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一贯提倡"让",就原始儒家(孔孟荀)而论,儒家之提倡"让"并非一味地反对竞争,而是主张合理地竞争."礼"的本质在于"辞让",故以辞让保证竞争,实际上也就是通过个体的辞让以实现群体和谐.争而不失和谐,这是原始儒家的理想.但儒家之"让"在现代社会的适用不是无限度的,这要看它与现代的法律制度是否冲突,是否有利于维护现代社会的和谐秩序,那些与现代社会制度不吻合的所谓谦谦礼让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战国末期儒家的杰出代表人物,对儒家学说从"迂远而阔于事情",走向现实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荀子对儒家致用取向的这一转变,是以"性恶论"为思想基础."性恶论"的提出,使荀子名重当时,也使其遭受后儒的许多批评.但当后儒批评荀子以"性恶论"取代孔孟"性善论"势必动摇儒家道德理想主义的理论基石时,他们很少考虑荀子为什么要提出"性恶论".荀子"性恶"思想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对"性"的不同理解、孔孟的政治挫折、稷下学说的影响、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刺激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荀子>出现之前,儒家典籍中无"教化"一词,"教"与"化"连用,在儒家典籍中首次出现在<荀子>中."教化"作为一个双音词,既有"教"的涵义,又有"化"的涵义.可是现在流行的许多辞典中,把"教化"之"化"解释为"感化",此解不合于荀子的原意.荀子所讲的"化"是指人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他原有的思想道德面貌就逐渐会被环境所改变,"化"是环境对人的道德思想所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人是感觉不到的.荀子提出的既"教"又"化"思想,是对先秦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完善.他纠正了只重视"教诲"而忽视"教化"的倾向.理解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改进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之后形成的新哲学;其主要思想资源是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但也充分吸收并整合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发展的积极成果,儒家学说是其重要部分.在当代,对儒家学说绝对维护的"保守派"与否定其一切的"激进派"均已式微;主张对其革新的,一是"现代新儒学";二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后者以毛泽东为其创始人和奠基者.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儒家学说一有其伟大贡献,二有其历史局限性,三又有可继承性.我们尊重儒家学说的崇高价值观,充实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内涵,达到价值论与科学论的统一;我们捕捉儒家学说的真理性论断,将其纳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性的体系之中,达到哲学学理的发展;我们沿用儒家学说的一系列中性范畴,给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解释,达到文化思想的创新;我们把握儒家学说中的隐性内涵,将其显性化,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增添有中国气质的学理;我们继承儒家优良的文化精神,结合新时代的新实践,发扬光大而成为中华民族的新精神.这样做的结果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而且是中国现代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5.
孔子整理"六经"是针对春秋后期鄙弃古书、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风气而进行的一项抢救文化遗产的活动.这项活动包括肯定传统典籍的思想价值、修订古书的篇章字句、对古书义理重新释读等多方面内容.它是儒家理论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项纯技术性、纯学术性的古籍整理工作.孔子整理"六经"确立了儒家的经学传统,它对儒学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品格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和而不同",是儒家提出的一个哲学理念和原则。坚持儒家伦理"和而不同"原则,其主要依据在于人类文化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根本要求和独尊自大的思想是固化僵死的思想。其核心内涵与意义则包括:一是儒家伦理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二是儒家伦理与其他思想、文化、思潮等的协同关系.即"一"与"多"的协同;三是中和——儒家伦理之至高境界。"和而不同"这一儒家伦理重要发展原则,对于化解异质文化、文明问冲突.分析和解决现实社会诸多矛盾问题以及更深切地关注人们"如何生活得更好"这一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7.
"道德的政治"是儒家政治哲学的整体气质,《中庸》之"诚"是儒家理想的道德主义的实现过程。"诚"又贯彻为两条理路,即"致中和"的政治文明、"君子时中"的政治参与。《中庸》是传统儒家"道德的政治"政治哲学精神气质的经典诠释,是"政治的道德主义"与"道德的政治实践"结合的思维典范。对《中庸》政治哲学的内涵与价值的分析,即是"道德的政治"儒学研究的重要案例,也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襄助。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同志今年年初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在全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在学习领会这一思想的过程中,也提出了许多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仅就"以德治国"与儒家的"德治"相比在三个方面的扩展和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的两个依据这两个问题谈一点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的辩证运动过程.理解和把握"经济新常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生产关系的调整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发挥了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作用.在实践中,新发展理念"合五为一"地表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而这一实践的不断深化,在新的发展阶段催生出关于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模式的新认识——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新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提炼和升华.  相似文献   

10.
中庸是儒家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虽有其历史局限性,但也有合理因素,这主要包括"尚中"即中正不偏的思想和"尚和"即寻求事物和谐统一的思想.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培养中庸的思维品质.运用中庸艺术处理问题更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并明确要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此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分别发表社论,号召全党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作为党和国家今后的重要治国方略."以德治国"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系统化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根本上说,"以德治国"是几千年来儒家治国思想的理论精髓,中国古代各种思想中尤以儒家对此论述最详也最深入.本文试从<易经>的有关论述中,揭示儒家"德治"思想理论的最初来源.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政治制度发展成长的土壤,在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安排中绝不能割裂其中的传统文化价值,但更需要做的是对这样一种宏观的渗透进一步做出理性、全面和客观的阐释与评价.传统文化对人民政协理论与实践的浸润不仅有宏观层面的价值指导,亦有更为具体和细节的模式和思想传承.其中,先秦儒家的"议"思想即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这一儒家思想的梳理,对比分析其特点与人民政协理论的契合与差异.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儒家伦理思想就充满着人本思想的情怀,强烈的人本意识使得儒家伦理在历史上备受瞩目和青睐。坚持人本原则主要是基于儒家伦理思想发展的人学基础和核心内涵。"人是万物之灵"与"人是目的",充分体现出儒家伦理思想的发生发展都是以人为主体和指向的。人本原则的内涵及意义主要体现在儒家伦理生态观、生活观和生命观中,这"三观"对于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与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传统儒学就开始面临深刻的理论危机和实践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新儒家的几代学人都对儒学的现代化进行了探索。上世纪50年代,西方学者关于中国文化缺乏宗教性关怀的偏见以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偏激态度所带来的问题突出地摆在新儒学学人面前,为此,新儒家创造性地提出了"内在超越"的理论。本文将以第二代新儒家代表人物牟宗三为例,对新儒学"内在超越"思想及其困境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5.
"太阳底下无新事",这是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张保振<抬头低头--生活哲学札记>(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一书"引言"的标题.  相似文献   

16.
《荀子》中"情"字的哲学意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荀子一方面继承了在他之前"情"字的各种义项,另一方面又将"情"视为"好恶喜怒哀乐"的抽象概括,更是把"情"视为"性之质","欲"之源,是"恶"性的集中表现.荀子以"欲"释情,实际上并非片面的否定情,他已经看到了"情之欲"在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荀子性情思想的最大创新在于,把"情"与"伪"、"知"、"能"等知性方面的范畴结合起来相比较而言,"对心言性",从而使我们可以在性情交接出纳的运动之中,来把握"情"的提升、改造.另一方面,荀子以以"礼"则情而近于"法",这是脱离先秦儒家传统思想的轨范的,他并没有真正继承孔孟人学思想的传统,这为秦始皇在中国的暴政统治,乃至几千年的专制集权制度奏响了理论的先声.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新儒家学派是对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一种言说方式.他们以维护传统儒学"道统"为根本目标,并相信最终可以开出"科学"和"民主"的花朵.这种现代性的认识是片面的,没有考虑人的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18.
现代新儒家及其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深层的心理结构,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力图宏扬和辩护的同时,过于注重文化的民族传统性而没有能够充分地体现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是对"西学之体"吸纳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哲学民族特质的扭曲,二者同时存在于新儒家的新儒学中。  相似文献   

19.
法家法律观和"法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是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主张"以法治国"的一个学派.本文分析了法家对法律的概念、本质、起源、作用等基本法学理论的独到见解,以及法家推行"法治"的理论基础和推行"法治"的方法,剖析了法家的"法治"绝非真正意义的法治,它和儒家的礼治都是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统治手段.  相似文献   

20.
"原心定罪"的刑罚思想虽源起西周,但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原因,其表述仅流于观念.在儒家心性学说兴起及深入发展的前提下,才使其有了更充分的理论保障和逻辑支撑,并在儒家学说尊为封建正统思想后而得到长期贯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