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娄岩 《侨园》2013,(5):35-35
<正>秋雨喋喋梦入尘,风经暖阁拭新痕,相望同天不同月,寄梦浮云欲断魂。有时寂寞和孤独会像可怕的病毒一样,使人意志薄弱,人性倒错。在北美我就遇到过一个来自北医,正在大学里读硕士的自费女生。交谈中,她说了一句让我感到非常震惊的话:有时我真觉得妓女都比我活得快乐。我问她为何如此消极,她略微迟疑了一下便给我讲诉了自己的亲身体验。她来加拿大读硕士一年多,男朋友却在美国微软工作。她想去美国和男友团聚,但由于还没有结婚,又没有合法身份所以一直未能如愿。长期以来,他们只能天涯相隔,在电脑和电话上维持着岌岌可危的感情。他们常常因为时间上的冲突,或阴差阳错,而错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约定。由此产生的误会和矛盾,发酵后变成一种可怕的毒药,无声无息地侵蚀着他们的爱情。原本美丽无比的二人世界里,已不再是晴盔万里,相反经常会阴云密布,雷雨交加。  相似文献   

2.
美女的加工     
一位友人在酒后开玩笑说,假如让林黛玉穿上泳装,大约是很恐怖的,我说您老兄简直是对林妹妹的亵渎。但是我们却一致认为,如果宝钗穿上泳装,效果肯定吸引人。您瞧,连宝玉也觉得她肌肤丰泽,胳膊雪白,动了艳羡之心,借用一句现代语:宝姐姐有性感。而性感只是美女魅力和对异性诱惑力的一个综合性总称,其焦点不仅在面部、腿部,更重要的是在胸部。于是  相似文献   

3.
《侨园》2017,(Z2)
正前几年,我曾在上海一个台湾商人家里做过近两年的秘书。这家主人杨太太是美国一家"化妆日用品"分公司的营销商。在上海打工的日子里,给我印象很深的是一个很新潮的小姐。她叫蔓娜。第一次见蔓娜是在公司组织的一次讲课上,我正好坐在她旁边。她个子不高,穿了一身紫色套裙,烫的小卷发,脸色粉粉的,眉毛画得往上翘。听课时,她注意力很集中,讲课人每讲一句,她就不住地点头、微笑;眼睛忽闪忽闪的,表情随着讲课人的表情而变化。当讲课  相似文献   

4.
这是一句德国俗语。我不熟悉德国文化,不知道这种俗语有没有地域的区别,后来属于东德,还是属于西德。 我是从列宁著作中读来的,那还是上大学的时候。30多年过去了,老冉冉其将至,而这句俗语却记忆犹新。这回要用它作题目,为了有案可稽,于是翻  相似文献   

5.
当记者15年,像她这样的采访对象,从未遇见过:努力了整整一个下午,愣是没有撬开她的嘴。反反复复,她的话只有这么一句:“我做事, 不是给人看的,说出来, 就不美了。”  相似文献   

6.
荒唐往事     
《侨园》2016,(8)
正1973年我下乡插队来到湖北省光化县。有一天,好不容易盼到生产队放假,我就问邻居贾大爷:"我想去集市上买点东西,怎么走?"想不到贾大爷却这样回了我一句:"捷尔任斯基。"我哈哈一笑道:"贾大爷,想不到你会俄语,是不是到苏联留过学呀?"他听了直摇头。我见他摇头,问不出个名堂,抬脚想去问别人,谁知他又冒出一句:"克拉克!"嗨!想不到他又来了一句英语。我大为惊奇,这时县里工作组的甄干部路过这里,我连忙拉住他说:"甄干部,人家贾大爷会说几国语言哩!"甄干部也大为惊奇:"咦!不是说贾大爷是个文盲吗?怎么会  相似文献   

7.
难忘阿曼蒂     
《侨园》2016,(6)
正曼蒂是一位法国女电影灯光师,三十多岁,高主贩个子,大大的眼睛,尤其是她那双眼球很奇特,不仅能对眼,而且还能转向不同的方向。去年夏天,阿曼蒂随一个剧组来到中国拍电影。她吸烟、纹身。刚一见到她,我以为她一定是个高傲的女人。通过一起拍片,我对她的印象完全颠倒了。她是第一次来中国,就像我们头一次出国,看什么都觉得新奇。到中国的第一天晚饭后,大家在夜市上闲逛,都低头看各种商品,而阿曼蒂却抬头看了好一阵子月亮。我想,此时的阿曼蒂也许在想着自己的家乡,或者她在  相似文献   

8.
人在风中     
刘心武 《党政论坛》2013,(20):61-61
一位沾亲带故的妙龄少女,飘然而来,来拜访我。我想起她的祖父,当年待我极好,却已去世八九年了,心中不禁泛起阵阵追思与惆怅。和她交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她装扮十分时髦,发型是“男孩不哭”式,短而乱;上衫是“阿妹心情”式,紧而露脐;特别令我感到触目惊心的,是她脚上所穿的“姐妹贝贝”式松糕鞋。  相似文献   

9.
接通李贞家里的电话,听筒里即刻传来浓重的湖南乡音:“欢迎你们来做客!不过,我有个规矩,凡是来采访我的人,必须经过组织上的同意,不然,我可不接待哟!”早闻李贞同志组织纪律观念很强,头一次接触,果然名不虚传。得到她所属单位组织的允许,我们在一间陈设简单的客厅里见到了这位闻名全国、充满传奇色彩的女将军。她年已八旬,穿一身普通的黑布衣服,衬着饱经风霜的满头银发,显得庄重、慈祥。看我们有几分拘束,李贞同志硬把我们让到沙发上,自己则顺手拉一张藤椅坐在对面。几句笑话把我们逗  相似文献   

10.
她,是县种植业服务中心的一名普通干部; 她,是17岁孩子的母亲; 她,是老父亲最钟爱的女儿; 但是,她不能辅导孩子功课,不能和孩子玩耍,甚至长时间见不到面,幼年时的孩子总是对她很生疏;她不能为突然辞世的老父亲送终尽孝,只能把这份刻骨的悲伤埋在心里,继续工作。因为地里的庄稼不等人,有更多的人在等待着她,需要她。她说,有大家才能有小家。我对农民有感情,我对土地有感情。对小家有着深深愧疚的她,却为“大家”带来了上千万的经济收益,带领当地农民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地生产环境的经济作物种植新路。她就是平谷县农科所的高级农艺师张丽平,一位谈吐文雅、办  相似文献   

11.
在最近的一次大会上,一位县委副书记含着眼泪讲了他最近的一段感受。中秋节回家的时候,他去亲切地问候母亲,但母亲却说了一句令他非常惊讶的话:“妈不盼别的,只盼你能平安退休。”“妈,我才30多岁呀,怎么就说退休?”老太太沉默了一会儿,才说:“你看电视上,有多少当官的都犯了事,我是怕你把握不住呀。”  相似文献   

12.
燕子 《瞭望》1987,(45)
冰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享有盛名的作家之一。每当我捧读她的作品时,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起一句唐诗:“一片冰心在玉壶”。的确,冰心是一位心地澄澈明净,对祖国满怀赤诚之爱的人。 不久前,我有幸拜望了这位蜚声中外的老人,对于她那高洁的品格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 不怕人老 就怕心老 冰心是本世纪的同龄人,今年已87岁了。1980年  相似文献   

13.
<正>那年在桃花潭初识冰雪芹。清清爽爽的一位年轻女子,见面就是这句诗打动了我:"君未来我不敢凋老了红颜。"这是一首新诗,她用了古典的"君"称谓。写新诗的人很少如此的,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交谈之后我知道,她有较深的古典文学修养,擅长旧体诗词,并习惯于以旧词入新诗,新中有旧,这造出了新鲜的感觉。冰雪芹的旧体诗词数量很多,出有专集,评家多有嘉  相似文献   

14.
《民主》2015,(1)
<正>我生长在教师之家,从小就想和妈妈一样做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渴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桃李满天下"。然而21岁艺术学校毕业后,我却被分到特殊教育学校。至今,我依旧难忘我的第一堂课。教室里是简陋的桌椅,望着我的是一张张呆滞的小脸上那一双双空洞无神的眼睛。有两位家长坐在孩子身后,双手紧紧地抱着自己的孩子。一个小女孩蜷缩在桌子下面,当我低下头试着问她名字时,她没告诉我,却在我脸  相似文献   

15.
我们到以色列的时候,正是中东和平进程遇到严重挫折的时候,以色列内部争论也非常激烈。我们先后会见了两位议员,4日见左派议员娜米·恰赞女士,5日见右派偏左的梅鄂·希特里特先生。意见尖锐对立。 娜米女士去年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我按照中国的习惯从寒暄开始,问她对北京的印象如何,她一般地讲了几句。紧接着,我进入主题,问:“中东和平进程目前陷入僵局,你对局势有何看法?”娜米女士直一下身子,长长地喘了一口气,眼睛也红起来,好象一个摩拳擦掌的战士终于听到冲锋号一样,喃喃地说了一句令我惊讶的  相似文献   

16.
三余 《民主》1997,(10)
采访她,真难。一是她工作忙,二是她不愿登报、上电视。要不是民进组织出面,我也会和许多记者一样,遭到谢绝。这天,她准时赴约。“我没有迟到吧?”一口浓浓的吴中乡音使人倍感亲切。矮矮的身材,短短的头发,一身淡黄色的夏服,十分得体,处处透露出一种女知识分子特有的气质。我抓紧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她嘴里掏出更多的东西。可没谈几句,就有人打扰,或找她请示汇报,或找她研究工作,前后一个半小时的采访,竟有四、五次被打断。这也难怪,手下有着一百多万“臣民”,主管全市文、教、卫、体、民政、广电、信访、计划生育等工作的副市长,其忙碌程度可想而知。她,就是府采芹。一个吴山越水哺育成长的女人,一个职位不断变化的知识分子。她先后当过医生、医院院长、卫生局副局长……人,不在于位,而在于为。那么,府采芹的“为”又是如何呢?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7,(4)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许久了,但在我的手机里,依然保留着她的电话号码……每每看到这11个阿拉伯数字,就会想起母亲病危的那些日子,清晰如昨。每天早晨,我习惯在7:30分前到达母亲家去探望她。那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数九寒冬。母亲早已起床了,她早已习惯在这个时间等候我的到来,她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虽然年过八旬,却一直保持着整洁的习惯。看到我进屋,母亲就从厨房里端来桂圆、栗子放在我面前。虽然我已年过不惑,但母  相似文献   

18.
乡关何处     
《民主》2016,(2)
正那天早上,由于我刚好坐在车门口第一排的位置,所以,当中途停车,把等候在路边的一位女子接上巴士来的时候,我自然向窗边挪过去,她就坐到我的旁边来。先是匆匆颔首向我打个招呼,然后就直视前方,不再言语了。我却不太习惯。好歹都是同车旅游。礼貌上试着交谈一下,应该比较自然些吧。  相似文献   

19.
她的不少同学已成了名教授、名学者、名翻译,而她却在资料室的“冷板凳”上一坐就是34年。她甘于寂寞却绝不甘于碌碌无为,终于“坐”出一个国内一流的资料室。 冈晋麟,女,60岁,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情报资料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20.
达古拉     
叶坦 《瞭望》1991,(33)
我第一次仔细看着达古拉是在1968年秋。当时我们几个刚到内蒙古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被分配去与达古拉合放一群羊。事先队上的头头跟我们讲:“达古拉的男人是‘内人党’,现在还在集中劳改,你们要和她划清界限。”牛车队拉着我们走向达古拉的蒙古包,她远远地跑出来迎,连连说“赛努”,“赛努”(“你好,你好”)。我们谁也不回答她,但是我却暗暗地把这个“反革命家属”从头到脚地端详了一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