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耀辉 《政策》2002,(8):21-23
近年来,仙桃市大力推进企业改革公转民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发展民营,大力营造发展环境培育民营,民营经济已经成为仙桃市的投资主体、税收主体、就业主体。2001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37.4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1.9%;吸纳就业人员25.2万人,占二三产业从业总人数的89.3%;提供税收26032万元,占工商税收的84.4%。民营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给仙桃注入了巨大活力,使仙桃名噪荆楚。  相似文献   

2.
李明生 《江西政报》2008,(24):43-45
近年来,赣县坚持把“招商兴工”作为强县富民的首选战略,坚持以招商引资为主抓手,以产业集群发展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建设为主攻点,以项目运作建设为载体,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45.4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3.3亿元,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以上。工业经济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财政收入的增长,自2004年起,  相似文献   

3.
王萍 《中国人大》2012,(5):33-34
广东省佛山市是我国著名的陶瓷产地,但是,陶瓷产业又是佛山的能耗和污染大户,其产值占佛山工业总产值的7%,能耗却占了20%。佛山市曾汇集350多家陶瓷工厂,同时也曾是大气污染严重、酸雨频发的“重灾区”。  相似文献   

4.
王元媛 《前进》2006,(5):49-50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山西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建设“三大方阵”的战略任务,排出工业企业“三大方阵”阵容,重点培育60户左右的大企业、大集团。使其销售收入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80%。优化企业结构,改变山西企业规模偏小的状况,做大做强“八大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5.
陈晖 《今日浙江》2012,(2):33-3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乐清市工业经济在转型升级中不断壮大,2011年1—11月份,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962.76亿元,累计同比增长17.4%。预计2011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1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63%。  相似文献   

6.
一、发展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益于政策扶持,我盟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牧区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截止“八五”末,我盟共有乡镇企业3725家,其中集体企业187家;总产值达到20893万元,占农牧业总产值的59%,约占工业总产值的30%;实现利润1696万元,上缴税金996万元,形成固定资产9711万元;从业人员12024人,农牧区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的收入达到400元。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某些产业领域已占居主导地位。据统计,全盟煤炭总产量的61%,建材行业的80%,货运量的72%均由乡镇企业提供。乡…  相似文献   

7.
《当代广西》2010,(21):28-28
今年以来,自治区工信委以“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建设和做大做强做优产业为重点,深入开展“工作落实年”活动,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767.34亿元,增长22.24%,比全国高5.64个百分点;完成工业总产值5661.52亿元,增长38.37%;工业投资完成1537.52亿元,增长30.36%;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225.62亿元,增长2813%;制造业投资完成1213亿元,增长35.6%。  相似文献   

8.
《江西政报》2006,(24):42-43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工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坚持用产业集群的思路发展工业,坚持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充分运用好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这两根杠杆,围绕新干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集聚各类要素,打造工业特色“板块”,全县工业经济初步呈现出“一园三区五城”的发展格局。“一园”即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园区经济快速增长。全县工业园区进区企业178家,园区企业上交税金占财政总收入的70%以上;“三区”即工业园城北区、城南区及河西区“三区”鼎足发展,功能定位明晰,城北区主要容纳盐化企业,城南区主要容纳粮油、箱包、塑编类企业,河西区主要容纳机械机电砂轮企业,全县工业布局雏形初显;“五城”即盐化工业城、粮油食品工业城、玻璃灯饰工业城、箱包皮具工业城、塑编包装工业城五大工业板块各具特色,产业集群初现端倪。目前,进驻盐化城的企业已达62家;进驻粮油城的企业16家;进驻玻璃城的企业12家;进驻箱包城的企业12家;进驻塑编城的企业14家。在产业板块的带动下,全县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攀升。2005年,全县税收1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15家,其中,税收超千万的企业2家;税收30-100万元的工业企业27家。  相似文献   

9.
徐建华 《政策瞭望》2012,(10):30-31
新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支撑.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夯实基础.从我们东阳市来说,当前就是要以省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的三条路径,着力补长工业“短腿”,加快“强市名城”(即现代工业强市、文化影视名城)建设.  相似文献   

10.
自治区今年提出了“双过千”(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人均财政收入超过1000元)目标。柳州市在2004年就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为全区顺利实现“双过千”添砖加瓦,柳州市在今年顺势提出了“三个八”(完成工业总产值8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0亿元、财政收入实现80亿元)的奋斗目标。在一个人口刚过100万的城市,这绝对是一个新的经济坐标。工业总产值800亿不在话下去年一年,柳州市工业全线飘红,生产总值增幅达到30%以上。今年上半年,柳州市工业总产值完成了386亿元,增幅仍然高达23%。  相似文献   

11.
关东 《当代广西》2006,(20):13-13
“十五”期间,我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实施“工业兴桂”战略,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强优企业发展壮大,重点产业实力增强,带动了农业和服务业发展,促进了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在这一进程中,全区各地在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上各自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绿城南宁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逐渐显现出国际化都市的特征;柳州制造自主创新涌现众多品牌,奠定工业重镇地位;还有国际旅游城市桂林、滨海胜地北海、宝石城梧州、打造中小企业名城的玉林、铝都百色、桂东新城贺州……在这里,我们选择了梧州市、贺州市、钦州港、阳朔县、柳江县、桂林莱茵公司等六个单位作为代表,向读者展示他们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十一五”规划加油鼓劲。  相似文献   

12.
一、关于经济与税源、税收的分布状态通过结构性分析,我们认为,湖北省经济、税源、税收基本形成了以传统工业为依托、以国有经济为主体、以武汉市为龙头、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并重的格局。—地域分布呈现出以武汉为龙头,以荆沙、襄樊、十堰、宜昌为依托的“一头四足”式的格局。1993-1995年5市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三强,而其他8个地市州所占比例不到四分之一;5市占全省两税收入的比重为74.2%,与其经济实力基本适应。其他八个地方两税所占比重只有25.8%。其中武汉市在工业总产值、两税收入中所占比重最高。据此分析,我省经济…  相似文献   

13.
综合信息     
《政策》2009,(4):63-64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将实施三年 据同家发改委介绍.十大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已全部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正式印发,其实施时间按j年考虑。十大产业振兴规划涉及到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及物流业。其中物流业以外的9个产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达到1/3。规模以上企业上缴税金约占我国税收的40%,直接从业人员约占全围城镇单位就业人数的30%。  相似文献   

14.
《上海支部生活》2007,(5):39-39
三层楼共一万平方米的经营面积、平均每天五六千人的客流——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与豫园一起,并称为上海“外国游客最多的购物场所”——每天光顾这里的“老外”占了一半,消费额更是达到总营业额的70%以上。颇有点“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南外滩轻纺面料市场早就蜚声国外,许多外国人在来到上海之前,就瞄准了这里,更有不少外国驻上海使馆夫人,成为这里的常客。  相似文献   

15.
李绍华 《当代广西》2009,(17):62-64
从1988年到2008年,在实际开发面积仅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南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南宁高新区)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156亿元,工业总产值1547亿元,利税227亿元,出口创汇8.7亿美元,各项经济指标年均递增达到45%以上,新增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新增工业总产值的20%以上。  相似文献   

16.
于立忠 《群众》2023,(23):31-32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近年来,海安市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2022年,全市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15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5%,工业税收占全部税收比重达43%,成功入选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地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获评全省制造业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未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福建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同心”实践为引领,持续推进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了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目前,全省私营和个体工商户注册户达122.51万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8.9%,民营经济总量占全省GDP比重达66.5%,提供了全省60%的税收,解决了85%的就业机会;五年来全省共有4位民营企业家获得全国“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27位民营企业家被评为全国、省级劳动模范,170位民营企业家被省政府授予“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突出贡献奖”、“闽商建设海西突出贡献奖”和“福建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捐赠公益事业奖”等荣誉称号。这些都与促进企业文化建设有着内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蒋昌桂 《当代广西》2007,(22):36-37
近年来,荔浦县非公经济快速发展,非公企业已达460家,上交的税金占全县税收的85%,非公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87%。随着非公经济的迅猛发展,这一领域的党建工作成为各级党委关注的重点。今年以来,荔浦县抓住非公企业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拓展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外延,全面开展了“三展示三服务”主题实践活动,掀起了一股工业反哺农业、农业支持工业的热潮。工业经济快速健康有序发展,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资项目动作迅速、效果明显,农业农村工作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热潮迅速掀起,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耀龙  立峰  建青  秀颜 《同舟共进》2014,(8):F0002-F0002
中共龙门县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2014年龙门县将坚持以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为总目标,全力实施“一二三”发展战略,即坚持提升生态文明核心竞争力,坚持生态旅游产业升级和新型工业化发展“两手抓”,突出抓好招商选资工作、民生事业发展和队伍作风建设。努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3%,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12%,以更高标准建设生态经济特色县,实现与惠州同步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目标。构建“一区四园”工业发展平台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龙门将工作重心战略性转移到工业发展上来。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林洪在工业会议中多次指出,要落实领导抓发展的精力、资源和资金的配置、基础设施的配套、招商选资的重点往工业一面倒的“四个一面倒“措施促工业发展。打好产业转移园区翻身仗和工业发展主动仗,壮大经济总量,实现工业由龙门经济的短板变成“火车头”。  相似文献   

20.
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综合竞争力提升,是加快浙中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针对浙中制造业“低、小、散”格局,金华市委、市政府于2005年提出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强调要以产业集群模式推动区域块状经济向优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以发展模式创新带动工业经济乃至整个浙中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到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在2004年的基础上实现翻番,达到2578亿元,重点培育的八大主导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和利润分别占全市总量的71.1%和97.4%。工业经济的快速崛起,带动全市农业及三产的迅速发展,浙中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保持了在全省追赶发展的强劲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