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赫鲁晓夫时期的文化"解冻"冲破了斯大林时期文化政策的束缚,使知识分子得到思想解放和创作自由,苏联文化艺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然而,文化"解冻"并没有完全脱离原有的文化体制、文化政策和工作方法,也给苏联文化艺术发展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赫鲁晓夫执政后,在对外政策上重申执行和平共处原则,外交实践中主动对西方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和解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停滞不前的状态。但是,由于对形势认识的偏差、体制固有的弊端、理论上的缺陷以及外部因素的影响,其对外政策也有许多失误。因此,科学考察和客观评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对外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制定对外政策和处理对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解冻”是赫鲁晓夫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题和典型特征,大体上可分为“两松两紧”四个阶段,与斯大林时期对意识形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但赫鲁晓夫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解冻”同时也顾虑重重,不同时段也不乏强化“控制”。赫鲁晓夫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解冻”对苏联政治的发展和国际共运均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及对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平与发展》2010,(5):13-21
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对外战略进行了明显的调整。一是外交政策调整,改变布什时期单边主义政策,采取“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巧实力”外交手段:二是军控政策调整,调整核裁军、军控与防扩散政策,宣示“无核世界”主张。抢占道德制高点:三是调整中东战略与反恐重心东移,以期集中力量解决阿富汗、巴基斯坦恐怖主义问题和改善美国同穆斯林的关系;四是“重返亚洲”,巩固美日、美韩同盟,积极介入东亚一体化进程,循着“巧实力”思路影响亚洲的“问题国家”:五是对俄政策调整,从国家层面到东欧防御计划、防扩散等各方面着手回暖美俄关系。奥巴马政府对外战略调整,并未改变美国的对外政策实质,对中国的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5.
苏联宪政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按不同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及勃列El涅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四个时期苏联宪政发展与建设实践启示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要宪政,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必须立足本国国情,并要突出“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俄侨史研究在苏联受到诸多限制。在斯大林时期,凡与俄侨有关的题目都成了学术研究的禁区。直到赫鲁晓夫改革后,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戈尔巴乔夫的“公开性”、“消灭历史空白点”等政策的实施,俄侨史研究中的禁区逐渐被打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俄侨史研究出现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7.
本书由新华出版社于2010年10月出版,分上中下三册,共155万字.全书分六编:十月革命与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勃列日涅夫时期;戈尔巴乔夫时期与苏联剧变的原因与教训.  相似文献   

8.
在意大利战后安排问题上,苏联同美英两国的争斗早在二战后期就已经开始。意大利问题主要是战前殖民地等问题。出于利用英美矛盾为自己谋利的目的,苏联并不打算削弱意大利。由于英美两国在处理意大利问题上具有优先权,只允许苏联名义上参与意大利事务,并没有实际发言权,导致苏联在意大利问题上的变化以及在东欧问题上的强硬,美苏矛盾趋于尖锐化。苏联战后安全带政策目的是将东欧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苏联对意大利政策与对东欧政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苏联从起初的不打算削弱意大利转变为不过分削弱意大利的政策,正是用来控制东欧并使其成为自己势力范围的政治筹码。这也成为美苏冷战的起源之一。  相似文献   

9.
战后苏联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要求调整过去僵硬的外交政策,对现代世界有一个新的认识。赫鲁晓夫上台后,重新审视战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现代国际局势发展的几个原则性理论问题,形成了一整套对外政策理论,标志着苏联的外交战略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0.
由于对斯大林的批判是赫鲁晓夫当政时最重要的一项政治活动,而这项活动又使苏共的路线、方针和许多苏联人的命运发生了重大转折,所以人们对倒赫上台的勃列日涅夫将如何对待斯大林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勃氏在上台五年后才正式表明在该问题上的立场.在苏共中央正式发表的专门评价斯大林的决议和文章中,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评价和赫鲁晓夫时期基本上是一致的,但在领导人平时发表的讲话及各类论著中,赫鲁晓夫时期多侧重于揭露斯大林的错误,勃列日涅夫时期则多侧重于肯定斯大林的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