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心理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表象和实质之分。和谐的社会现象是和谐社会表象,社会人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只有实现心理和谐,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我们可以从和合文化、社会公平正义、学校心理教育、心理咨询业的发展等方面探讨心理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论消除权利贫困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国 《河北法学》2007,25(9):43-48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消除不和谐现象,权利贫困是造成社会不和谐的本源性因素,许多不和谐现象都是由权利贫困引起的.权利贫困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的关系,消除权利贫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构建和谐社会是消除权利贫困的有效措施.消除权利贫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符合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特征.全面提高社会生活的民主化程度和普遍提升公众的权利意识,是消除权利贫困的根本性对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七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道德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力量。作为我国网民的主体力量,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至关重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对构建和谐网络环境乃至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文化和谐,文化和谐是文化自身及文化同政治、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然而,在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尚有一些文化不和谐现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文化建设的种种束缚与文化不和谐现象,要求我们必须对文化作出重新思考、重新选择并积极应对,创造文化与社会的和谐状态,以达到我们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5.
张耀东 《中国律师》2006,(11):12-12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谐”成为全社会共同追求的目标,作为律师,我们应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构建和谐的律师行业。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因为社会还存在不和谐;要构建和谐的律师行业,也恰恰说明了律师行业存在诸多的不和谐现象。  相似文献   

6.
卢萍 《法制与经济》2008,(23):48-50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适用宽严相济政策,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又是推动和谐社会构建的有效手段。在新形势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有了突出的新性质,能够理性看待犯罪现象,强调宽严的正当顺序,侧重非犯罪化、轻型化、非监禁化,更为关注惩罚行为人的效果。在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形势下,检察机关有必要对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作更深层次的回应与解读、作出明确的界定与阐释,以期厘清刑事政策的价值取向和思想途径,明确检察机关在刑事司法过程中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构建和谐社会应该从构建和谐家庭着手。充分正确认识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的关系将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健康、稳定和发展。本文针对当前部分家庭存在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提出如何营造和谐家庭,目的在于促进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和谐社会、社会诚信与会计诚信的逻辑关系,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会计与会计诚信的逻辑关系,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会计诚信是一个重要基础。没有会计诚信,就没有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了,则会给会计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会计诚信应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高度。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会计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9.
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我们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本文围绕怎样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个主题,从和谐社会的人文含义出发,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努力促成人际和谐、自然和谐和社会和谐,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构建方法。  相似文献   

10.
陆秀芬 《法制与经济》2008,(18):115-116
本文通过分析和谐社会、社会诚信与会计诚信的逻辑关系,以及和谐社会、和谐会计与会计诚信的逻辑关系,认为构建和谐社会,会计诚信是一个重要基础。没有会计诚信,就没有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了,则会给会计诚信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会计诚信应提升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高度。构建和谐社会一定要高度重视会计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11.
民主意识的现状和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从民主意识的现状和原因分析入手,论述了当前为什么要加强民主意识的培养和怎样加强民主意识的培养;加强民主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善治方略,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保障必须依赖包括法律制度、道德规范和信仰规范组成的制度体系,而且这些制度必须符合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以人为本、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等精神。本文对于和谐社会的制度背景:正式制度的法律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道德规范和信仰规范及它们的完善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周晓 《行政与法》2006,(3):15-16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我们今天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本文旨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社会的联系以及其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薛忠义  刘舒 《行政与法》2007,(12):27-31
本文从公共治理的兴起和原因入手,指出了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内涵和理论依据,进而论述了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公平、正义的司法是法治国家解决社会争端的最后一道机制,更是构建社会和谐的保障。本文论述了司法公正的二重价值目标:在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下,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为实现这一双重价值目标,除应做到司法独立、程序公正和高效的司法监督外,还要在司法制度设计和实践中尊重个人,以实现人权和社会合意,并在此基础上达到司法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法律不强人所难"是期待可能性最通俗的表述,其理论的出发点便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限制司法权的适用。期待可能性要解决的是这样一个理论问题,当行为人的意志自由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时,如何确定行为人的刑事责任。本文在对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认定标准等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主张对行为人"不得已"的行为,基于对"脆弱人性"的关怀,应当以无期待可能性为由减免刑事责任,同时作为超法规的责任减免事由,适用期待可能性时应持慎重态度,防止滥用。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要求控方承担证明责任,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责任,除非被告人提出积极的辩护主张;而证明责任倒置则是根据刑事政策或客观需要,将本应由控方承担的证明责任转嫁于被告人承担,如果被告人不能履行则承担败诉后果;很多学者将证明责任倒置误认为是证明责任分配原则中的证明责任移转,进而错误地认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系证明责任倒置的典型;刑事证明责任倒置的理论根基是有罪推定,在现代法治环境下也有存在的价值,但必须对其适用进行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8.
实行行为在理论中的重大实用价值无疑给实行行为赋予了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在相应的刑法理论已经发生改变的情况下,原有实行行为概念的存在就会失去意义,实行行为与我国的犯罪构成并不协调。危害行为的概念能够解决因果关系起因限定问题,因此,构建实行行为在我国因果关系中的言说语境似无必要。在我国的客观要件当中,没有评价实行行为的必要和可能,而只需要对危害行为作出适当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20.
王太宁 《行政与法》2008,2(4):117-120
犯罪构成模式评价标准,对于研究犯罪构成具有前提性意义。评价标准的确立取决于对犯罪构成的属性、犯罪构成的机能、犯罪构成的价值三个基本前提的认识。犯罪构成不是法律,而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工具理论。犯罪构成的机能包括工具机能和理论机能。前者又分为解释机能,联系机能,评价机能,指导机能,后者又分为整合机能,体系机能。犯罪构成的价值包括目的价值和形式价值。犯罪构成模式的评价标准是:是否适当解释,是否支持评价,是否和谐,是否经济。而且,这四个方面之间存在主次顺序,不可等量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