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义利失衡—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义利关系态势义利观问题实质上是价值取向问题.义利矛盾自古有之,但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大凡社会变革时期,义利矛盾都很突出.目前,我国正处在新旧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原有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新的多元化的利益格局尚在形成之中.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和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道德批判,以及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观念上的迷惘与失范,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汹涌浪潮使一切不适应其发展的陈旧的、僵化的、极左的思辨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处于理性的思考与道德价值的认同过程之中.市场经济是迄今为止资源配置最合理、最有效的方式,但它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价值规律的普遍作用,往往使人们在热切关注经济效益之时,容易忽视它的社会效益的一面,放弃道德对经济行为的制约、规范、引导职能.在价值取向上误入“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不顾其他的歧途,导致了义利观上的混乱现象,出现了义利对立的论调和以“重利轻义”为主流的社会价值取向,这虽有其客观性的一面,但同时说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与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一样,在价值的取向上同样需要有价值导向、需要义与利的统一与协调.  相似文献   

2.
企业的道德建设任重而道远。从经济伦理学角度,企业道德资本的生成逻辑包括:道德资本的理论演绎形成逻辑、义利博弈生成逻辑、道德制裁建设逻辑。意在促使企业道德资本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企业道德资本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
现代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定,凸现的是一种“技术理性”或“工具理性”精神,它拒斥“价值理性”,把道德置于视界之外,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经济活动中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呼唤“道德经济人”,中国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崇尚道德的价值,可以为“道德经济人”建构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儒家具有鲜明的重义轻利、公利为义、以义统利的思想倾向,它要求以义规范、制导人的行为,这一重德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今的经济活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芳芳 《世纪桥》2012,(17):71-72
道德与利益是一致的,自古代以来就有不少人对道德回报问题进行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不可不讲求功利,形成"义利统一,以义统利"的局面。对道德回报不仅是对道德人的尊重,也是社会公正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5.
义利问题,作为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伦理观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都有着重要影响。邓小平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对义和利的关系作了充分的阐述,形成了科学的义利统一观。 (一)在邓小平的义利观中,重视公共利义,但并不排斥和压抑个人利益;强调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为重的思想,同时也强调个人合法利益应当受到充分的尊重。 (1)在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上,重视公共利益。但并不排斥和压抑个人利益。 邓小平一方面肯定了物质利益对于道德的基础地位,反对过去那种只注重  相似文献   

6.
新义利之辩──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理论观点综述(下)李萍市场经济对道德的要求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有着怎样相似和不同的地位。毫无疑问,作为经济组织方式,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确实有其共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和争论的重大问题之一,自古及今的许多哲学家都对此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出现了“重义轻利”、“重利轻义”、“兼重义利”等不同的看法。其中,以儒家“尚义轻利”的思想最为丰富,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义利关系问题,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继承发扬尚义轻利的传统美德,对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会波  郑孟煊 《求实》2001,(3):47-49
义利关系具有明晰的层次性 ,是市场经济道德关系的基本特点。在核心道德观念上表现为 :经济层面是“互利” ,政治层面是“自律” ,文化层面是“奉献”。因此要求 :(1)如实客观地认识现实社会道德状况 ,使在道德建设上既不脱离实际又能正确引导 ;(2 )明确不同层次适用不同道德原则 ,经济原则不适用于政治文化领域 ;(3)必须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去展示 ;(4)增强个体道德修养是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9.
《求是》1995,(2)
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地向前迈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处在空前的变动之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引起了人们对物质利益增长的普遍关注;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束缚人们头脑的旧观念被逐渐扬弃,而包含着不同道德价值观念的各种社会思潮又纷纷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强调树立正确的义利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给乡村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震荡。重建乡村社会道德观念,夯实新农村建设的思想基础,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重建与乡风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农民职业观念、义利兼顾的道德价值,物质精神并重的伦理道德观;采取各种措施,多管齐下,努力完善乡村社会道德重建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1.
葛茂林 《求实》2006,(10):36-40
繁荣的市场经济培育出新道德。新道德崇尚自我、自由、平凡与合法利己,诠释出道德是弘扬公平、公正、正义精神,契合自由、科学、民主、文明原则,体现合法、善良、快乐、义利均衡内涵的行为价值或行为关系。具体考察主体实践活动的道德意义,把道德表现的优劣与制度奖惩有机统一起来,贯彻文化养成教育原则,培养公民健康人格,是提高主体道德完善的自觉性和创造性、促进新道德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金邦秋 《学习论坛》2006,22(10):28-30
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义利之辨"的讨论,从春秋时代至今已延续了两千多年.在今天,义利关系问题仍然是在现实生活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义利问题不仅属于伦理学的范围,而且涉及社会生活诸多领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的科学义利观,对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加以正确引导.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魏艳  鲁志美 《世纪桥》2000,(2):27-28
邓小平的义利观是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关于以利驱动、以义框利、义利并重、义利相宜等一切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经济规律高度融合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的义利理论发展的最高阶段。一、以物质利益规律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小平“义利观”的第一个层次“义”与“利”所揭示的关系,其实质是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持“重利轻义”论者,往往是在历史上具有某种朴素唯物主义倾向的思想家。他们强调物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这一重大的哲学原理,猜测到在物质与精神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德性主义经济伦理的“义利之辩”、“重义轻利”的思想,以管子、墨子、司马迁等为代表的功利主义经济伦理的“义利统一”、“富而义利附”的思想有利于推动资方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勤劳敬业”、“团结互助”的劳动美德观、“明分使群”、“劳心劳力”的社会分工论有利于推动劳动者主体促进劳动关系和谐;“敬德保民”、“天道酬勤”的劳动光荣理念,“仓廪实而知礼节”、“恒产恒心”的富民理念,“力戒奢侈”与“俭奢统一”的消费理念有利于推动政府主导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义利之辩”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曾经长期争论不休的哲学命题。这场争论的内容很丰富,用今天的话来说,主要包括两个层次的问题:第一,个人私利与社会公利的关系,阶级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第二,道德理想与物质利益的关系,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利益矛盾错综复杂,正确认识和处理义利关系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6.
义利之辩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命题,随着明清时期实学思潮的涌现和新的社会经济因素的增长,人们的物质欲求越来越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清初实学家颜元在批判地继承以往的义利观的基础上,重新诠释了儒家的义利观,提出了"正其义以谋其利,明其道以计其功"的义利新解,成为清初实学在义利问题上的一大突破.  相似文献   

17.
我们在反思社会时就能发现寄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道德问题.这些形式各样的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便是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这种道德困境可以用现代社会中的义利之争来表达.它既包括道德与社会和法律的分离,也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的困境.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博奕也是造成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探其本原,道德困境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道德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同,或者说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面对经济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我们所期待的是道德的制度化时代.  相似文献   

18.
我们在反思社会时就能发现寄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大量道德问题。这些形式各样的道德问题交织在一起便是我们所面临的道德困境。这种道德困境可以用现代社会中的义利之争来表达。它既包括道德与社会和法律的分离,也包括利益主体之间的困境。公德和私德之间的博奕也是造成道德困境的重要原因。然而,探其本原,道德困境之所以存在,关键在于道德与商品经济的本质不同,或者说两者追求的目标不同。面对经济社会中的道德困境,我们所期待的是道德的制度化时代。  相似文献   

19.
新义利之辩──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理论观点综述(上)李萍市场经济的实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打破了人们原有的道德意识、道德规范,改变着人们的道德行为,一方面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竞争意识。自我意识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与积极面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实践场域,网络社会面临权力结构权责不清、网络公共领域义利不辨、网络意识形态内外勾连等秩序困境。以涵养网络道德为内在基石,以健全网络法治为根本保障,以繁荣发展优秀网络文化为核心要务等逻辑理路,探索树立善治理念、培植政治信任,夯实制度之基、强化能力建设,高扬主旋律,净化网络舆情生态等实践选择,推动"良善"统摄人和网络社会发展的实际与真际,重构网络社会良善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