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起张秉贵这个名字,北京百姓马上就会想到了两个说法:“一抓准”和“一团火精神”.这位当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虽然已经离开我们多年,但他把劳模的风范留在了人们心间.今天,他的儿子张朝和站到了父亲的柜台前,抓起一把糖放到电子秤上,是否也能像父亲当年那样“一抓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重温他父亲那种热爱工作,在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倾情注入的那种职业精神.如今商场里早已经用电子秤替换了手动秤,顾客的购买习惯也有了变化.站在父亲柜台后面的张朝和胸前挂着一块特殊的工作牌子,上面刻着“子承父业”.马来西亚儒学家张弓曾在他写的《寻找张秉贵》文章中写道:“这应该是世界上最特殊的一个工作牌子.”如何“子承父业”?曾经是张朝和的一块心病.  相似文献   

2.
父亲的QQ     
去年夏天,因为工作调动得闲回了次家,晚上父亲兴冲冲地拿出自己的手机,说让给他装个QQ.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装完后不怎么会用,于是我手把手地教他怎么用,还开玩笑说:“爸,怎么想起玩这个了.”父亲回答说:“你们兄弟俩都有,我也装一个,方便联系”. 对于父亲使用QQ,起初我并没有在意,只觉得像他说的那样,为了方便和别人沟通,可是,慢慢地,父亲的QQ竟成了我心里一道难以愈合的伤疤.这一切都是源于父亲QQ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最美的声音     
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来自豪华轿车的汽笛、流行音乐的潮流这些时代进步之美,也有人说,最美的声音来自流水的潺潺、小鸟的喳喳、狂潮的汹涌、猛兽的怒吼这些大自然的生态之美!然而在我心里却有着这样一种声音——上小学的时候,记忆最深刻的就是父亲上夜班的声音。  相似文献   

4.
不瞒你说,我学自行车是用“公家车”学会的。顾名思义,“公家车”由“公家”为公务人员购置,当然了,修理自行车的费用也都由“公家”全权报销。那时候家里生活拮据还舍不得买“私家车”来享用,父亲只好一边让受挫的良心去默默“斗私批修”,一边让胯下的宝贝“公家车”随同宝贝儿子在地面拼命摔跟斗。那时候在马路上辨认“公家车”很容易:无须细看那特殊颜色的车牌,你只要根据它的破烂程度便明白“公家”是何模样。 1982年是我参加工作的第8个年头,直到那时我才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广州人兜里有点余钱,从而接二连三地购进“私家(自行)车”,我相信是在踏进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之而发生的,是“公家(自行)车”的悄悄隐退。接着,“公家车二世”——首长们用于公务的小轿车又登上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5.
女色的悲剧     
心涂鸦 《法制博览》2009,(16):47-47
当年,父亲对我说:“只要你能考上中学,我就让你一个住一间。”我反问道:“哪有?”父亲坚定地说:“我们做新房。”  相似文献   

6.
市公安局傅振华局长家小院。卢小影带哥哥卢小凯走入。小影:“傅局长!我把他带来了。”局长迎上来:“年轻的神经外科专家!你妹妹多次讲到你,你父亲也是我的好朋友。来,坐。”他们坐在院子里小藤桌旁。局长:“听说你父亲一直在美国讲学?”小凯:“是的,已经去一年多了。”局长:“最近通电话了吗?”小凯:“没有。他近来很忙,前不久来信说又去拉丁美洲了。”  相似文献   

7.
还是要炒房     
陈四益 《法制博览》2009,(18):32-33
大概在20年前吧,虽说中原城市仍相当破旧,但沿海地区高楼大厦确实建了不少。那时有个俄罗斯小姑娘随她的父亲来到中国,看了北京、上海,天真地问父亲:“他们哪里来那么多钱盖大楼啊?”陪同他们游览的中国朋友回答:“我们勤奋干活,就盖起了那么多大楼。”  相似文献   

8.
朋友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过去有个人碌碌无为,但他的父亲和儿子都很有成就。他的父亲和儿子责怪他无能,他却对父亲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强。”又对儿子说:“我的父亲比你的父亲强。”按理说,这个人说得全是实事,但细细想来,  相似文献   

9.
电视作为一种集声像于一体的传媒手段,深受4岁儿子的喜爱。自搬上宿舍楼装上有线电视后,无处撒野的儿子便将电视作为终日合作伙伴了。他先是特别喜欢看“空中礼卡”节目,去年我们这儿流行“纤夫的爱”,看久了的儿子张口不是“妹妹你坐船头”,就是“让你亲个够”。有一次,送牛奶的阿姨来了,我让儿子谢谢阿姨,他竟开口就唱“谢谢你给我的爱”,幸亏他还是个孩子,这“爱”字扩大些内涵也算没完全犯规,要是送牛奶的阿姨多些心眼,还以为我这个做父亲的想通过孩子讨人家便宜呢。于是我决定用小画书来防止儿子小小年纪唱情歌的尴尬。  相似文献   

10.
父亲的来信     
正最初收到父亲来信,是我在师院就读的时候。那时,兄弟几人都在念书,家境困窘,父亲每月除了给我寄来基本的生活费外,还要给我来一封信,信是写在廉价香烟的纸盒上的。记得上高中时,无须写信,父亲便把烟盒纸一张一张聚集起来,给我当稿纸用。父亲在信中问及的,永远是我的身体、学习状况,以及与他人相处得如何。概括起来就是一身体,二学习,三团结。至于家中情况,他是很少提及的。就是说到了,也总是一句话,家里很好,不用担心。父亲读过几年私塾,惯用毛笔,他的每一封来信都是用毛笔眷清的,字是繁体字,写得极工整认真,  相似文献   

11.
琐忆父亲     
父亲,这个名词的精髓是什么?《说文解字》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那什么是“矩”呢?《辞海》上说:“为方之器”。在我的父亲朱丝纶先生离开我们47年之后,回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矩”的博大精深……我家厨房兼餐厅,大约40平方米。南边是锅台,东边堆槎柴,西边和北边摆上竹橱和餐桌,西北角上有个半截楼。  相似文献   

12.
《南风窗》2016,(22)
正自从做了记者后,我长年“游荡”在外,待在家的时间不多,而回老家的机会,更少了。最近的一次出差,我是在贵州省望谟县采访的。望谟和广西百色接壤,所以采访结束、顺道返回时,我顺路回老家看望父亲。其实,所谓的看望,也就是在家呆一天,等着父亲做好饭菜,然后一起吃饭。吃饭时,婶婶过来了,她面色凝重地和我说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爷爷的坟墓必须要迁了,得另找地方安葬,因为村民意见很大,如果不挖,可能村里和族里的人就“帮忙挖”了。婶婶说,因为我父亲耳背,他平时听不到村民的议论,但有村  相似文献   

13.
几天前,朋友的妻子阻止了一件事—— 朋友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是手机促销商打着一家电讯运营商的旗号打来的,里面甜美的声音说,预缴电话费几百元,就能得到一个新的智能手机.朋友很是心动.他的手机用3年了,大屏智能的那种.“400元,每月返还到话费里?行啊,我订一个吧.”在他身边的妻子问“什么事?”他说了.妻子说,先不订,她知道有一种“更好的手机.” 他回答对方“我再考虑一下.”放下了电话.  相似文献   

14.
劝爸爸退休     
某日,与一位朋友闲谈,得知朋友的父亲最近退休了。退休后,即被某企业聘去,说是“帮帮手”朋友郑重其事地说:“是我劝爸爸快点退休的。退休以后,虽然名声没有当处长那么好听,但他能在一个更合适的位置上发挥‘余热’,收入也可观,何必恋住处长那个位置呢?”我知道他父亲去年该退而未退,重要因素之一是这位大公子联合弟妹,拉上妈妈,组成统一战线,有空就给老头子大讲“有权就有一切”的道理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无独有偶,一个星期天,我在拜访一位亲戚而未  相似文献   

15.
父亲病重的那一年,我正在上大学,暑假里去医院照顾父亲,便是我份内的事,将母亲做好的可口的饭菜放在父亲的病榻前,并且“监督”着父亲把饭吃下,这在我当时是件很幸福的事。而每次,喝着父亲早给我晾  相似文献   

16.
传呼台小姐     
那一年,电台招考节目主持人,我报名应考了。我非常羡慕这份工作。我按电台的要求录了一段声带寄出,寄出后,心里美滋滋的,但丈夫却取笑我说: “你那声音,假如我是台长,我保证不用你。”丈夫的话像一盆冷水泼下来,而且过不了几天便应验了。我的丈夫在市里的某公司当业务员,经常要打传呼电话。有一天,他在家里和同事搞聚会,提到传呼台近段时间有一位接线小姐的声音甜美极了。说话间,丈夫脸上流露的神情是那么向往,全然当我不在场似的。过后,同事们都走了,我佯作没一回事地问丈夫:“那位小姐的声音真的那么好听吗?”  相似文献   

17.
大凡舞文弄墨者都爱咬文嚼字,在下虽算不得文人,却也有这么个“癖好”。一日就忽然对“象征性”一词饶有兴趣,可查了家中几种辞书,只找到对“象征”的解释,说是“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比如,“红色”象征“革命”,“绿色”象征“和平”等等。而“象征性”一词,在辞书上却总也查不到。要弄懂“象征性”的意义,只有依据其“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18.
袁敏 《法制博览》2010,(15):10-12
我哥哥参与了“总理遗言”案 1976年春天,我的哥哥被抓;父亲和姐姐被带走,和哥哥是同一个案件——“总理遗言”案;此案件还牵涉到一大批人,已先后被抓的有:哥哥的同学蛐蛐儿(李君旭)、阿斗、晨光、大耳朵,以及蛐蛐儿的父亲,杭州第一医院的院长;阿斗的父亲,浙江省某厅局的一位领导;阿斗的母亲,浙江大学的一位处长;蛐蛐儿前女友的父亲,省委组织部的一位处长。  相似文献   

19.
9月15日,上海传染病医院。 “小武,量体温了。”挂在墙上的对讲机里传出护士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 小武是感染了艾滋病的血友病人,去年在这里他经历过一次大出血,几乎离世。抢救的过程中,上面在输血,下面就在“哗哗哗”向外出血,医生先后用了十个血袋才止住血. “也许是老天有眼,不忍心召我过去,我的冤还没申哪!”小武恨恨地向记者说。 护士的声音突然又从对讲机里冒出来:“体温多少?” “37度3,口腔。”小武冲着那个黑匣子喊。 小武住在病房一楼的西侧。大厅另一侧是著名的“东一区”病房,收治过上海的SARS病人,几个月前先后有各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我和王某共同养育一对双胞胎儿子,经我们协商,哥哥随其父亲姓“王”,弟弟随我姓“温”。由于工作原因,我和王某长期两地分居,感情也因此逐渐变淡。婚后第六年,两人协商离婚。由于我需要经常出差,离婚协议约定双胞胎均由王某抚养,我定期支付抚养费。最近一次我去探望双胞胎儿子时,从孩子口中得知,王某已将双胞胎弟弟由“温”姓改为了“王”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