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如疯狂开发自然资源会破坏自然生态一样,急剧拆旧建新也会破坏社会生态。  相似文献   

2.
现代乡村社会结构变迁与民事纠纷解决路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庄共同体虚无化、人际关系理性化以及城乡一体化带来了现代乡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直接要求乡村法治建设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做出回应和调整:建构起以调解和其他ADR形式为底角,以国家诉讼为顶点的三角格局,充分体现国家权威,强势凸现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3.
吴重庆先生提出的“无主体熟人社会”理论,描述了当前青壮年劳动力主体在农村社会的缺失状态,分析了社会关系演变中的病变问题。但是,作为一种新近理论,“无主体熟人社会”在其源起、阐释和特征等方面的概括,仍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熟人社会和半熟人社会是农村人际信任运作的重要场域.在半熟人社会中,人际关系和中间组织不仅构成了人际信任的二元化运作机制,而且还建构起人际信任发展的四种理想模型,并规范着农村社会信任结构变迁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5.
子薇 《乡音》2012,(12):8-11
[策划人语]"陌生人社会"是由美国著名法学家劳伦斯·弗里德曼首先提出,他这样描述"陌生人社会":"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或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陌生人建筑我们的房子……我们的生命掌握在  相似文献   

6.
任学丽 《长白学刊》2013,(5):127-132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表现之一。随着这种转型的推进,传统“熟人社会”长期沿用的“亲近性伦理”日渐式微,但“陌生人社会”的新式“陌生人伦理”尚未建立,造成新旧两种伦理规范衔接不够紧密,引发社会伦理失序。必须在辩证扬弃“亲近性伦理”的同时,积极构建“陌生人伦理”,并使二者之间有机融通、相互取长补短,以实现社会伦理秩序的重构。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保定市冀北村至今还保留着"招墓角"这一民间婚姻风俗。笔者通过对该村"招墓角"家庭纠纷的调查发现,从表象上看,人民调解成为了该村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方式,国家法似乎有了某种"失灵"的迹象。因此,必须客观认识民间法在乡村纠纷解决中的特殊地位及其与国家法之间的关系,二者虽然存在着结构性断裂,但也有着共同的逻辑基础。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纠纷多样化的乡村社会,应当构建适合乡村社会自身特点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8.
郭明 《探索与争鸣》2022,(2):95-105+178-179
数字时代,互联网实践把基于血缘、地缘而组建的乡村熟人社会复制到数字平台上,突破了传统乡村社会的地理边界的限制,建构起横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数字共同体,构筑起村民之间的数字化联络机制,形成乡村社会的数字化关系网络,最终逐渐生成虚拟型熟人社会形态。这表明乡村熟人社会并没有发生实质性衰败,反而依托互联网技术,重新激活了乡村社会的内部活力,维系着传统乡村熟人社会的基本内核,展现出一种熟人社会的新形态,即以熟人社会的虚拟化运作为特性的乡村社会形态。该乡村社会形态的特征区别于既有研究工作中对熟人社会的描述。虚拟型熟人社会不仅是识别数字时代乡村社会基本形态的抓手,而且是对“熟人社会”概念的深化和拓展,是认清数字时代的乡村社会中诸多现实困惑、实现乡村社会有效治理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9.
农村普法教育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如何建设一支真正适合农村现实的普法教育志愿者队伍是当前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基于我国农村"熟人社会"的社会特点以及农村普法教育的现实需求,提出了"熟人志愿者"的设想,并从志愿者服务法律制度的保障、农村普法教育志愿者组织的设立、志愿者的招募、培训、管理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我国农村普法教育"熟人志愿者"队伍的构想。  相似文献   

10.
社会冲突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社会的转型导致了社会矛盾纠纷日趋多样、复杂。单一的诉讼解决纠纷方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冲突多样化所带来的压力,构建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因而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1.
以广西百色市田阳县为调查对象,考察田阳县示范实施的“屯事联理”自治制度现状,以行政村的半熟人社会和自然村的熟人社会为理论背景,探讨如何利用自然屯的“熟人”优势构建“屯委”自治的制度合理性,分析“屯事联理”自治制度的基本结构、存在问题及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完备的纠纷解决机制,是衡量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新时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与纠纷解决正在发生着结构性变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发展背景下,乡村场域下纠纷化解过程中难点与问题的破解,需要推动建立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解纷效果更突出、综合体系更完善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3.
从权威客体角度看,纠纷解决依靠的是权威施与的影响力。近年来警察出于对乡村社会治安管理的需要承担了相当数量的民间纠纷解决工作,此现象建构在权威客体对警察权威的有效性预期之上,既体现警察作为公共资源的易获取性,也是权威客体对警察权威合法性产生认同的结果。这种认同本质上发展于警民实践活动的利益共同体中,应通过对乡村社会警民利益共同体的建设强化民众对警察权威的认同,借此重塑警察权威,提高基层警队的纠纷解决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论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的法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乡土社会结构二元化的现实,分析了社会转型期的乡土社会法治应当关注的三个方面乡土社会法治的政治基础即基层乡镇政权体制的法治化、社会基础即村民自治的真正实现和制度性机制即国家法与民间法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使法治植根于乡土社会,建构起乡土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5.
健全和完善现行的环境资源纠纷多元解决机制,是当前创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对我国环境资源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司法解决机制、私力或社会解决机制的现状和缺陷进行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环境资源纠纷的多元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借助美国学者布莱克的案件社会结构理论,侧重于从微观社会学角度分析调解所处的纠纷解决社会结构,通过对当地最为典型的林权纠纷各类型的性质、起因及结构要素不同组合方式进行剖析,展示出纠纷解决的社会结构对调解运行的深刻影响:纠纷当事人之间目前的熟识或面熟关系使纠纷趋于依据大量民风、民俗和伦理道德等地方性知识,运用调解方式解决;纠纷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常规资本和个人性格、气质等非常规资本的分布、组合状况有力地制约着调解结果;一方或双方的支持者常常在调解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时会改变调解的走向,甚至决定着调解的成败。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环境资源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是我国解决环境资源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健全和完善现行的环境资源纠纷解决机制是当前建设"两型社会"的基本要求。在分析我国环境资源纠纷的行政解决机制、司法解决机制、私力或社会解决机制的现状和缺陷的基础上,探讨如何完善现行的环境资源纠纷解决机制,对于构建"两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强 《人民论坛》2013,(14):42-43
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面临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纠纷,如何有效化解这些矛盾纠纷,既是关系国家社会治理的问题,也是考验司法智慧的难题。我国应通过构建多元化的社会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厘清人民调解、仲裁等民间纠纷解决方式与诉讼方式之间的功能划分和作用方式,保护人民群众合法利益,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相似文献   

19.
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靠“熟人关系”处事行事的现象较为明显.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社会管理的难度,特别是对行政管理工作带来了干扰,严重的则导致政令不畅、落实不力、办事不公、效能不高等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克服“熟人关系”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消极影响,温州市委督查室近年来尝试从自身建设、创新方法、巧设载体、完善制度4个方面,克服督查工作中“熟人关系”的干扰。  相似文献   

20.
多元化民族纠纷解决机制合理的建立,维护了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的稳定发展。多元化民族纠纷机制是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对诉讼纠纷和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其主要发挥了非诉讼纠纷的解决机制在各民族地区的作用。借鉴曾经在民族地区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的经验与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配套的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