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6年7月,我按照团中央的通知,到北京集中后赴莫斯科,在苏联列宁共青团中央团校学习一年。结业后还参加了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 苏联中央团校是为培训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州以上团的领导干部而设立的。从1950年开始,除中国班外,还有蒙古、朝鲜、越南和东欧的民主德国、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等10国的留学生班。同学们把这里称誉为“社会主义大家庭”的青年的最高学府。我国青年团中央,应苏联团中央的邀请,经党中央、毛主席批准,从1950年冬到1957年秋止,派了六期学…  相似文献   

2.
峥嵘岁月稠——回忆在苏联学习的日子□李玉明从1951年起,由苏联列宁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邀请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青年团干部到苏联列宁共青团中央团校学习,学制一年。欧亚每个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班,人数十到二三十人不等。我国一共派了6期学生,共139人。我...  相似文献   

3.
3、青年的导师 共青团领袖 1924年8月,任弼时从苏联回到上海。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东北。又觊觎蒙古和苏联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在中苏边境接二连三挑起事端。为了阻止日本进攻苏联,为了摧毁日本占领区的军事设施,共产国际决定,由苏联红军参谋部负责训练中国、朝鲜等国的爱国青年,组成国际情报组织。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大力协助和支持,先后选送了几批有地下工作经验的中共党员(从参加培训之日起,即不再与本国党组织发生横的联系,而直接由共产国际方面派出的同志单线领导)和爱国进步青年去苏联学习。回国后,利用他们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联系广、熟悉地理环境的有利条件,开展…  相似文献   

5.
<正>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消息传到苏联,使在苏联留学的青年们看到了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曙光。1946年初,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他带回了蔡博(蔡和森之子)给毛泽东写的信。蔡博在信中汇报了他的学习情况和今后的计划和打算,并表示决心要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练就建设本领,尽快回到祖国。毛泽东看到信后,十分欣慰,立即给蔡博、张芝明、刘永斌、黄平、赵小炎等同在苏联留学的青年们写信。他在信中表示,"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青团团徽诞生经过王连弟一、征集工作的开端1950年,刚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开始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活跃在新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团组织与苏联、东欧一些国家及世界各国青年组织之间的交往也日益频繁。在各国青年代表团的互访中,代表...  相似文献   

7.
《中国青年》有着辉煌的历史,是我们党团结教育引导青年的坚强阵地。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后,任弼时曾负责编辑《中国青年》,发表过许多文章;解放前夕,他亲自指导了《中国青年》的复刊工作。他的一生与青年团和《中国青年》杂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青年》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对中国青年团工作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中国青年的导师"。  相似文献   

8.
正1945年8月,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消息传到苏联,使在苏联留学的青年们看到了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曙光。1946年初,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从苏联回国,他带回了蔡博(蔡和森之子)给毛泽东写的信。蔡博在信中汇报了他的学习情况和今后的计划和打算,并表示决心要努力学习苏联的先进技术,练就建设本领,尽快回到祖国。  相似文献   

9.
<中国青年>有着辉煌的历史,是我们党团结教育引导青年的坚强阵地.从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回国后,任粥时曾负责编辑<中国青年>,发表过许多文章;解放前夕,他亲自指导了<中国青年>的复刊工作.他的一生与青年团和<中国青年>杂志有着密切的关系,对<中国青年>的发展壮大作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对中国青年团工作的突出贡献,他被誉为"中国青年的导师".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国留学苏联学生代表时曾亲切地把青年人比喻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并指出“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邓小平同志寄予青年学生成为“四有”新人;江泽民同志在视察北大校园时指出“世界的未来属于青年一代”。从这些话里,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青年学生被寄予的厚望。而在当今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既面临美好的机遇又将受到严峻挑战,是复杂的一代,也是幸运的一代。  相似文献   

11.
在耀邦同志带领下,中青团誉满世青联欢节 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每隔两年举行。第六届是历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有131个国家的3.4万青年参加,代表着1000多个本国的和国际性的组织。 出席第六届联欢节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团长是我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副团长是马约翰(兼体育队总领队)、周巍峙(兼青年艺术团团长)、项南、吴学谦(后二人均是团中央书记)。代表团的规模,仅次于东道主苏联,有1200多人。团员有各省的青年团领导干部、各民主党派的青年代表、民族的代表、英雄和工农业生产劳动模范、知名的青年科…  相似文献   

12.
1948年9月初,东北全境解放前夕,毛泽东已经开始勾画新中国的未来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由东北局负责,选送了21位青年去苏联学习革命和建设的宝贵经验,为新中国建设储备人才。这21人是新中国向苏联选派留学生  相似文献   

13.
刘长江 《唯实》2010,(8):5-11
苏联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提出了将农民带进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但在农村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村社与村会等传统的政治力量,苏共在农村的党员数量微不足道,党在农村的政治基础十分薄弱。新经济政策时期,苏共为了加强在农村的政治基础,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建设措施,特别是根据农村政治转变的特点,在重点关注农村意识形态重建的同时,将加强农村共青团建设作为农村政治建设的组织基础,从促进农村青年转变入手,逐渐改变了苏联农村的政治力量对比,扩大了党在农村的力量。这就在农村为后来的大转变创造了必要的政治与组织条件。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08,(4)
社会学家的研究证明:目前,曾在苏联时期度过儿童时代的青年们中间,正弥漫着一种情绪:"我想返回苏联,那是我生命中最好的时光。"近来,极其频繁地听到这句话。不仅是上年纪的、生平大部分是在苏联时期度过的老人,而且是刚刚过了30岁年龄的人也常常这样说。他们在1991年  相似文献   

15.
萧奇 《求是》1996,(13)
真理需要青年,青年需要真理 社会发展规律告诉我们,正义的事业只有传递到青年人手中,才能永葆美妙之青春。没有青年人参加的事业,是没有生命力、没有前途的事业。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马克思主义能够掌握青年,这已被过去的历史所证实,一代代才华横溢的热血青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如今,当历史进入八九十年代以后,苏联东欧的剧变对社会主义运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许多人把目光投向了青年:青年人怎么样?他们还会不会选择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6.
周逸群1896年6月25日生于贵州省铜仁县城,1914年考入贵阳南明中学,1919年东渡日本,入东京庆应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这期间,他阅读了许多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介绍苏联十月革命的书刊,向往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1923年春,周逸群回上海,联合在上海的贵州青年组织“贵州青年社”,创办《贵州青年》旬刊,宣传新思想,揭露封建军阀的罪行。1924年,在恽代英、肖楚女的帮助下,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周逸群考入黄埔军校第二期辎重队。1925年2月,黄埔军校成立“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周逸群任主席。是年底,会员发展至两万多人,成…  相似文献   

17.
黄苇町 《当代贵州》2014,(34):65-65
正意识形态就其本质来说,还是社会现实的反映,其社会效果并不完全依赖他人的说教。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失败说到底不是相关工作者的无能,而是苏共领导层的所作所为失去了苏联青年的信任。曾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原苏联高级外交官舍普琴科曾这样描述这类领导干部:"他想把某些东西攫取到手,但却企图把自己描绘成正在向这些东西斗争;它批判资产阶级的生  相似文献   

18.
关于毛岸英同志一封信的回忆史敬棠毛岸英从小在苏联长大,抗战期间回到延安。当时他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比较生疏,对国家的历史和实际情况知道的也不多,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毛主席对岸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各方面都要求很严格,对他的生活待遇和刚参加革命工作的青年一...  相似文献   

19.
苏联模式由于其产生时的历史原因和后期改革措施不力而产生了一系列的弊端,并最终在历经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走向了失败。我们不应因此而否认苏联模式对苏联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曾经作出的伟大贡献。本文将从苏联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来分析其历史必然性,介绍苏联模式带来的伟大历史成就,具体分析苏联模式的弊端,并结合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现状对避免其弊端的可能性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正出国‘勤工俭学’是新民学会会员一致认同的主张,青年毛泽东既是支持者又是组织者,可是到了最后关头他为什么放弃出国呢?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曾多次提出出访苏联,为什么都被斯大林婉拒?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先后两次出访苏联,为什么会遭受不同的境遇?最后又是如何化解的?本文对幕后秘闻加以详细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