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国明 《河北法学》2012,(8):81-82,83,84,85,86
《森林法》领域存在着林地、林木、森林、森林资源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之间的混乱关系已成为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一大诟病,不仅严重干扰了《森林法》的正确运行,而且造成与上位法的冲突。基于对这些概念文义上和法律上的解析,探寻出概念间关系混乱的根本原因,包括《森林法》名称本身与其调整范围的冲突,过于强调概念的技术界定,缺少与法律体系中相关概念的互动等等,进而提出重构这些概念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行政复议法的立法目的条款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从法政策学的视角看,这有政府推动和政治决断等因素的极大影响,从而加剧了行政复议立法目的的复杂性。在内容上,监督行政维护权益解决行政争议等立法目的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且与具体的规范条款之间也存在很大的不协调性。对此,不仅需要重塑一套体系化的行政复议立法目的条款,也需要将其凝结于具体的规范条款之中,以统领提升整个行政复议法的制度体系,并加强其对行政复议个案的价值引领,确保其在具体的制度实施中得以进一步贯彻落实,避免行政复议制度的失衡。  相似文献   

3.
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缩影。证券市场的出现和发展,是中国经济逐渐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成就之一,而证券市场改革和发展的经验,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立法目的在一部法律中起着统领作用,指导整部法律的制订。关于我国反垄断法的立法目的,学者众说纷纭。本文从我国的社会历史、现状、经济和法律方面分析,认为我国反垄断法立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市场经济,在此基础上有两个层次的目的,第一层次是保护竞争,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社会资源最优化配置;第二层次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5.
孔繁华 《河北法学》2007,25(6):135-139
行政诉讼立法目的是立法者根据对行政诉讼性质的认识和客观的现实需要,在制定行政诉讼法时主观上期望该部法律在将来的实施中所起的作用,具有主观性与预见性、多元性与层次性、选择性与实现性的特征.我国现行行政诉讼之立法目的规定一方面偏离行政诉讼的性质,另一方面多元目的之间没有主次之分.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立法目的选择,行政诉讼的实施条件制约立法目的.在正确认识行政诉讼的性质,客观判断我们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应将我国行政诉讼的立法目的定位为以救济权利为主之多元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6.
现行《公司法》第1条关于立法目的的表述具有不科学性。《公司法》的核心任务是规范公司参与者的行为,协调相互间的利益关系。《公司法》规范的主要功能在于一方面为公司参与者参与公司事务决策提供最基本的议事规则,以避免或者解决可能出现的决策僵局,从而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另一方面为公司参与者的行为确定一个边界,以确保公司在有序的经济环境中运行。  相似文献   

7.
郝爱军 《法商研究》2005,22(5):119-123
当前,各国公司法一般都规定了公司以营利为目的。公司为实现其营利目的在章程中所规定的经营项目就是公司的目的事业范围。对于公司的目的事业范围,美国公司法以及日本理论界将其称为法人目的,我国民法则称为法人的经营范围。发达国家将公司目的立法区分为普通企业法和特殊企业法。我国关于公司目的的立法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对现行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并应加快制定相关特殊企业法。  相似文献   

8.
袁荷刚 《法学杂志》2012,33(1):152-155
商业信息只有符合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时,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如何认定权利人主张的商业秘密是否存在容易产生争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的规定应当删除"实用性"要件,以采取合理措施的程度作为评价"合理性"的标准,同时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不应仅仅限定为"技术信息或商业信息"。  相似文献   

9.
环境立法目的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世界主要国家环境立法目的的不同,环境立法中存在“目的一元论”与“目的二元论”的冲突,我们应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环境立法目的一元论、抛弃同时追求多项价值目标的环境立法目的二元论,要明确保护生态系统整体的价值才是当代环境立法的惟一目的。  相似文献   

10.
立法目的、立法程序探析——兼评《立法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诚  卢东凌 《现代法学》2000,22(5):105-109
本文认为 ,立法的目的不在于法制的统一 ,而在于民主性。民主性是法制统一的基础和力量。立法程序是立法民主的重要保障和决定性因素 ,它不仅仅是使法律通过的活动程式 ,而且还应当是正当的立法程序。  相似文献   

11.
吴建雄 《法学杂志》2007,28(6):71-75
检察业务考评作为检察权运行的监督管理机制,在长期执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主观理想主义的设计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滞后,未能全面准确地体现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能特征.基于检察官客观公正义务和"法律守护人"的角色定位,立足于中国现实及社会背景,笔者主张用动态的检察权运行全程监控评判机制,取代静态的传统的年度考评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是我国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法律体系中的核心法律之一,应将其视为林业管理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的修改对于林业执法体制改革、解决林业执法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是一个巨大的契机。林业执法改革应坚持依法治林、以森林保护优先;完善林业法律体系;改变主体多元化的执法体制;加强行政执法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3.
在历史的向度与法律的视角之下,数字图书馆凸显了图书馆维护知识自由的公益性质和信息传播者的角色定位。现行法对公益性质认识不足及传播者的定位缺失,造成了著作权法的制度缺陷及规制缺失。通过对合理使用制度、法定许可制度、集体管理制度、避风港条款进行探讨与重构,得出妥善解决数字图书馆与版权所有人利益冲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曹胜亮 《法学杂志》2006,27(3):16-18
本文对德国、法国、我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问题上的民事立法及学者学说进行了考察,并通过对我国《民法通则》有关所有权转移的规定的分析,在对物权行为的独立性、无因性理论进行评述之后,主张对物权行为理论采取否定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骗取信用证行为的认定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骗取信用证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不仅涉及到民事欺诈与刑事诈骗犯罪的界限,而且涉及到信用证诈骗罪与骗取金融票证罪的界限。对于以往实践中,直接由骗取信用证的客观行为推定行为人在主观上存在非法占有目的进而认定行为人构成信用证诈骗罪的做法,应当进行深刻反思与检讨。非法占有目的支配下实施的骗取信用证进行诈骗活动行为应认定为信用证诈骗罪,滥用目的支配下实施的骗取信用证行为,造成金融机构严重损失的,成立骗取金融票证罪,即应当根据骗取信用证过程中有无真实的基础交易、被骗资金的实际用途、走向等客观方面的情况,结合行为人的主观方面,正确认定骗取信用证行为,建立起民刑责任衔接、重罪轻罪完善的科学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营业转让制度的规范对象应从理论上作出清晰的界定,对商事实践中营业转让的多种表现形式应抽象出共性的规则,借鉴国外立法例加以规定。我国营业转让制度应采取如下立法模式:在民法典中设专节规定,而不是屈居于商号转让制度之下,内容应包括各种不同形式营业转让的一般规则,然后辅之以单行法包括公司法、金融商品交易法、特许经营法等规定营业转让的特殊规则。  相似文献   

17.
我国行政指导的制度困境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民主化的兴起和进一步发展,公共行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行政指导行为以其非强制性和柔和性的特质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甚至被大量采用。在我国,行政指导行为在制度上存在目标、前提、性质以及后果等诸多困境,因此需要在基本原则、法律程序、具体制度以及纠纷救济等方面进行改革和重构。  相似文献   

18.
英国反就业歧视法与我国立法之完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前我国存在许多就业歧视现象,应通过立法禁止就业歧视并为受害人提供救济。英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反就业歧视制度。我国应借鉴英国立法,在《劳动法》和《就业促进法》之外,制定单独的《反就业歧视法》,规定禁止歧视的事由、保护范围、各种歧视的方式和判断标准、被告的抗辩事由、举证责任的分配和受害人的救济等内容,以保护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和公民的平等权。  相似文献   

19.
我国<侵权责任法(草案)>专门设立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一章.其中第48条试图通过所有人与使用人的区分,使责任主体和责任行为人同一,以体现责任自负原则.但是,在危险责任条件下,应当考虑机动车运行支配和运行利益标准.显然,这种区分存在着缺陷:难以完成必要的理论证成;概念用语不甚准确;归则原则的适用有失偏颇.因此,应借鉴国外已有立法的经验重新进行立法设计.  相似文献   

20.
《刑法修正案(七)》立法的突破与不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刑法》实施以来,《刑法》修正的总体趋势是罪状上明确化、刑罚加重化、犯罪圈扩大化;《刑法修正案(七)》既体现了这一趋势,又做出了些许调适如偷税罪罪状采取了概括性立法模式,降低了绑架罪的法定刑,比较合理,但其总体趋势仍是刑事法网严密化,配刑加重化。刑法立法用语应该详略得当,刑事法网应该是有扩有缩。《刑法》立法权还应进一步体现民主化趋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