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邵垚煜  姬元婕 《学理论》2012,(28):135-136
甲午战争后卢布在东北肆虐,沙俄政府利用华俄道胜银行采用种种手段驱逐东北官贴和地方私贴。卢布最终成为东北主要流通货币,是沙俄掠夺东北财富的重要手段。清政府为抵制卢布入侵铸造了小银元并发行官贴,可是终因国势不振而抵抗失败。  相似文献   

2.
一个乡镇有多少位副科级以上领导?如果有人出题考我,凭我过去在乡下工作的经验,顶多说是十来个。然而我是大大的错了。前不久去农村采访,先是听农民说现在乡镇一级副职以上的领导是如何如何多,以为听错了,实际一考察,使我大吃一惊:一般的是二十多个,个别的镇竟多达三十多位。 官员越来越多,费用越来越大,老百姓的负担越来越重,这几乎已成为一种公害。“精兵简政”、“能上能下”讲了多年,但在有的地方,“兵”越来越少,“官”却越来越多。现在有些地方精简机构,撤乡并镇,这本是件好事,农民们指望在并镇中也能并掉一些官,…  相似文献   

3.
张中瑞 《理论探索》2002,3(6):59-60
实现干部制度的法治化和实行依法治官 ,是建设政治现代化的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 ,是完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法治国家建设的核心与关键。干部制度法治化的重大意义体现为 :实行依法治官、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是依法行政和勤政廉政的关键 ;完善干部选拔的考试和选举 ,是依法治官的必备程序  相似文献   

4.
八旗官学专门录取十岁至十八岁的普通八旗子弟,开始由各佐领长官每年推荐一至二名,但蒙古学生逐渐减至每两佐领一人,并限定读书者的名额,其余俱令习武,以保持八旗战斗力。官学生的出路决定了录取的名额。雍正元年,限制了各佐领保送官学生的权力,至雍正五年又改革录取制度,以佐领为单位录取的旧例变为以旗为单位录取,提高了官学生的整体水平。乾隆中叶规定包衣亦可做官学生。八旗子弟已有官职或中举者,不得占用录取名额。光绪年问,优先录取贫寒子弟,并严禁顶冒,且鼓励幼童入学读书。  相似文献   

5.
我国选拔人才的渠道主要是考试。考试制度和考试方式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才的质量。目前我国的考试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不少弊病。一、现行的考  相似文献   

6.
浅析法治讨论中的三个理论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法治大讨论中,有"法"能"治"、以法治官、政府推导法治是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观点.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三个观点都有失偏颇.法有其局限性,并非法理社会的唯一手段;法治是使社会运作秩序化,不能以"权"或"官"作为对象;实现法治必须发动民众参与,不应只依靠政府.  相似文献   

7.
对中国"官文化"的理性批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官文化"是中国专制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它的反现代性使之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尤其是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文化破坏力,因此,从根本上剖析和肃清官文化乃是先进文化建设成败之重要环节.作为现代政治理念,"三个代表"无论在科学性、还是在价值性上,不仅与传统官本位文化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对之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蕴.  相似文献   

8.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工作时,给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对联,内容为: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媒体报道这则新闻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古县衙,一时成为热议。此联是清康熙19年(1680年)内乡知县高以永所撰,现仍悬挂于内乡县衙三省堂。  相似文献   

9.
"官文化"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长达两千余年官僚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形成了一种与当时经济、政治制度相适应的官场文化———官文化。它以官为主体,以为官者的利益为核心,为统治阶级“治民”“愚民”,谋取个体自身的发展提供方法和依据。作为一种文化遗传,其遗毒严重阻碍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彻底批判和清除官文化的影响,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以保证党的奋斗目标的实现。(一)官文化是由孔丘创始,并由秦汉及以后历代统治者和从属于封建统治阶级的学者们坚持并贯彻于中国社会的统治意识。它是以官僚体制、官僚政治为骨架,官僚意识、官僚价值观念及民对官的认…  相似文献   

10.
蒋玉林 《理论探讨》2005,46(3):67-70
我们曾经说过,加入WTO不仅是一个组织形式,更重要的是观念形态与行为方式,尤其是支配行为的思维理念.同样,当执政能力成为时代的要求、人民的需要的时候,"官"念恐怕就成为压力最大、包袱最重、影响最深的东西.在中国,"官"念往往构筑"等级"、造就"专制"、追逐"权力"、崇拜"人治"和拥戴"暗箱",由此造成人格歧视,缺乏民主,看重权力而弱化权利,践踏法律和规则,阻碍"阳光行政".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下工夫淡化"官"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大众意识、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11.
古往今来,腐败问题都是政治治理中的难点,集体腐败尤甚。明清两朝针对两种典型的集体腐败曾作出相应的廉政改革,出台了相应的防治腐败制度,即明张居正的驿递改革制度和清雍正的"养廉银"制度。这两种廉政路径都取得了短期成效,但最终皆归于失败,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改革政策的颁布与实施都是依靠统治者自身的权力来推行,是"人治",所以往往"人亡政息",因此反腐最终还是要依靠"法治"。另外,在制定反腐败政策时,还应认真分析其本身的合法性,在强调制度化、法制化的同时,还应重视民主建设,加强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2.
推进当代中国廉政建设,要把总结和继承古代优秀廉政思想与创新和改进现实廉政工作结合起来,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廉政建设道路。明末清初的大儒王夫之,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基础上,结合自身官场经历和对明亡的深刻思索,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廉政思想。其廉政思想的内容主要包括"修官德,以求国家‘久安长治’","抓监督,重点在‘严于治上官’"和"建立‘君、相、谏官’三者‘环相为治’"的权力监督制衡体制三部分。王船山的廉政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廉政建设工作有重要的启示:加强官德培养——以"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加大腐败犯罪打击力度——"老虎苍蝇一起打",完善现有权力监督体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  相似文献   

13.
试论科举制对中国专制政体的支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它之所以能存在1300多年之久,主要原因不是能够选拔出优秀人才,而是能够满足不断强化的中央集权的需要,为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扩大统治基础,提供合法性支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基于Christopher Hood公共管理三重价值的视角,选取元以降(元、明、清、民国)四个历史单元为案例,审视和比较其地方行政的演化轨迹、横纵架构和运行成效。尝试一个“西方当代公共管理理论”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实践”相结合的独特研究路径,结合“管理模型”和“史料分析”,构建一个地方行政价值实现的框架模型(LAVAM),探究地方行政的纵向组织层级、横向权力统分与公共管理三重价值——公正、效率、稳健之间的联系与规律,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剖析元以降地方行政历史演化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启迪地方行政改革与央地关系探索“,以今审古”“、以古鉴今”。  相似文献   

15.
从收继婚风俗看明代的律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明代的律例严格禁止收继婚,可是,严厉的法律不但没有根除收继婚,收继婚反而作为社会一种风俗习惯而普遍存在。为什么法律严格禁止却根除不了收继婚?为什么收继婚普遍存在而法律却显得苍白无力?这其中有政府对法律推行不力的原因,也有传统风俗习惯沉积的原因,更有伦理道德方面的因素。用法律去禁止近乎人情和社会基本认同的事情,固然有移风易俗方面的功效,但法律的公正性和严肃性必然要受到挑战,而有禁不止所带来的副作用,更合使法律的尊严受到破坏。  相似文献   

16.
明清之际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思想家对待科学的态度,和当时到中国来的西方传教士是不相同的;当时中国思想家的科学观,未必都是西方文化刺激的结果.徐光启等人的科学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远远超出当时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之上,甚至可以和同时代西方的培根、伽里略、笛卡尔等大思想家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7.
本从海上扩张、海上贸易、海运漕粮三个方面,对元代航海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考察。可以看出,元代航海业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造船技术、航海能力、组织能力及船队规模与明代的郑和下西洋相比,并不逊色。  相似文献   

18.
海日 《学理论》2009,(12):235-237
藏传佛教是蒙古族人民崇奉的宗教,在几百年的变迁中经历蒙元时期统治阶级对喇嘛教的接纳、明朝、北元时期喇嘛教的大规模传入、清朝政府对喇嘛教的政策时期。藏传佛教是蒙古地区不能替代的宗教。  相似文献   

19.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教士来华传教,与阳明学者针对“灵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辩。传教士认为灵魂是性,而阳明学者认为灵魂是心;传教士认为灵魂不灭,面临着天主的审判,而阳明学者认为灵魂会回归太虚;传教士认为天堂地狱是实存的世界,而阳明学者认为天堂地狱皆是心的反映,对善恶的奖惩不是进入天国或下入地狱,而是良知的满足与否。这些论辩反映出阳明心学是明末清初传教士与本土学者论辩的焦点:传教士对阳明心学持批判态度,阳明心学则是本土学者用以抵制天主教的武器。  相似文献   

20.
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有: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国哲学之"太极"与"理";用西洋哲学中之"发生论"释读"理生天地万物"之"生";以西洋哲学固有之"白板说"反驳儒家之"性本善"及"复初"说;以西洋"三司"知识论释读儒家之"仁"与"义";以西洋"生死"说置换儒家之"生死"说;以西洋哲学之"成见"颠覆中国"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观念;以西洋哲学中之"材料"与"形质"释读中国哲学之"气";以"物之元质"释读"太极";以西洋"原罪"说释读中国哲学之"恶";以西洋"定性论"驳中国"随性论";以西洋哲学之"本体论"驳中国哲学;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