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法律责任之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信用评级机构发挥着弥补市场缺陷、强化金融产品信用之功能。然而,由于巨大的利益冲突,信用评级机构所提供的预警和信用评估之功效,离期望值相去甚远。亟需通过引入过错推定及市场欺诈法理,强化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责任,并将其一体纳入金融监管之范畴,让投资者得以像分享阳光般地分享信息。  相似文献   

2.
信用评级机构的法律定位及其国际监管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秀娟 《时代法学》2011,9(3):113-120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日益专业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通过其专业化的评价体系,对解决投资者和证券发行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评级机构日益深入地参与到金融证券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使其中立性、客观性等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次贷危机发生后,对信用评级机构加强监管的呼声日益高涨,各国金融监管机构开始对信用评级机构进行全面的严格的监管,但是,由于评级业本身的自然垄断属性以及评级业务的专业性,使其定位上存在模糊之处。在分析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缺陷基础之上,对其法律定位进行探讨,并预测国际监管改革与合作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欧盟总结了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改变了以市场自律为主的约束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立法行动,对信用评级机构的监管机制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介绍了欧盟信用评级监管法规的演变路径,针对改革中恢复市场纪律这一目标,着重研究2013年第三次改革后所形成的监管机制,对目前欧盟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方式进行了探讨,并对欧盟信用评级的立法改革在法律实践中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评级机构的可信程度大幅缩水,在其行为失范的全过程中,其根本症结在于评级机构的收费模式令人担忧.本文从评级购买形成的条件视角出发,反思评级机构在危机中的行为,就重建评级机构的"声誉模式"、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安然事件爆发后,美国于2002年出台了萨班斯-奥克斯里法案,对信用评级机构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为应付2008年的次贷危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又制定出相应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规则。由此,结构性金融产品与一般金融产品使用不同评级标准,评级机构必须对金融产品获得“AAA”级进行解释说明。新监管规则也制订了较为细化的透明度规则和利益冲突规则,但这些规则的推出依然受到市场的怀疑,其效果有待检验,规则亦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6.
<正>一、引言随着对2008年以来美国金融危机反思的深入,人们开始将视线转移到隐藏在次贷放款银行、投资银行等饱受非议的机构背后的信用评级机构。正是它们以"炼金术"般的方式给予机构金融证券过高评级,助推了房地产泡沫和信用膨胀的形成。当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作为证券基础资产的次级贷款开始违约,证券产品的价值随之下跌,虽然它们具  相似文献   

7.
在证券信用评级取得长足发展的国家中,政府对评级机构的资格认定都制定了相应标准,并通过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和规范评级市场。本文通过分析国际上的先进法律经验和我国的立法现状,综述了证券信用评级市场准入的国际经验,分析现有市场准入的立法现状和问题,进而从设立监管、认可制度、从业人员资格认定等三个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证券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制度以及构建证券信用评级市场准入制度的合理框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信用债评级外部失真不仅降低了评级行业的公信力,而且扰乱了正常金融秩序,增加了金融系统性风险.在对我国影响信用类债券发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研究后可知,在法律层面导致我国信用债外部评级失真的原因在于信用监管规则对评级过度依赖,发行人付费制度、纠偏政策效果不显著.建议通过统一行业监管、建立分级发行制度、增加对评级机构的保护等...  相似文献   

9.
信用评级作为衡量信用风险的法定标准,长期以来在美国和欧盟被广泛适用于金融监管。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和欧盟针对信用评级监管制度中的缺陷,进行了一系列的立法改革,初步建立了信用评级监管体系。美国首先通过了信用评级监管法案,欧盟的立法参考借鉴了美国法的一些原则和条款,尽管美国和欧盟的监管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与分歧,但未来极有可能趋同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封红梅 《时代法学》2012,10(6):97-104
信用评级的国际化决定了信用评级法律制度的国际化趋势,而信用评级国际化中的信用评级霸权问题、信用评级霸权导致的关欧信用评级监管标准之争则直接推动了信用评级法律制度的国际化进程。金融危机前后许多国际组织和区域组织都先后立法,意图对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规制。在信用评级的国际化和信用评级霸权的争夺中,我国并不能“独善其身”。须正确认识信用评级法律制度的国际化;培育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和市场;完善国内信用评级法律制度;积极参与国际信用评级法律制度的制定。  相似文献   

11.
信用评级机构未能准确评估结构化金融风险导致美国房地产市场崩坍并触发金融危机。"问题缠身"的评级机构面临诉讼浪潮不可避免。传统上评级机构经常性援引第一修正案保护。美国司法判例开始对第一修正案是否保护评级机构作出反思。首先是反思评级机构是否是新闻出版业成员,答案取决于交易具体因素,包括评级业务和出版业务的区别,是否出于评级费用受托评级,是否积极参与受评证券建构,评级是否被用于特别用途并被投资者信赖等等。其次是反思评级机构通常主张的两个保护:"实际恶意"标准和"意见"的保护,两者未必能让评级机构逃避法律责任。美国做法和实践对我国评级机构法律责任的立法规范、理论研究和司法审判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2007年爆发于美国的次贷危机在2008年下半年演化成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危机对全球金融市场、实体经济以及国际格局造成的深刻影响促使人们不得不深入反思这场危机背后的缘由。追根溯源,沿着危机的传导链,危机产生的内在机理逐一浮上台面。起初,人们指责华尔街金融从业者的贪婪、贷款机构审慎审查的缺位、美联储的  相似文献   

13.
刘迎霜 《法律科学》2011,(6):137-144
信用评级机构在次贷产品评级中,丧失独立公正,其根本原因在于其"发行方付费"的收费模式。在"发行方付费"模式下,信用评级机构丧失了"投资者付费"模式下的声誉资本约束。危机后的改革并没有触动"发行方付费"模式。审视资本市场中的信用评级机构,发现其具有中介机构和准监管机构的性质,信用评级报告不再是一种媒体观点而是一种专家意见。因此,信用评级机构与发行方之间应是承揽合同关系,信用评级机构对投资者负有信赖义务,承担专家责任。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通过对出口信用保险的介绍及对其积极作用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出口信用保险面临的困境,并对其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信用是现代经济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信用评级作为金融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维护国际资本市场公平、公正和诚信的重要基石。长期以来,以西方为代表的世界主要经济体把信用评级应用于经济监管之中,  相似文献   

17.
收入分配问题是多年以来备受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2009年4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这标志着始于2006年的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再次提上日程。本文以反思金融危机的影响入手,对收入分配改革现状进行科学分析和理性思考,拟提出深化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指导性建议,希望有助于推进当前收入分配改革。  相似文献   

18.
陈雷 《法制与社会》2010,(17):115-115
德国位于次贷金融危机两大中心之一的欧洲,却能率先摆脱经济危机的束缚,恢复本国经济,这样的成效除了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政策外,其金融监管模式同样起到了一定程度的作用。本文在此通过对比美国、德国的金融监管模式试图找出德国在金融危机的情形下能够稳健恢复的原因,以希对我国的金融监管及法律规制上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9.
由于立法严重缺失,导致我国私募基金的法律监管面临诸多困境。本文指出为促进私募基金的可持续发展,法律有必要在承认其合法地位的同时,多角度,多层次地建立监管体系,保护投资者的合法利益。  相似文献   

20.
张健 《法制与社会》2013,(20):233-234
按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方法论,法律制度反映了经济领域的现实,本文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从金融法律监管、税收与医疗保障法律制度、贸易、投资法律制度三方面分析美国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论证其中存在的方向性的错误,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