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艾丽丝·门罗是加拿大著名的小说家。她的女性命运三部曲小说《机缘》《匆匆》《沉寂》蕴含着丰富的主题:爱情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战争,死亡是人的偶然性和有限性的显现,命运是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的合奏。她在小说中关于爱情、死亡、命运的思考和叙述充满着一种存在主义的意味。  相似文献   

2.
吴永平 《理论月刊》2005,(3):116-118,135
学术界大都认为老舍早期小说<小铃儿>的主题是"宣扬爱国主义".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老舍有意忽略这篇小说的真实原因,剖析作品中流露出的满族情结及基督教观念的深刻影响,认为其主题是站在宗教教育者的角度,针贬当时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所存在的弊端,并宣扬基督教"普世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小康》2016,(15)
正"4小时逃离北上广"的商业策划迅速刷爆朋友圈,一方面契合了现代人时刻想挣脱束缚、拥抱未知世界的心理,另一方面戳中了个人发展与城市关系的痛点不久前,自媒体"新世相"和APP"航空管家"一起策划了"4小时逃离北上广"事件:如果在4小时内抵达北京、上海、广州的机场,就有  相似文献   

4.
于杰 《求索》2013,(10):173-175
辛格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犹太作家之一,他擅长使用独特的叙事策略来彰显作品的主题意义。他的小说《旅游巴士》的叙事策略,就独创性地采用了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和由此带来的不可靠叙述,让读者和“我”一起感同身受,聆听各个人物的倾诉,共同思索事情背后的真相,最大程度地调动了读者的文本参与意识,从而凸现了小说所蕴含的主题意义:现代世界充满了未知的神秘因素,犹太人始终摆脱不了逃离的命运。  相似文献   

5.
周悟拿 《求索》2014,(10):171-174
《挪威的森林》在中国极其畅销,为中国读者所广泛接受。从社会文化层面审视其内在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语言和视角本身的国际化性质,使得这部作品交融各色文化特点;二是作品中"现实主义"和"小资主义"并存,为写作风格注入了创新元素;三是其都市背景和逃离都市的心灵诉求契合中国年轻读者的阅读需要。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美满的婚姻,但是世事常不如人意。面对不幸的婚姻甚至家庭暴力,女人,我们是抱残守缺,还是逃离和反抗?  相似文献   

7.
宁静的校园,在学生和家长的眼里原本是最神圣的地方:然而,近年来中、小学生逃离校园现象越来越叫人担’陇:据巢湖市有关部门统计,全市每年至少有数百名中、小学生逃离阳光地带,继而涌入光怪陆离的大干世界一  相似文献   

8.
论《城南旧事》的经典化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是一部"非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的作品,作家运用童年视角抒写着一曲深婉的人生骊歌,平实而深远的文字复原着让人留恋的童年时光;散发着经典的光芒;小说与电影携手,为我们打造了儿童文学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伍尔夫《到灯塔去》和莱辛《野草在歌唱》两部小说,彻底抛开现实主义的窠臼转而记录心灵印迹是伍尔夫小说得以通达"真实"的基本途径,而莱辛的小说则是通过描述现实生活中被心灵/灵魂支配的人的行动来达到艺术的"真实"。在此比较中,莱辛作品的价值和伍尔夫小说理念在艺术哲学上的二元对立亦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10.
《群众》2017,(9)
<正>最近,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成为近几年来罕见的老少咸宜的"国民剧"和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作品,完成了一次反腐知识的大普及和反腐共识的再凝聚。什么是好作品?紧扣时代大势、关注社会热点、引领社会风尚,集艺术性、思想性、现实性和观赏性于一体,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无疑是好作品。《人民的名义》就是这样的作品。该剧选择了反腐败这一社会热点作主题,空前"大尺度"地"还原"了社会现实,使得作品因真实而动人,被赞  相似文献   

11.
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可挖掘出多种中国传统叙事因素。传统书场叙事中偏离主题的"跑野马",为大历史提供另类知识的稗类,中国特色的笔记小说,随意散落在文本中的论赞诗,都显示出该小说对中国传统叙事因素的继承。张大春祭出"中国式小说"大旗,对抗现代小说的洪流,试图扩大小说的疆域。  相似文献   

12.
沐永华 《求索》2014,(11):146-150
加拿大著名短篇小说家艾丽丝·门罗在其作品中精心描绘了一系列"疯癫"的女性形象。她们心智错乱、沧桑疤结的身体作为重要的符号隐喻,记录了门罗对"新型"疯女人的构想和书写。她们"失调"的身体解构了女性身体作为性客体和生物母性载体的刻板化建构,对父权制话语中女性的性别角色进行了祛魅;她们对男性进行"反抗"的身体颠覆了女性作为驯服客体的传统形象;而她们被"解放"了的身体则打破了被动的身体铭刻,为自己言说,书写了多样化的主体性,建构了正常的人性。通过阅读投射在这些"疯"女人们身上反叛的冲动,可以更好地理解门罗作为一名女性作家意在抵制和拒绝父权制社会结构的良苦用心,了解其构建由"疯癫"走向"理性"、富于人性的独特女性观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13.
正《万商帝君》是陈映真先生1982年发表的一部小说,1984年5月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小说由"凡劳苦背重担的人、ROLANTO、花草若离了土、荒芜的河床、小天使、彼得·杜拉卡"六章组成。陈映真是台湾作家,对于他的作品特别是文风,我们很多人是陌生的。比如一些台湾的说话、叙事方式,中文中不时蹦出些英文单词,对习惯纯中文描写的读者来说,或许有些不习惯。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大众文化生活中的意识形态逃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和改变着大众的思想和行为,大众在大众文化选择的过程中表现的意识形态的逃离。本文探索了大众文化中意识形态逃离的动力,分析了青少年亚文化风格和女性文化的抗争,阐述了意识形态逃离的表现形态和具体特征,论证了大众具有的能动性和生产性力量,在弘扬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文化过程要重视大众的参与,发挥大众的文化创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沈维维  顾力行 《求索》2015,(3):125-129
著名华裔作家聂华苓的《桑青与桃红》和印裔作家巴拉迪·穆克吉的《茉莉》中的女性离散叙述和寻找家园经历如此相似和凝重,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两部小说的寓意和离散女性的生存困境。两位边缘女性在流放旅途中不断变换自我,以适应周遭环境,并寻找她们的新家园。在"真实与想象"之间的第三空间为她们提供了第三种选择。第三空间是一个融合点,杂糅之地,是边缘群体在逃离旧的家园建立新关系的开放空间。小说中的离散女性在流放中的错位记忆,杂糅身份选择以及孕育新生命等行为,都是她们在第三空间重建自己家园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韩袁红女士不仅在学术上是王小波作品的研究者,在生活中也有着对其作品发自内心的热爱。她的《批判与想象——王小波小说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研究王小波小说的专著。抱着对小说发现之发现的目的,作者不仅对王小波的小说进行学术上的客观阐释,也在尽力向我们展示王小波小说及其本人超越时空的魅力。对上述两方面进行总结,对这种发现做出分析,有助于对王小波小说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正确评介让更多的人接受它。  相似文献   

17.
<荨麻>是爱丽丝·芒罗2000年发表在<纽约客>(New Yorker)上的短篇小说.小说叙述的是一个中年女子所面临的问题--在现代社会中,任何女人,不论种族、肤色与国籍,都要面临激情、困惑和窘境.本文主要从这篇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致的心理描述和小说的双重主题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向读者展现艾丽丝·芒罗作品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杨宗蓉 《求索》2012,(4):159-161
"看客"是中国几千年历史的一个病症和符号,鲁迅率先看到了这一意象,并在诸多作品中呈现。作为二十世纪初的乡土作家蹇先艾在作品里也表现了这一意象。本文通过对他们的作品《示众》和《水葬》的剖析,让我们亲临旧中国的刑场,触摸"看与被看"的病态情境,领略作者对国民的启蒙和对"人"的召唤以及通过改造国民性来达到"立人"→"立国"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司文会 《求索》2011,(2):220-221
《他们眼望上苍》是美国黑人女性成长小说的经典作品,但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部作品中的空间问题研究不足,空间问题对于人物塑造及女性成长主题刻画等的重要意义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从后现代空间理论着手来分析珍妮的成长历程,剖析空间置换在成长主题刻画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小说空间关系所折射出的性别、种族等政治关系等,都尚待研究。  相似文献   

20.
赖守忠 《前沿》2012,(20):138-139
霍桑的小说《红字》是一部经典心理剖析的小说.作品以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为背景,反映当时清教徒们复杂的情感及心理活动,具有神秘色彩.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红字》的解构主义分析,来了解小说里所影射的颠覆性意义和影响,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价值,更深入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