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资源配置重心转移和制度创新是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条件 ;城乡非正式制度演变的非均衡性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重要前提 ;城乡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导致城乡不同的制度演进路径 ;农村地区非正式制度的变迁滞后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进程。推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必须推动农村非正式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城乡关系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60年来城乡关系经历了工业化初期典型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向工业化中期过渡阶段以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和城乡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和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全面转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度创新,初步搭建起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制度框架。这个过程,既反映了世界工业化进程的一般规律,又具有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独创性和丰富性。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并最终走向一体化,不仅要加快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变,而且必须突破两种不平等公有制的理论禁锢,加快涉及城乡之间根本关系的一系列传统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变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我国城乡二元制度是二元经济结构产生、强化、僵化的重要原因.国家非均衡的制度投资形成了城乡不同的制度结构.正式制度占主导的城市制度有利于保护产权,减少交易成本,技术创新,降低不确定性风险,对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力强,有利于经济增长.以非正式制度为主的农村制度不利于产权保护和技术进步、交易成本高,不利于经济发展.两种不同类型的制度造成两种不同的制度演变和经济发展路径,导致城乡差距难以缩小.转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必须优化城乡二元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模式的制度安排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内生于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城乡分割体制和农业支持工业的赶超型发展战略,其特点是在同一社会经济制度条件下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差异的生产力水平与经济发展状态.这种由内部制度安排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具有很强的路径依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必须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制度变革,实施城乡协同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5.
城乡统筹重在"制度统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按照城乡统筹的思路,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在城乡统筹中,我们必须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不断地创新现有的一些经济制度,不断地释放制度绩效,"制度统筹"是城乡统筹的关键所在.根据我国城乡统筹发展中的问题,必须进行一场制度革命,大力推进我国农村的组织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财政金融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卫生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配套的"制度统筹".  相似文献   

6.
一国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使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但是,长期以来,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自由迁徙制度在破解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基础上,改变了城乡发展的相互独立性,通过劳动力的自由流转,使资本、技术、信息、公共服务等共享,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变城乡居民的不平等待遇,破解二元经济带来的一系列结构难题。在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今天,通过创新制度环境,促进自由迁徙,对统筹城乡经济、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构筑城乡合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柯健 《求实》2004,(9):91-94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呈现出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 ,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会导致 :城乡保障差别过大 ,城乡劳动者境遇不平 ;传统的以家庭和土地为中心的农民保障形式将受到冲击 ;使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根源是适应当时国家推行工业化的需要而形成的 ,是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相适应的 ,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撼动二元社会保障结构 ,推动城乡统合 ,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 ,关键在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采取各种措施确实保障农民利益 ,建立多层次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多渠道筹集农村社会保障资金 ,加快农村社会保障法制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演进进程的实证分析及其转化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统计测度、回归分析以及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障碍的分析,要缩小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必须统筹城乡发展,引导城乡合理分工;发挥乡镇企业的积极效应,建设小城镇;推动制度创新;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相似文献   

9.
制度的价值探析--兼与江荣海同志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类价值观演变史及其制度价值观演变史的角度,研究了制度价值二元性的矛盾,提出制度价值评价的二元标准,并对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的评价提出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10.
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享光 《学习论坛》2008,24(8):57-60
我国的城乡差别并没有因为经济快速发展而缩小,反而呈不断扩大之势,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农民实行非国民待遇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对农民的非国民待遇及其制度安排固化了农民的身份和社会等级,限制了其选择的范围和生产、生活的社会空间,使其在生产、交换、分配中都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造成农业经济剩余甚至部分必要产品不断流出和资源配置的"脱农化",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增加了"三农"问题解决的难度.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必须破除身份制、等级制,打破城乡二元制度结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规则,促进农民向公民的转变,实现国民待遇的普遍化.  相似文献   

11.
杨兴林 《实事求是》2006,191(4):17-19
近代中国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新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确立的以工业为主导,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成就是有目共睹的。20多年内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综合国力的基础和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城乡的进一步分离,形成了典型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新世纪,党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旨在实现从城乡分割、二元社会结构到城乡一体化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制度变迁,意蕴了丰富的理论和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12.
方建中 《唯实》2009,(8):83-88
南京经济转型对城乡公共产品的供给提出明确的要求:一是扩大公共服务覆盖农村的范围,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二是完善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改变城乡二元制度结构。但是,“城乡分治”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各级政府间财权、事权的不对称等诸多因素,致使南京的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还存在诸多问题。逐步优化城乡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必须采取有效的对策措施: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城乡均等的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完善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和集体资金管理体制;将明确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与建立多元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系相结合;建立“自下而上”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指标,避免政府行为短期化。  相似文献   

13.
在深化农村改革中,破除二元结构与制度是关键问题。要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逐步实现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改革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建立城乡可衔接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城乡二元公共服务制度,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调整城乡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14.
农村社会保障的误区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长期以城镇居民为核心,这一方面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结果,同时也是国家以有限的国力来优先解决城市紧迫问题的一种政策选择。因此,农村居民向来较少感受到国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高度附属于计划经济体制,具有平均主义的价值取向是一种以单位身份为基础的社会等级制度,也是一种城乡二元结构化的制度设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理念、制度框架都发生了根本变化,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改革的思路,应当是从简单的模仿学习向应对本国的社会风险和解决社会问题发展,从经济发展的单一制度目标向经济—政治—社会多元目标发展,从国家主体向国家—市场—家庭等多元主体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乡统筹的新型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症结在于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须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更多的农民变为市民享受城市优质的公共服务;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全面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质量。并进一步指出,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定位是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一体化,并且要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机制,即健全政府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深化城乡居民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土地使用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政府主导的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机制和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评估制度,建设适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17.
农地制度变迁对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的存在,限制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流动,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冲抵了农地制度变迁及创新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只有彻底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实现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才能还原农地制度创新的绩效,从而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虽然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结构性流动是由国家工业化、科技进步和市场化结构转型触发.但在总体上却没有产生农村进城务工者在城市中的大规模结构性沉淀.这种现象在世界已有的工业化历史中是少见的;而发生这一特殊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城乡二元土地制度和与二元户籍制度相联系的社会身份管理制度等多种因素使然;其中,最根本的是农村土地制度问题;而农村土地制度相联系的户籍制度和由户籍制度决定的社会身份管理制度,决定了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设置.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汪泽英 《求实》2005,(1):38-41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 ,客观地存在着“社会保障需求扩张与风险扩张并存”的问题 ,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 与“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 ,完善体系结构统一、保障水平有别、二者相互衔接的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 ;2 重点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与新型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制度 ;3 在社会基本保险层次要充分发挥国家、社会与个人的作用 ;4 建立新型的社会化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20.
孔令丞 《理论学刊》2006,(12):44-46
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始终与制度变迁所释放的增长空间密切相关。基于原有的增长路径所形成了倚重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增长模式,而不同模式在不同时期对增长空间释放程度各异。长三角地区所受益于先期改革开放的“制度红利”在优势消失殆尽之时,应加大对技术进步内生化的制度变革,以谋求经济持续性的长期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