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贵州科学院立足科技资源禀赋,打破传统科研院所体制机制束缚,与市场结合更加紧密,打造没有围墙的科研院所,在构建新型科研机构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新型科研机构内涵及特征分析(一)新型科研机构的内涵什么是新型科研机构?社会各界目前没有一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提出,领导干部要努力成为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典范。我院理论学习中心组紧紧围绕改革、水利科研开发和管理工作,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把学习理论与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发扬“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水科院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开发能力在省属水利科研机构中名列前茅。1994年以来连续被评为“山东省一类科研机构”、“省属科研机构先进单位”,1995年被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山东省…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5,(7)
<正>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是国家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一环。坚持"背靠政府,面向企业,整合资源优化服务"的方针,秉承以科技中介服务为核心推动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相结合的服务宗旨,为哈南工业新城建设添砖加瓦,助力点燃创新驱动新引擎。打通梗阻,搭建桥梁,成为企业与政府、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的纽带。  相似文献   

4.
企业的竞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才竞争。而人才队伍的提升不仅对金川集团公司镍钻研究设计院这样一个科研机构的发展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且对金川集团公司人才队伍建设,也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县级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但是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临安市需要更高定位,致力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制订规划,有序运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构建多元投入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财力基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的合作,坚持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科技体制 ,促进科技和经济密切结合 ,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核心内容。自 80年代以来 ,我国科技界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 ,继续加强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 ,同时把经济建设作为科研工作的主战场 ,大力推进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使科技成果由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的科研机构已走上按市场机制运行、自主发展的道路 ;科技人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增强综合国力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是 ,作为科技领域的重要方面军———国防科技单位、国防科技人员迈向经济主战场的难度相对大一些 ,步伐相对慢一些 ,…  相似文献   

7.
伍建民  黎晓东 《前线》2023,(10):60-63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是首都北京的重要科学技术研究机构,近年来积极发挥科研机构的建制化组织作用,紧扣“五子”联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优化科技创新布局,谋划发展新局实现自立自强。在工作中,坚持科技创新突出需求导向、科学普及注重实际效果、智库研究强调质量为先、科技服务追求特色品牌,创新生态激活发展动能,努力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相似文献   

8.
一流科研机构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产生科技原创性成果、集聚和培养世界一流科学家的重要基地。这些著名的科研机构不仅拥有一大批世界大师级的科学家队伍,成为高新技术人才的集聚高地,而且,也是本领域的国家公共研究平台和世界科技创新的前沿。它们的成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科技发展的历史轨迹;它们的研究,从某种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科技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科技要走向市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关键是要建立和完善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加速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 首先,通过改革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推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直接创办科技实业型企业,促使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其次,根据科技发展必须与经济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一种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新型组织——科技经济联合体。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科研机构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增强科技发展的后劲和国家的创新能力 ,调动各种类型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进行科研机构的企业化转制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科技工作飞速发展的二十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基本形成了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广泛参与下的涵盖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区域创新、军民结合、科技服务的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并具备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础和能力。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既有自己的完整科技创新体系,又是科技、政治、经济、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统一体,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起着最主要的龙头带动作用,在国家创新体系中,起着重要的支点…  相似文献   

12.
妇女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尺,妇女力量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本文论述了妇女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妇女发展遇到的阻滞因素,并提出妇女发展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是全国科技、经济实力最雄厚的省份之一。它所拥有的众多科学研究机构,具有相当强的攻坚能力和发展潜力,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已发挥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宏观及微观方面的种种原因,江苏省科研机构的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在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促进作用尚不能尽如人意。为了促进科研机构更快地发展,为了让他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科技兴省”战略实施中充分发挥作用,有必要对全省科研机构技术开发状况作些分析评价,以求找出些对策。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和实施科教兴区战略以来,我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基本方针,紧紧围绕科技与经济结合、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这个中心环节,在运行机制、组织结构调整和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等方面,积极稳妥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有效地增强了科研机构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活力,涌现出一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依靠走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路子不断壮大和发展的典型。伊盟化工研究设计院紧密结合经济建设的需要,通过科技攻关、技术开发…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公司治理的委托——代理关系理论分析范式,非营利科研机构治理机制的不同,实质上是各种利益相关体的制度安排的不同。从实践看,美日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各有特点,借鉴其成功的治理经验,对建立健全我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14,(8):46-47
正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体系和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科研院所作为应用研究的承担者和成果转化的承接环节,对区域自主技术创新、新兴产业培育和综合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尚存的体制机制问题,将科研机构变成了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就黑龙江省的科技体制改革历程来看,由于缺乏稳定的保障体系支撑,使得科研院所人才流失、学科萎缩、创新能力弱化、服务功能不完善现象突出,致  相似文献   

17.
体制创新是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一流大学需要中央和地方政府加大对大学的投资力度,需要为大学提供能够从各方面获取资金、特别是能够吸引优秀人才的条件,更需要有一个能够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激发人才积极性的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世界一流大学大部分集中在美国,除了经费的优势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原因:一是美国总体科学技术研究布局比较合理。大学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工业界主要进行发展研究,政府的科研机构主要从事不宜进行公开招标和竞争申请的指令性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独立的、非营利性的科研机构从事公益性研究和其他各种研究。这四者2…  相似文献   

18.
林子英 《广东党史》2003,(2):9-10,17
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明确地提出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目标之一。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正确理解并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对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国家实施“2011计划”、转变高校创新方式的新形势下,高校要构建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内部机制和外部机制,紧扣国家发展的优先领域、行业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栽体.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20.
金华宝  王涛 《探索》2013,(1):114-116
2012年12月12日,重庆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在重庆市委党校召开了“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专题座谈会.特别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教授做主旨发言.来自重庆市内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农业现代化的建设主体与实施路径、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三类产业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的关系、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虽然大家在一些问题的认识上持有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但每位学者都充满自信地回顾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乐观地展望中国农业现代化未来的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