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憧憬与怀念     
我在一篇小说里写过,“外边雪花飘着,屋里火炉生着,猪肉白菜粉皮地炖着,小酒盅那么一捏,小错误那么一犯,小检查那么一写,真是神仙过的日子!”如今想来,那其实就是我整个少年时期对好日子的具体憧憬了。这番话,当然也是有感而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我们村的杨税务就是这么过的。这个杨税务是胶东人,在公社税务所工作,估计不够带家属及农转非的资格,即将老婆安到我们村了。那年整个一个冬天,该同志几乎天天就那么火炉生着,猪肉白菜粉皮地炖着,不时地小酒盅那么一捏。我后来知道那一段他是犯了错误,正在家里写检查。你知我们沂蒙山…  相似文献   

2.
孙绍振教授比我年长 ,我至今尚未拜识 ,这些年我已从他的文字中对他作过一番猜测 ,必须在见面前写出来 ,起点是他的那篇《“铁嘴”沉浮记》。一个因口才杰出而屡遭麻烦的大学教师形象 ,不正常的历史阶段如何钳制了一个正常的知识分子。他这样调侃自己的口才 :“我说得比想得快 ,总是一个意思没说完 ,另一个意思就不知不觉脱口而出” ;“我的嘴巴似乎赶不上我的思绪 ,而我的思绪又赶不上我的嘴巴” ;“我的舌头就有一种舞蹈的感觉。望着一双双被我的观念和思绪的暴风骤雨所震慑的眼睛一愣一愣的 ,连笔记都忘记了记 ,我就感到一种痴迷欢畅 ,享…  相似文献   

3.
十年前,我写过一篇《济南是个大县城》的小文,后来听说还引起了一点小波澜,被认为是某句流行话语的始作俑者。其实我写那篇小文的时候,还是满厚道、满真诚的。我主要想说,我从小县城到省会济南来,没有语言、观念及风俗习惯上的隔膜,生活上不觉得别扭,感觉上也跟  相似文献   

4.
本刊第5期发表了《当代中国工人的楷模》一文后,在广大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许振超这个名字随着他的先进事迹走进了读者的心中。为了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许振超,认识许振超,本期我们又组织了一组稿件,记录了生活中不同侧面的许振超,相信读者从中会感受许振超家庭的幸福,体味他情感世界的五彩斑斓。  相似文献   

5.
许振超的妻子许金文,小巧的身材,说话总喜欢笑。因为许振超在自己的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大,所以许金文称他“许老大”。在她的眼里,许振超是“会干活也懂生活的人”。下面是她的几段叙述: 我和许老大5岁就是邻居。上小学时,他家里生活挺困难,许老大可  相似文献   

6.
盲道悠悠     
自打“以人为本”成为开发北京的一个指导思想以后,真好像有一道阳光照射进来,新建的、翻修的马路,一下有了盲道、坡道。我的一位盲友说,那不是道,“那是我的眼睛。”而且,他欣然附耳对我言道:“我感到这个社会是我的了。以前不。以前我感觉不到它是我的。”我的这...  相似文献   

7.
那年,我在一家杂志社做编辑。一天,我收到一个男孩儿写的稿件,他的文笔不怎么好,语言枯燥直板。我勉强看了两段就把稿子退了回去。可过了几天。我又收到了那篇稿子。我有些意外,带着一丝好奇。我读完了整篇文章。它讲的是一个爱情故事,虽然文笔不怎么好,但我还是能感受到那字里行间深深的情意。  相似文献   

8.
正我正在写长篇小说《芝镇说》,小说中有一个主人公叫陈珂,原型是陈克烈士。上初中时,我就知道陈克。干了记者后,一直想写他。几年前,我到莱芜采访,在莱城工业区(口镇)党群教育基地展厅,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看一幅幅图片,睹一件件文物,耳畔恍惚有炮声隆隆。在最下层,被一个名字"砰"地击中,那名字瞬间照亮了我:陈克!  相似文献   

9.
正自从接到南热电要写一封家书的通知,燃运公司除灰一班的吉召辉就开始抓耳挠腮了。想了好几天,看他还是无从下笔。作为旁观者的我急了。我说:"小吉,给家里写封信有这么难吗,把你在南电的工作生活写出来就好了呀,不用难成这样吧!"小吉默不作答,挤出了一个苦涩的笑容。我说:"你这是什么表情!"他近乎哀求着我说:"我的姐姐,咱们私聊好吗?这么多人在呢。"  相似文献   

10.
正爸妈离开我们已经三四年了,几年里感觉父母依然在我身边,从未远离,那温暖的笑容是我脑海里最美的画面。每次照镜子,看着我与母亲酷似复制的长相,怀念他们陪伴我近40年的每一天,满满爱的能量。我的父亲是甘肃人,与小他10岁的母亲结婚后生育了我和弟弟两  相似文献   

11.
许玉雪是许振超的独生女儿,家里人叫她小雪。 “爸爸并不是只知道忙工作的人。他很爱我,甚至称得上溺爱我,他是个慈爱的好父亲。”说这话时,  相似文献   

12.
许振超 《党建》2011,(6):34-34
许振超是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他勤奋好学,成了一名"桥吊专家";他只是初中毕业,却凭借苦学苦练,多次刷新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5月17日,在中宣部《党建》杂志社、全国总工会宣教部、交通运输部政策法规司、国务院国资委宣传局、山东省委宣传部和青岛市委宣传部联合举行的"学习就是力量——青岛港学习型组织创建模式座谈会"上,许振超畅谈了他的学习体会。  相似文献   

13.
我住的美国小镇,有一条专用的跑步和骑自行车小道,连接主要的住宅区和公园。小道边有牌子写着:乔纳森纪念小道。乔纳森是一个男孩,这条小道是为纪念他而修建的。  相似文献   

14.
快乐存折     
有一次,我去凤凰城,偶然碰见一位老人,他从包里掏出一个本子,翻了翻:“小伙子,你看,这是我曾经获得的奖品呢……”看后,我对那个小本子产生了兴趣。那是一本过去年代的“工作日志”,粗糙的封面上写着四个大字:快乐存折。见我打量那个小本子,老人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我任教的学校是大学母校的实习基地,每年秋季,都有一批校友来这里初执教鞭,向社会迈出至关重要的一步。我比他们多吃几碗白米饭,多食几年粉笔灰,便勉强地成为指导老师。 每当我面对他们的实习鉴定表下评语时,就感觉那支笔好重好重,迟迟写不出一个字来,以致总有同事打趣:“是不是还要‘烟酒烟酒’呀!”我无法回答,只好付之一笑,心里却翻起汹涌波涛。 记得那一天,我在办公室备课,几位实习老师围在一起旁若无人地议论起来。“实习成绩管屁用!而今  相似文献   

16.
饮者 《党的建设》2009,(4):47-47
有一次,走廊上的脚步声打动了我。当时,我在一个城市漂泊,忽然病了。就在那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对方可能从我有气无力的回话中听出了信息。那是我曾经的一个同事,应该是我的一个小朋友了。我没有想到会听到她走来的脚步声,就在我租住的那个二层小楼上。小院里此时没有杂音,那急急的脚步声至今让我记着。"噹噹噹",几下敲门声,门被推开  相似文献   

17.
别人的父母     
一 每周定点到学校讲课时,路过一个小街口,我经常看见一个中年男子在街口东侧的马路上扫地,扫得很干净.他扫的永远是那条马路的那一块地方,看上去很神圣的样子.扫完地,他收起折叠的扫把,很快就离开了,像是去赶车上班.不过,一直到了今天,我才听人说那是他孩子遭遇车祸身亡的地方.作家毛丹青的这一则微博,看完就再也忘不了了.  相似文献   

18.
我与秦基伟将军打交道多年多次,用将军的话说:他所认识的老乡当中,我算是接触最早最多的一个。每当提起,印象如昨——将军的容貌气质如在眼前,其洪亮的声音如在耳际,那爽直果断、严肃而又热情的风度,迅即浮现在脑海。我爱写点以抒发心意的记叙性小诗——顺口溜。记得最早是在1959年元旦,写在同首长的合影照背后的一首诗,首长看过后,一再说写得好,以后,凡见到家乡人就介绍,小刘是个文化人,小诗人……现就我的印象和当年的简单日记加以整理,忆写关于老将军日常生活中的几件事。  相似文献   

19.
汪亭 《求贤》2010,(4):29-29
给一家心理机构做问卷调查.只有一个问题:你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一位老妇人这样写道:到了古稀之年.所有美好的东西,如容貌、健康,都已渐渐失去。最珍贵的便是逝去的青春韶华了。另一位被调查者.是刚刚工作的大学毕业生,他唉声叹气地写出:我想要座别墅.安逸快乐地生活.但我清楚那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还有一个上小学三年级的男孩.他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他最珍贵的东西.就是手上的遥控赛车.那是爸爸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每天与小伙伴们一同赛车.是他最快乐的事.  相似文献   

20.
小闯将见了大世面 1966年秋,褚仲权小学毕业,刚要升入小沔中学,适逢“文化大革命”爆发,学校停课闹革命,他领回一个鲜红臂章,上面写着三个黄色大字“小闯将”。家里人都莫明其妙,学未上倒拿来这么一个玩意儿,是什么意思?二哥褚仲模说:“好吧,当了小闯将,那就到大风大浪中去闯一闯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