起足够重视;马克思的物质观是从现实社会最基本的生产活动入手,是对现实的实践活动的对象、现实社会和历史、现实的个人的现实运动批判的物质观,他的物质观才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观点。  相似文献   

9.
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之解读不应当局限于唯物与辩证相结合的哲学范式,而应当立足于实践哲学的视阈,才能跳出传统认识的盲点,解蔽该论断的真实意义,进而理解整个《提纲》乃至整个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体系、叙述逻辑和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新世界观过程中的两部早期重要著作,其通过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学说和唯心史观的批判,为制定完整的新的世界观扫清了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发展中的过渡之作,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形成了其辩证的实践观,完成了哲学思想上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中短短七个命题却折射出了西方哲学由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哲学论》区分了“可说”与“不可说的”的界限,对前者进行逻辑分析,对后者保持沉默.这种基于语言批判的逻辑分析不应该是哲学的全部本质,应该从实践解释学角度重新解读或续写《逻辑哲学论》,即:对“可说的”进行基于实践的解释;对“不可说的”进行跨越解释学间距的基于实践的理解,通过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过程突破单向度理解的视阈限制.  相似文献   

12.
经过《论犹太人问题》和《神圣家族》的铺垫,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彻底了断了与布鲁诺.鲍威尔思想关系。本文通过对这一著述中的三个片段的解读,甄别了马克思、恩格斯论述问题的逻辑和方式,把握了其进行思想论战的特征和思路,指明他与鲍威尔思想之间的纠葛源于两者观照、理解和把握世界方式的巨大差别:是从观念、精神和自我出发还是根源于现实、感性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王丽颖 《学理论》2013,(8):33-34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与其他哲学不同的实践概念使哲学的问题发生了转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范畴构建其哲学,即用实践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统一起来,这在以往哲学中不曾出现。将实践概念放在使哲学问题发生转向的背景下考察,则分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内涵是必要的。从《关于上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实践概念的分析入手,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实践概念理论线索和人的活动探讨,从而得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提出的实践概念作为哲学的核心范畴,确实使哲学问题发生了转向。  相似文献   

14.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意义深远,内容博大精深,从逻辑学的角度理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句话,概念的内涵越来越小,而概念的外延越来越明确。从一个中心语词"活动"和"教育实践"、"群众路线"、"党"这三个限制语词出发,阐述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我们党主张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生动实践中的全民自信。故此,从实践向度论,"四个自信"实质是中国自信。促使中国自信变为磅礴物质力量,则须统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国际逻辑,阐述中国自信的新时代意蕴、力量源泉、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6.
吕国忱 《理论探讨》2004,4(1):28-31
学术界读马克思主义文本,往往以早期著作为依据,而不含列宁的哲学著作。这对系统理解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是一种"中断"。重读列宁的主要哲学著作,我们会发现,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明确提出:"主体—客体和客体—主体","这就是经验批判主义的原则同格的全部实质,就是最新实证论对'素朴实在论'的最新式的保护的全部实质!"并且把它作为批判马赫主义的武器而贯穿全书的始终。与此相反,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多次提出"主体和客体的一致",并把它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把列宁的后期观点引进哲学原理,就应该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避免以往教科书滥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从而把哲学理论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7.
主体与实践逻辑关系的系统梳理对于清晰展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以及在此基础上深刻理解和把握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差异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阐述对主体的理解与认识,确立了科学的主体观。鉴于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在主体与实践关系理解上的偏差,西方人本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开始致力于从以主体性为核心的总体性原则出发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但从逻辑关系看,其实践概念却是从主体范畴中推演出来的,并侧重从一种抽象的精神文化层面来揭示实践的内在机制。这一缺陷为西方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所洞察,由此他们提出了拒斥主体的结构主义范式。这两种思潮的交锋又催生出一种寻求主客体力量动态平衡以及从主体间性出发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全新理论动向。  相似文献   

18.
"异化主线论"是学术界对《手稿》逻辑主线的流行定位,受此影响,国内学术界还有一改良性提法,即认为《手稿》中存在"人本学异化劳动逻辑"和"客观唯物主义逻辑"两种相互矛盾、截然对立的主线。本文通过对《手稿》文本的解读,批判了以上两种观点,指出《手稿》中贯穿的一条逻辑主线是"新唯物主义实践观"。异化劳动和对象化活动是实践观的两个层面,二者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可以用一般的实践观说明异化劳动和对象化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一、列宁对中间环节的阐述和设想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化为实践,首先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实现的。因此,如何在不发达国家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建设社会主义,这是十月革命胜利后摆在俄国人民面前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既不能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到现成的答案,也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为俄国建设社会主义开辟正确的道路,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深入研究俄国的具体情况。在总结经验教训询基础上,列宁提出: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在各国可以有不同的形式、方法和途经,在小农占优势,生产力落后的俄国,不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必须通过迂回的道路,必须采取“改良主义式的”逐步的、审慎的过渡方法。列宁讲:“从资本主义过渡到  相似文献   

20.
还在十月革命胜利前夕,列宁就开始探索在俄国这样一个资本主义很不发达,小生产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过程中,经历了挫折和失败,终于开创出一条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这一过程包括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1917年4月到1918年春。这一时期,列宁清醒地看到,要将如此落后的俄国,过渡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虽然有足够的政治条件,但必须经过迂回的过渡时期。他当时认为,在德国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经济条件,在俄国却具备了向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