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之关系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仲裁与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两条重要途径。本文拟就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关系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作一粗浅探讨。异同与评价从世界范围看,劳动争议的解决大体有三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国家设立特别法院,依特别诉讼程序处理争议。如1893订意大利颁布的工商法院法就是由国家正式规定设立特别法院处理劳资争议的法律。随后,葡萄牙、比利时、瑞典、挪威等国家也纷纷效仿。另一种模式是采用行政程序与诉讼程序相结合的方式来处理劳动争议。这种模式主要为罗马尼亚和前苏联等国家采用。如1972年罗马尼亚劳动法典规定:凡工作人员与单位之间涉及…  相似文献   

2.
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冲突及协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劳动立法上对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有关规定尚不明确、统一,致使二者之间存在的冲突及如何协调这一问题日趋明显,导致理论界、司法界对这一问题在认识、理解和操作上存在相当大的分歧。基于此,笔者试就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冲突及协调问题提出苦于浅见。一、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冲突及其原因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理解,劳动争议仲裁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依据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请求,对劳动争议的事实与责任依法做出公正判断和裁定,并对当事人均有约束力并强制执行的一种劳动争议处理方式。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机构裁决不服,持劳动…  相似文献   

3.
根据《劳动法》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我国对劳动争议案件采取的是一调一裁两审、仲裁前置的处理模式。由于仲裁机关与审判机关之间无隶属关系,加上两者在处理案件的标准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而现行法律法规对两种程序衔接中的若干问题又规定得不甚明确,导致法院与劳动争议仲裁委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不同,法院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仲裁裁决进行改判的比率偏高。因此,研究劳动仲裁与诉讼衔接中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生活呈现复杂化态势,劳动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关系,调整劳动关系也在不断考验立法者的立法智慧和技术,劳动争议仲裁制度就此应运而生,新制度构建了诸多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和程序,体现了良性的价值选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本文旨在探析劳动争议仲裁制度.  相似文献   

5.
邓呈超 《法制与社会》2011,(29):111+115-111,115
劳动争议仲裁是直接关系到劳动者能否获得救济的一项重要制度,对维护劳动者的权益显得尤其重要。从我国目前立法状况和司法实践来看,劳动仲裁时效制度规定甚为简略,存在争议。为了更好地解决劳动争议,应进一步完善劳动仲裁。  相似文献   

6.
[案情]1989年9月,某县饮食服务公司因业务需要,招聘刘某为合同制工人,从事厨师工作。开始几年,双方签订了劳动用工合同,其后就一直未续签。2001年9月,该县饮食服务公司对下属餐厅实行承包经营,刘某未被安排上岗。2001年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企业方)之间所发生的劳动争议诉讼亦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劳动争议诉讼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很多,本文仅就劳动争议诉讼的举证责任略陈管见。一、劳动争议举证责任分担存在的问...  相似文献   

8.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民办教师与教育局之间的关系,几乎可以用“血肉至亲”来类比,如今,随着湖北省郧县政府的一纸辞退通知,这种关系似乎要彻底反目。因为双方之间发  相似文献   

9.
浅谈劳动争议的仲裁时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劳动法律制度 ,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在立法与实践中的现状后 ,提出了要加强与完善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立法 ,并就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起算日及仲裁时效的中止与中断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性质,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认为其在法律性质上属于除斥期间;一种认为属于诉讼时效;还有一种认为是法律上的期限。劳动争议仲裁时效的性质决定仲裁的效力,因此不论从实践上还是从理论上均有必要对其性质问题进行探索,以促进《劳动法》的正确适用,公正地解决各类劳动争议纠纷,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劳动争议仲裁是我国处理劳动争议的前置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其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本文在分析劳动争议特点的基础上对劳动争议处理模式的重构提出了新的设想,以切实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劳动行政复议与劳动争议仲裁,两者都是解决劳动领城中的争议的重要法律程序制度,共有某些相似的特征,但是实质上它们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法律制度。两者之间存在着以下八点根本性区别: 一、处理对象不同。劳动行政复议处理的对象是劳动行政争议,必须是劳动行政机关与劳动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因劳动行政管理行为而引起的争议。劳动争议仲裁(以下简称劳动仲裁)处理的对象是劳动争议,必须是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之间因履行劳动合同或因开除、除名、辞退职工等劳动权利义务事项而引起的争议。前者是劳动行政争议,须以劳动行政机关的具体劳动行政行为为前提;而后者是劳动争议,并不以劳动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为前提。二、主体地位不同。劳动行政复议解决的是非平等主体即劳动行政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争议;而  相似文献   

13.
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立法之完善江伟,肖建国在各国的仲裁立法中,劳动争议仲裁与民商事仲裁大都是截然分立、自成体系的。与一般民商事仲裁相比,劳动争议仲裁在立法原则、适用范围、仲裁机构以及仲裁程序上都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因而在立...  相似文献   

14.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于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法作为一部专门处理劳动争议的程序法,对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作了较为全面的规定。对于我国劳动争议案件,该法仍采用"一调一裁两审,仲裁前置"的处理模式。即劳动争议,可先行和解、调解,但若要进入诉讼程序,必须先仲裁,仲裁是作为诉讼的前置程序的。不可否认,设计这一处理模式有其优越之处,可以让劳动争议这一特殊类型的纠纷及时化解于诉前,尽可能维持和谐的劳动关系。但实践中,这一模式存在大量问题使其不能朝预想的方向运作,究其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由仲裁和诉讼之间不能有效衔接,两程序无法形成联合统一、协调的机制造成的。本文就针对劳动争议中仲裁与诉讼的衔接问题具体阐述。  相似文献   

15.
范跃如 《法学家》2007,(2):114-122
本文考察了劳动争议诉讼的审判机构.通过对国外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进的比较研究,发现有两种模式:一是普通法院式,二是特别法院(庭)式.后者又具体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自成体系的劳动法院(庭);二是设在普通法院中的劳动法庭;三是具有准司法性的行政机构模式.通过对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的设置的分析,作者认为:我国目前由民事审判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存在诸多弊端,已经不适应劳动争议审理的现实需要.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完善我国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的设想:我国应当设立劳动争议审判庭,并且,在其人员配置上应当贯彻实行体现"三方原则"的特殊陪审制.  相似文献   

16.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一般规则,调解一般不是诉讼的必经程序。从审判实践来看,我国劳动争议案件的调解率普遍偏低。然而,笔者认为,劳动争议诉讼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劳动争议诉讼中应当先行调解,这样更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诉权以及劳动争议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的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开始 建国初期,中国劳动争议主要发生在私营企业中,这是与当时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实行多种经营方式分不开的。这一时期。全民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只占44.8%,职工是生产资料占有者,是企业主人,国家对企业实行集中统一管理,职工与企业很少发生劳动争议;个体和私营企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5.2%,私营企业的职工人数占当时职工总人数的53.7%,这些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劳动法》的实施和进一步为劳动者认识,我国劳动纠纷案件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学习《劳动法》,掌握《劳动法》也成了经济人、劳动者必修一课。尤其是劳动争议仲裁,是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法律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其整个法律体系中属于司法界较少关注的门类,但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并进的今天,这一体系在协调劳动关系、维护生产秩序、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如何对劳动争议仲裁制作出更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完善和改进,更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一个初人社会参加工作的青年,因为玩性未泯一时好奇引发了一场大火,并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5起诉讼,历时1年零7个月,数百万元的惨重损失、百余万元的巨额赔偿,还有停工、延迟交货违约等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家正步入发展快车道的新兴企业因此遭受重创,委靡不振。  相似文献   

20.
目前,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前置原则,即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只有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定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对未经仲裁裁委员会裁定的劳动争议投诉不予受理。笔者认为,劳动争议案件仲裁前置原则违背了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