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技术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的可行性,建立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的方法。方法用黄铜、紫铜、铝、铁电极材料以220V交流电电击家兔后肢,ICP-MS对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进行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黄铜电击组皮肤中的Cr、Ni、Cu、Zn、Pb含量升高(P0.05),紫铜电击组皮肤中的Cr、Cu、Pb含量升高(P0.05),铝电击组皮肤中的Al、Cr、Mn、Co、Ni、Cu、Pb含量升高(P0.05),铁电击组皮肤中的Cr、Mn、Fe、Ni含量升高(P0.05)。不同电极材料电击后皮肤中元素种类及含量也存在明显差异。结论ICP-MS可作为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的有效方法,且可应用于触电材料的推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 ICP-MS)技术检测甲醛溶液固定后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方法利用黄铜、铁电极材料以220V交流电电击兔子后肢,电损伤皮肤分别进行甲醛溶液固定1周、6个月后,应用ICP-MS对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皮肤比较,黄铜电击组皮肤中检测出Cr、Ni、Cu、Zn、Pb含量升高(P〈0.05);固定1周、6个月后仍可检测出Cr、Ni、Cu、Zn、Pb成分,其中Cr、Cu、Zn、Pb含量电击组与固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铁电击后皮肤中检测出Fe、Cr、Mn、Ni元素含量升高(P〈0.05);固定组(1周和6个月)后Fe、Cr、Ni元素含量与电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P-MS可作为检测电流损伤皮肤中金属元素的有效方法,甲醛溶液固定后触电皮肤仍可进行沉积的金属元素检测,且固定对皮肤金属元素的含量影响较小,该方法仍可为电流损伤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作者采用已知化学组成的导体对家兔进行触电试验。取受损部位的皮肤作常规处理,用带能谱的扫描电镜作金属离子测定,仪器型号为 JXA-840-LinK-860。对检出的金属元素,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并观察了元素的分布。作者在一例人体电击伤皮肤活检标本上检出铁元素,而对照皮肤则无,从而认定是含铁的导体与皮肤接触。电击伤与热烫伤的超微结构变化能区别。  相似文献   

4.
电烧伤皮肤金属元素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实验系用220V交流电源和直径2.0mm紫铜线为接触电极,在新鲜尸体腹部皮肤上做电烧伤实验。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对电烧伤皮肤中铜元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电烧伤皮肤铜元素含量最高可达137.90μg/g。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40天以上的电烧伤皮肤铜元素含量有昕降低,但仍较正常皮肤含量为高。电烧伤皮肤铜元素含量以电流斑处为最高。本实验为电烧伤皮肤金属元素的定性与定量分析,检材的提取和处理,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有利于判定案件的性质和确定接触电极的金属种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电流斑皮肤金属化的机理、检材提取处理和扫描电镜/能谱仪检验规范化方法,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方法用扫描电镜/能谱检验,采用低倍大窗口覆盖损伤区域采集平均元素能谱图,并在可能的金属元素富集区域寻找球形金属颗粒。结果扫描电镜下可观察到散在的孔穴、细胞碎屑、龟裂、裂隙等特征,有些电流斑可检出金属元素,其中部分电流斑可发现球形金属颗粒。结论采用规范化的检材提取、处理和检验方法可消除随意性方法造成错检的可能。电流斑皮肤上异常含量的金属附着可支持病理检验符合电流斑表现的结论,同时也为电击导体的推断和金属元素成分比对提供依据。球形金属颗粒的发现揭示存在电弧高温的可能性极大,可强力支持病理检验符合电流斑表现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正> 电流斑由肉眼或组织学观察有时难以确认,尤其是凶杀案件中,在电击死亡后,尸体经伪装或因腐败,从形态学确诊电流斑困难更大。因此,如能在可疑电流斑部位的皮肤组织中,检出接触皮肤导体的金属元素,对确认电击致死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结合两起案例,利用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对人体皮肤电流斑进行检验。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相似文献   

7.
电警棍致皮肤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马骥  徐强 《法医学杂志》1996,12(2):71-73
本研究系用电警棍电击实验动物(猪),观察电击部位的皮肤喷涂金属显色剂后的颜色改变、组织学改变及金属含量的改变。结果表明,电警棍电击机体,不仅可致皮肤产生肉眼可见的损伤,而且可致皮肤细胞产生轻微的极化现象和皮肤金属化,这种金属化可通过金属显色剂喷涂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检测出来.本实验为电警棍电击伤的定性分析、检材的提取与处理提供了比较好的方法,有利于判定案件的性质和确定电警棍的种类。  相似文献   

8.
Liu D  Wang H  Li SX  Ma XT  Duan YJ  Zhou HY  Zhou YW 《法医学杂志》2010,26(6):421-424
目的利用环境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energydispersive X-ray microanalyser,ESEM-EDX)研究电流斑微观形态特征及元素构成,以期为电流斑及电击死的鉴定提供更准确、客观的依据。方法用ESEM-EDX检测5例电流斑的扫描电镜形态、金属颗粒的形态及其元素组成。结果电流斑及周围皮肤可见电穿孔、金属熔珠,熔珠主要由铁、铜、铝等常见金属元素和金、钛、钡等人体少见的金属元素构成。结论 ESEM-EDX检测可为电击死的鉴定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触电事故也逐渐增多。法医学对电击死鉴定的关键在于寻找皮肤电流损伤斑迹,但由于触电环境、电流强度、电压高低的不同,所造成的损伤形态特征或电流斑也各有不同。本文通过对37例电击死亡案件的鉴定分析,对鉴定中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中国法医学杂志》2019,(2):142-146
目的研究不同数值低电压对家兔皮肤电损伤的组织病理学变化,为皮肤电损伤的法医学鉴定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选取家兔35只,随机分为36V、110V、220V生前和死后电击组各3组及正常对照组,共7组,每组5只。应用自制电击装置对家兔进行生前不同数值电压电击和死后不同时间电击,然后对电击处皮肤取材,常规石蜡包埋及HE染色制片并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研究。结果 36V生前和死后电击皮肤组织学未见改变;110V、220V生前和死后不同时间予以电击均出现电流斑改变;220V和110V生前与死后电流斑形态无差异;220V较110V电击皮肤电流斑明显。结论电流斑与电压的数值大小存在相关性,电压越高电流斑越明显,36V交流电不能形成电流斑;相同数值电压下电击,生前和死后组电流斑无明显形态学差异,电流斑在36V、110V、220V电压时不能用于区分电击损伤是否为生前或死后所致。  相似文献   

11.
电击伤组织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Qin ZQ  Gong YC  Huang XH 《法医学杂志》2001,17(3):142-144
目的 观察电流传导路径上器官、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 方法 对 SD大鼠进行实验性低电压电击。结果 触电部位皮肤的上皮细胞胞浆内基质凝固、膜系统断碎;骨骼肌肌小节出现异常收缩带;心肌的变化也较明显,可见局灶性溶解坏死并出现异常收缩带;电流传导路径上外周血管、神经的改变以血管明显,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出现空泡,中膜平滑肌可见溶解坏死,神经纤维仅见部分髓鞘松解。 结论 电击伤组织的超微结构变化可作为诊断电击死组织学变化的补充,为解决无明显皮肤电损伤的电击死案件提供形态学指标。同时也探讨了电击伤超微结构变化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电击兔肢体所致骨损伤后的实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220V交流电击兔肢体后,观察电击部位骨表面的病理改变,为法医病理诊断电击伤提供客观、量化的指标。方法用220V交流电作为损伤电压。动物分为:生前电击组、死后5m in电击组、腐败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骨骼标本均进行肉眼检察、X线检测及SEM观察;同时运用能谱仪测量电击部位元素的种类及含量。结果①电击部位骨皮质SEM下骨皮质紊乱、小孔穴形成、周围高密度影环绕,且钙、磷元素升高,碳元素下降是诊断电击伤的指标,并能鉴别生前、死后电击伤及腐败骨。②小孔穴的形态及钙、磷、碳元素的变化可用于推断电击时间。结论电击造成骨组织的形态及电击部位元素的改变可作为鉴别生前、死后电击伤、腐败骨和推断电击时间的指标。  相似文献   

13.
电击伤最佳病理取材部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日常低电压电击后机体电流通路上极向化等病变规律和最佳病理取材部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电击组和对照组,建立左前爪-右后爪路径220V电击大鼠模型,取电极接触处皮肤、四肢血管、神经和周边组织及腹腔大血管,常规HE染色病理组织学图像分析。结果电极接触处皮肤基底细胞(skinbasalcell,SBC)核明显极向化改变,长/短径比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高度显著,P<0.001;电流通路上腕和踝部血管及腹主动脉内皮、平滑肌细胞核的极向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中腕和踝部病理改变最明显;周围骨骼肌细胞核的长/短径比值无明显规律性。结论在电击死中最常见的“手-足通路”,腕、踝部血管可能为病理取材的最佳部位。同时,由于腕和踝部距离手脚掌较远,直接接触热源和化学试剂等其他可能引起“极向化”改变的因素机会少,因此,腕和踝部血管及其周边组织的极向化改变更具有电损伤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4.
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法鉴别激光打印机墨粉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微束X射线荧光分析法(μ-XRF)研究激光打印机用墨粉的鉴别。方法利用μ-XRF对9台不同型号激光打印机用墨粉、对应的打印字迹、提取的字迹墨粉所含元素进行定性、半定量的分析。结果根据检出元素种类的不同,可将9台不同型号激光打印机用墨粉、对应的打印字迹、提取的字迹墨粉分成7类、4类、4类,区分率分别为94.4%、75%、69.4%。结论本研究所建立的μ-XRF鉴别激光打印机墨粉方法具有微区、原位无损检验等优点,对提高激光打印文件检验水平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两种电警棍铁铬合金电极遗留金属颗粒的成分,对同一电警棍电击前后遗留金属颗粒成分特征进行分析,对电警棍遗留金属颗粒成分的稳定性、差异性进行评价。方法使用电警棍分别多次摩擦滤纸和电击猪皮,使用碳导电胶带粘取遗留金属颗粒,应用SEM/EDS技术检测颗粒元素成分,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电警棍电击前遗留铁铬合金颗粒及电击后遗留铁铬合金颗粒成分均稳定,存在差异;实验两种电警棍电击后遗留金属颗粒成分分布发生显著变化,除原成分铁铬颗粒外,实验猪皮表面均检出全新成分的铁铬合金颗粒,且两种电警棍电击后产生的全新铁铬颗粒成分稳定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分析两种电警棍铁铬电极电击前后遗留多金属颗粒成分分布特征,可以实现对两种电警棍电极的识别,为人体电警棍损伤的识别与认定提供技术支持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大鼠电流损伤多器官c-Fos表达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ng Y  Liao ZG  Wang SC 《法医学杂志》2005,21(3):171-173,176,F0003
目的探讨c-fos蛋白能否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建立大鼠生前与死后电流损伤模型。生前电击组大鼠于电击后即刻和1,2,4,8h处死;死后电击组大鼠于死后即刻和15、30min及1h电击大鼠,检测所有实验大鼠心、肝、脾、肺、肾、骨骼肌、皮肤、脑等器官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其结果经图像分析处理。结果生前电击各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脾脏与皮肤呈阴性表达;而于死后电击各组大鼠中,仅死后即刻电击组大鼠心、肝、肺、肾、骨骼肌、脑c-fos蛋白呈很微弱的阳性表达,其余各组各器官均为阴性表达。结论检测各器官c-fos蛋白的表达情况,可以鉴别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法医学鉴定的病理形态学依据。方法 SD大鼠28只,分为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各1组,典型电流斑组、正常对照组、死后电击组、死后水中、油污中电击各1组共7组。采用肉眼、光镜及投射电镜观察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和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并与其它各组进行比较。结果采用肉眼观察,生前水中、油污中无电流斑电击死大鼠皮肤未见明显电流斑。普通光镜观察,可见电击中心部位表皮变性坏死、脱落,表皮细胞变薄、致密,表皮细胞或/和毛囊、汗腺、皮脂腺发生极性化改变。电镜观察,透明层和角质层分离脱落,基底细胞肿胀、细胞器减少、核固缩,汗腺导管上皮肿胀,棘细胞中粗面内质网扩张融合成泡状,线粒体肿胀空泡化;但光镜与电镜的变化与生前电击死比较不明显、典型。而死后电击组皮肤则无明显病理学改变。实验各组大鼠心肌的改变与皮肤改变类同。结论采用光镜和投透射电镜观察在潮湿环境中电击死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可为无电流斑电击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无电流斑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方法及电流通路的推断方法。方法15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即电击死组、死后电击组、对照组。电击死组,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致死。死后电击组,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于死后即刻用220V交流电的两极分别连接实验动物的左后肢与右前肢通电3min。对照组直接从耳缘静脉注射50ml空气致死,不进行电击。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骨骼肌白介素6信使核糖核酸(il-6mRNA)表达水平,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电击死兔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死后即刻电击者(P〈0.05);电击死兔对称肢体中通电肢体骨骼肌il-6mRNA水平远高于非通电肢体(P〈0.05)。结论骨骼肌il-6mRNA表达变化可用于生前电击与死后电击的鉴别;机体对称部位骨骼肌il-6mRNA表达差异有助于推断电流通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氢谱(~1H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 NMR)代谢组学方法寻找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大鼠血清中的差异性代谢产物,为生前非典型电击死的判定以及其与死后即刻电击的鉴别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制作大鼠非典型电击死模型、死后即刻电击模型、机械性窒息死亡模型、机械性损伤死亡模型和高温损伤死亡模型,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常规处死。取各组大鼠血清进行~1H 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筛选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非典型电击死组与机械性窒息死亡组、机械性损伤死亡组、高温损伤死亡组、对照组间比较,共筛选出4个具有鉴别价值的化学位移点及其对应的多种代谢物,包含醇类、酚类、糖类、氨基酸类等多种小分子物质;非典型电击死组与死后即刻电击组、对照组间比较,共筛选出8个具有鉴别价值的化学位移点及其对应的多种代谢物,包含糖类、氨基酸类、酯类、核酸等多种小分子物质。结论~1H NMR代谢组学技术能够发现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的差异性代谢产物,有望为非典型电流损伤死亡的诊断以及生前电击与死后即刻电击的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前期动物实验基础上,结合电击死人体尸检病理组织学观察,确定电击死鉴定最佳的组织取材部位。方法选取23例明确"手-足路径"电击死者,明确死于交通事故颅脑损伤和冠心病猝死者各10例为对照组。所有案例提取双腕上前内侧、双踝上后部等部位软组织,观察并分析其骨骼肌(Sk MCs)和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ASMCs)的核轴比变化。结果 23例电击死案例,年龄19~59岁,男性19例、女性4例;高压电击死3例,日用低压电击死20例;7例出现典型电流斑(31.18%);5例出现胸膜电击纹(22.7%)。电击死组的前腕、内踝的Sk MCs和ASMCs细胞核拉长、扭曲,呈波浪样、栅栏状排列,其核轴比与对照组相同部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而且ROC曲线分析,Sk MCs和ASMCs的核轴比的诊断临界值为分别4.84、3.81。结论在"手-足路径"电击死的最佳取材部位应为机体电流路径中最狭窄位置,即腕、踝部位,该部位Sk MCs和ASMCs细胞核的极向性拉长、靠近呈串珠状或直线状排列,为最具特征性和诊断价值的电损伤形态学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