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土耳其小说家、诺贝尔奖得主帕慕克的小说《白色城堡》以一个巧妙的身份对调的故事隐喻了两种文明,在这部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编纂元小说中,作家充分运用叙述化的方式通过“细小的故事”重建了“历史”,并在探索过去的同时着眼于未来.  相似文献   

2.
楚鹏 《今日民族》2014,(9):36-39
<正>拿破仑曾经这样描述伊斯坦布尔:"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么伊斯坦布尔一定是它的首都。"伊斯坦布尔,这座曾经显赫一时的东罗马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国都,这座帕慕克笔下有着难以名状的淡淡忧愁的灰色城市,这座世界上唯一横跨亚欧大陆的城市,这座无法被超越、无法被媲美的风华绝代的城池,伴随博斯普鲁斯海峡,共同在历史的长河中流淌,继续书写着深沉而辉煌的篇章。作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伊斯坦布尔这座欧亚融合的老城与海峡相伴相生,推窗见海,清澈  相似文献   

3.
佚名 《小康》2008,(8):86-86
都说帕慕克故事讲得好,在讲故事的能力中有个必备就是煽情,老帕也擅长此道,特别是煽起乡愁来,简直如滔滔江水,凭谁也挡不住。在那本《伊斯坦布尔——一个城市的记忆》中,他的家乡被当作历  相似文献   

4.
在对"敬业"的含义和价值予以揭示后,采用文本细读法,对"敬业"在中国传统文论中的丰富内涵与多维表现进行了全方位分析:热爱创作;忠于职守;勤勉和投入;专注和执著;相互切磋;适当节制。通过探寻中华传统文论中的"敬业"价值观,为当前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寻求话语支撑和理论资源,进而推动民族精神寻根和当前文化自信的建构。  相似文献   

5.
万海洋 《前沿》2007,(12):236-238
从众多文本中抽象得到的、具有可以判定的"没有内容的"深层模式,或曰文本深层形式化结构。结合单个文本表层话语链,共时地印证着一模式的"是否存在"及"如何存在"。启蒙者要么被消灭(精神和肉体的),要么是融入他的对立面,从根本上消解自身的启蒙行为。所以鲁迅的小说是一种绝望的预言。  相似文献   

6.
王西强 《求索》2011,(8):209-211
1985年,莫言发表了10余部中短篇小说,进行了出色的叙事视角实验,对传统的叙事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并带来全新的审美体验和阅读感受,总结起来共有四种代表性视角类型。莫言在不同小说文本中尝试使用不同叙事视角,也在同一小说文本中变换使用不同视角叙事,这些叙事视角实验对传统的叙事方法进行了大胆反叛,为他后来小说叙事艺术的发展和辉煌成就奠定了基础,并显现出他此后创造的整个文本艺术世界的一些主要叙事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7.
男权文化中的女性悲剧——论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苏童小说文本入手,细致分析苏童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苏童小说中女性在男权文化中的生存状态,解读苏童小说中女性对男权的依附意识,可以看出苏童作为男性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同情和反思,表现出可贵的对女性生存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可看出苏童小说中女性反抗意识的缺失,以及他在透视女性悲剧命运、反思男权文化方面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王渭清 《传承》2012,(22):74-75
苏缄作为北宋中期一位镇守东南地区的地方官员,他忠直的道德践履、勇毅的意志品质、誓死不辱的气节操守和热爱民族国家的伦理品格彰显了传统伦理文化人格价值。苏缄作为民间信仰中的南宁"城隍",也是南宁城市历史文化的一张名片。因此,弘扬苏缄精神,对发掘地方人文资源、弘扬传统文化道德精神、提升南宁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焱 《友声》2013,(3):26-27
<正>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近年来多次访问过土耳其,深深地被它辉煌的历史和悠久的文化所震撼。同时,我也对一个机构情有独钟,它就是土耳其太空教育营地。土耳其太空教育营地坐落于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2000年,伊兹密尔爱琴经济区的创始人卡亚·通加在经济区内建立土耳其太空教育营地。2002年,他和夫人又创立太空教育国际友谊基金,使更多人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职场小说的文化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寒英 《求索》2010,(6):212-213,17
近几年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种描写职场生活的小说类型——职场小说,将中国当代职场小说纳入文化视野来观照,可以发掘出其独特的文化意蕴及价值:从文化根源来看,职场小说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催生的都市白领消费文化的产物;从女性学的文化意蕴来看,职场小说凸显了中国当代女性独立意识的理性觉醒与现实对策;从文化价值来看,职场小说既具有正面的工具理性的价值,又消解着传统文学特有的提升心灵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沈伟东 《传承》2012,(3):59-61
张葆全先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半个世纪,在传承学术文化方面,出版了专著十多部。这些学术专著具有学术开创性、版本考据可靠、校勘精审的特点,体现了较高的学术价值。他出版的传统文化元典阐释著作又形成了学术性强、论证严谨平实、对当代人具有现实指导价值的特点,体现了较高的传统文化传承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姜吉林 《青年论坛》2009,(1):130-133
19世纪美国小说家艾德加·爱伦·坡生前无人关注,死后却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特别在后结构主义语境下,他的文本获得了多种批评话语的青睐。从文体层面解读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可以发现他不俗的创作实绩和独特的文学风貌。他的小说具有明显的哥特风格和死亡意识;为表现这种边缘化的主题,爱伦·坡在故事文本中着力营造奇特的意象。诗人身份又赋予爱伦·坡的小说创作一些崭新的特质,诗化小说是爱伦·坡在小说领域所作的独特尝试。  相似文献   

13.
先锋文学浪潮的兴起是时代、社会与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先锋小说在对主流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叛中,不自觉地回归了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化传统,在思维方式、价值态度和小说观念等方面,都无意识地与我国古代文化传统相沟通。先锋小说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成功进军诗歌创作领域之后,小说成为其下一个目标.近年来,国外人工智能的小说创作取得了长足进展,已经出现了式样模仿人类又不乏新奇和独创之处的长篇小说;程序工程师亦尝试通过节日狂欢的方式颠覆传统小说的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小说规约、价值取向和审美范式;人工智能甚至可以完成文本生产、销售平台搭建、文学鉴赏和评论的全过程,构建一整套完善且自我发展的生态系统.或许不再由人类心灵单一主导的、人机合一的"后小说"时代将要到来.  相似文献   

15.
随着马克思文本研究中方法论自觉的提升,"分析目的论"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遭到批判。"分析目的论"以目的论预设为理论前提,其理论实质是逻辑优先的唯心主义方法论,理论延伸是"线性进化论"和"圣性焦点模式",方法表现为成分分析法,理论后果是对马克思文本思想整体性的破坏和对文本的误读。不过,对"分析目的论"的批判需澄清三点认识。基于对"分析目的论"的反思,至少应从四个方面建构新的文本解读方法。此外,文本研究固然重要,但也应与现实研究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范丽娜 《人民论坛》2022,(2):123-125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晚清重要中兴名臣,美国学术界对他的功、德、言及对中国近代影响具有较高评价,可供国内学界借鉴与参考。对美国学界关于曾国藩的评价与研究进行梳理,有助于了解"他者"眼中的中国近代化历程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拓展文化自我认识的深度和广度。  相似文献   

17.
吕青  ;宋亚萍 《求索》2014,(11):175-179
我国的传统民间艺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所形成的价值观、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以及风俗习惯、审美情趣在文化中的集中表现,其生成发展过程可以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对于民族文化传统与习俗的造就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是当代人弘扬、传承文化传统的优良资源。基于文化生态的研究视角来探析陕北民间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陕北说书的文化特色与价值,可以揭示其文化上的"习俗意义"和"内在价值",明晰其当代生存价值,有效促进传统民间艺术文化在当代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素华  吕文鹏 《前沿》2011,(8):177-179
元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思潮在文学中的投影,对虚构和现实的关系提出质疑,对语言表征产生危机,思考着"什么是小说,怎样写小说"的问题。旅法爱尔兰裔作家塞缪尔.贝克特作为极具代表性的元小说作家,他独特的写作风格一直为世人所瞩目。他的小说《马龙之死》极端反传统,通篇运用了露迹、作者闯入、创作与评论相交融、语言片段的拼贴等策略,充分展现了其元小说性。本文拟从《马龙之死》的文本出发,分析其主要的元小说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19.
正为探析大数据时代城市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实践状态及发展前景,本文借助SFIC协同治理模型对城市公共服务智慧化供给典型个案——"福州交警"APP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福州交警"APP中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作与SFIC协同治理模型相契合,尽管其交通服务智慧化供给模式的协同治理机制还处于发展初期,多元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性不高、影响力不足,但是这种有限参与是对传统政府单  相似文献   

20.
吴永平 《理论月刊》2005,(3):116-118,135
学术界大都认为老舍早期小说<小铃儿>的主题是"宣扬爱国主义".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老舍有意忽略这篇小说的真实原因,剖析作品中流露出的满族情结及基督教观念的深刻影响,认为其主题是站在宗教教育者的角度,针贬当时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并宣扬基督教"普世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