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这场战争,让满清政府丧权辱国,加速倾覆;让日本帝国主义大获全胜,更加狰狞。120年来,每一次忆及甲午,都是辛酸、耻辱和悲愤。120年中,无数人反思甲午,都在呐喊、战栗与鞭笞。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相似文献   

2.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败,中国蒙受了《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宜告了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而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洋务事业的破产,从而酿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从各自的角度来思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并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共同呼声。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逐步形成了学外国,行维新,达救国的共识,并在1898年掀起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打破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幻想,更加坚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非革命不能救亡图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指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发轫,在军事、工业、文通、通讯、教育、科技诸多领域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脚步,从而推动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向前发展;洋务派的历史贡献与其开放意识和引进举措、重视经济和科技的思想分不开;洋务运动自身存在难以解决的矛盾:变与不变的矛盾、"制洋"与"羁縻"的矛盾导致其无力完成近代化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一、洋务运动播种西部。19世纪中叶,随着洋务派把资本主义的制造业引入中国的封建经济体系,近代工业也在闭塞落后的西部洒下一缕光华。其中,西北近代工业与左宗棠在该地的军事、政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西北近代工业发展的同时,西南亦出现了近代工业火种。1886年,洋务派在贵州省镇远县兴办青溪铁厂,使其与江南造船厂等并列,成为中国最早的民族民用工业之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留欧人才回国后的作用与影响龙江,周瑞山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清朝统洽集团内部的一些开明人士开始从事洋务活动,鼓吹向西方学习,倡导"自强"、"求富",以图苟延封建统治。洋务派在促使中国向近代化目标迈进的过程中经常为新式人才匮乏所困扰。李鸿章指出,西...  相似文献   

6.
文摘大观     
一、洋务运动播种西部 19世纪中叶,随着洋务派把资本主义的制造业引入中国的封建经济体系,近代工业也在闭塞落后的西部洒下一缕光华。其中,西北近代工业与左宗棠在该地的军事、政治活动有着紧密联系。在西北近代工业发展的同  相似文献   

7.
如何评价我国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近几年文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而谈论洋务运动,又必然要论及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李鸿章,因而李鸿章在史学界里又成了一个注目人物,人们褒褒贬贬,歧见迭出。现简述如下,供参考:一、持否定意见者,把洋务运动与洋务派完全等同起来。认为洋务派主要首领李鸿章等是卖国贼,卖国贼搞的洋务运动当然是加深半殖民地化的运动。他们指出李鸿章的  相似文献   

8.
胡建 《理论学刊》2003,2(6):27-31
洋务运动从维护传统封建制度为目的的"自强"思潮发端,历经意欲取得实效的"求富"理路,最终发展为前瞻未来的"君民共治"取向.整个心路历程沿循着不以洋务派的主观目的而以客观历史规律--全球化的工业文明必然取代传统农业文明--的路向运演.在这个意义上,洋务派不自觉地充当了"历史的工具".唯其如此,尽管洋务运动最终因跟不上历史潮流而被淘汰出局(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它的失败),但它所达到的近代性高度--经济上的"工商为本"与政治上的"君民共治"并没有随之过时.相反,它们被下一个近代化运动--"戊戌变法"所继承,成为后者的历史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9.
正众所周知,121年前(1894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甲午中日战争,由于当时腐败透顶、软弱无能的清朝政府和卖国求荣的李鸿章的屈膝投降,最终战败,牺牲了数千名抗日将士的生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并逼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但是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侵略者却在辽东山区的边境小城宽甸县(今宽甸满族自治县)境内,遭到了广大抗日民众的迎头痛击,狼狈逃窜。宽甸军民用鲜血和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在受到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之后,从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一部分睁眼看世界和有意弃旧图新的洋务派,并由他们推动了一次向西方学习近代科学技术以求自救图强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对中国社会经济的重大影响就是兴办了近代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而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所谓的“商务”中,有一个始终搅扰着它的生存阻碍着它的发展的矛盾——官商矛盾。研究这一矛盾,对于  相似文献   

11.
勿忘甲午     
正2014年,又是一个甲午年。120年前的甲午战争,是一场令中国人永远无法忘却的战争。这场战争,让满清政府丧权辱国,加速倾覆;让日本帝国主义大获全胜,更加狰狞。120年来,每一次忆及甲午,都是辛酸、耻辱和悲愤。120年中,无数人反思甲午,都在呐喊、战栗与鞭笞。甲午战争是一个命运转折点。随着军队的战败,中国腐朽之极的封建制度走到了尽头。随着人民的觉醒,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变革求新的强烈意愿喷薄而出。梁启超曾说:"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相似文献   

12.
近代以来,湘军战功显赫、战绩辉煌。在剿灭太平天国革命的战争中,曾国藩之湘军应运而生,随之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当中,湘军都有上佳表现,以至有“无湘不成军”之说。由于湖南人耕读传家,却因此给人留下了湖南人只会读书、打仗而不会搞经济的印象。实际上,近代以来,最早倡导变法并力推洋务运动的是以魏源、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湖南人,到今天经济发展大潮中湘商的崛起,“湘省士风,云兴雷奋”,无不显示着湖南人敢为天下先的风采。  相似文献   

13.
叶雷 《廉政瞭望》2018,(10):65-65
两次中日战争的原因、进行的经过、最后的结果,以及它们对中国、亚洲和世界全局所产生的影响都完全不同。辑录唐德刚、吴相湘、黎东方等史学大家重要文章的《从甲午到抗战:对日战争总检讨》一书。聚焦两次中日战争,在历史深处反思中国之得失。书的看点在于史学大家从不同侧面、细节,特别是采取口述史的研究方法,深入反思两次中日战争,相比之前的宏观检讨,内涵更加丰富、细腻。  相似文献   

14.
简析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的艰辛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丽雪 《世纪桥》2010,(7):42-43
清政府为培养洋务运动所需人才在同文馆之下设立了天文算学馆,它的设立引起了清政府内部洋务派和顽固派持续半年之久的争论,这场斗争最终以洋务派的胜利而告终。通过这场斗争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同时更看到了近代文化能够在传统文化的重重包围中打开缺口发展起来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又是一个甲午年。60年前的甲午——1954年,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斩获胜利,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中国人民站在了民族复兴的潮头。120年前的甲午——1894年,一场中日甲午战争,让清王朝的海上精锐全军覆没,也直接中断了洋务运动开启的中国近代化进程。再向前追溯,180年前的甲午——1834年,黄昏中的清王朝仍然在天朝大国的迷梦中酣睡,浑然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近代科技教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新式学堂。这些新式学堂包括外国语学堂、军事学堂和科学技术学堂,它们的设立开了科技教育在中国的先河。由于创办这些新式学堂的目的有所不同,因而在这些学堂中开设的课程,即科技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随着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洋务派认识到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有必要派遣留学生到美国和欧洲等国学习。这表明洋务派对于科技教育在中国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王娟 《世纪桥》2009,(3):71-72
鸦片战争前后,不少西方新教传教士逐渐来到中国。洋务运动兴起后,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其文化活动的范围也日渐扩大。他们一方面进入洋务派创办的各种官方机构,如京师同文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外国史书编译;另一方面通过教会出版机构,把大量外国史学著作译介为中文。传教士传播外国历史的活动旨在传播基督教,但客观上促进了国人对外国历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杨雯 《广东党史》2010,(11):26-29
<正>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清王朝的御用军队在国际帝国主义列强的武力面前,不堪一击,处处受挫。甲午之战败后,  相似文献   

19.
正2014年农历又逢甲午之年。提起"甲午"二字,难免会勾起无数中国人那段沉重的历史回忆: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中日两国爆发战争,战争最终以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签订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收尾。从此,在中国人心目中,"甲午年"成为中华民族蒙受耻辱、任人宰割的代名词。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我不由想起七十一年前一段父亲李祖夔(kuí)与"甲午同庚千龄会"的尘封往事。忧国忧民倡议结社七十一年前的1943年农历正月初十,适逢时任上海中华书局美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是甲午战争120周年祭。120年前,中日之间进行了一场震惊世界的战争,中国战败,被迫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该条约规定:中国承认朝鲜独立;中国向日本割让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中国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加上赎回辽东半岛的3000万两共2.3亿两)以及新开通商口岸、增加内河航线等共11款。甲午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陷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