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践》2017,(4)
<正>历史上,达斡尔人在黑龙江流域依山傍水而居,以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长久以来,勤劳的达斡尔人在耕作园田、采集野菜、放排放牧、骑马赶路和捕鱼打猎时,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绵长、高亢的曲调,这就是深受达斡尔人喜爱、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扎恩达勒,达斡尔语意为"民歌"。扎恩达勒类似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山歌、小调体裁,作为达斡尔族民间歌曲的总称,一直是达斡尔族民歌的主要表现形式。扎恩达勒的演唱内  相似文献   

2.
李欣 《前线》2007,(11)
在2007年这个挥汗如雨的盛夏,"好运北京"测试赛如火如荼;国际曲棍球邀请赛精彩激烈;首旅集团餐饮服务细致入微。刘淇书记在视察了首旅集团为曲棍球邀请赛  相似文献   

3.
《奋斗》2017,(11)
<正>达斡尔族分布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等地,是一个民族特点非常鲜明的少数民族。达斡尔族在饮食文化方面表现出爱吃"库木勒",即柳蒿芽。后又创办了"库木勒"节,把这种饮食文化现象颇具特色的转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今年6月3日,梅里斯达斡尔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在嫩江右岸哈拉新村大草原上载歌载舞,欢庆一年一度的"库木勒"节。为游客呈现了一幅震撼的民族风情画卷,辽阔草原游客欢畅,用经久不绝的掌声表达了他们对达斡尔文化的喜爱。  相似文献   

4.
我不很清楚其它的北方民族是否像我们达斡尔人一样对稠李子树怀有十分亲近和热爱的感情。因为我们的摇篮都是用稠李子树做成的,几乎我们每一个在故乡长大的达斡尔人一出生就睡在这种稠李子树做的摇篮里,所以我说,我们是稠李子树下的人们。在我有限的见闻中,我们达斡尔人的摇篮恐怕是独属于我们民族为数不多的几样物品之一了。它的样子外人看起来不免有些怪诞———把婴儿紧紧地捆绑在一个狭窄的“小船”里,然后吊在房屋中间的横梁上。坐在炕沿上的妇人不忙的话就用手,手里有活计的话就用脚,拉动着纤绳(无论是纤绳还是吊绳都是用鹿颈…  相似文献   

5.
吴丹 《世纪桥》2012,(13):118-119
达斡尔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独特的少数民族,黑龙江省西部地区是达斡尔族人世代生活繁衍的聚集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传承着达斡尔族的民族精神也记述着达斡尔族的民族历史。迭斡尔族世代传承着宝贵的民族文化,并在传承的同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融合时代性与民族性,与其他各民族共同构建着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大厦。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9,(10)
<正>呼伦贝尔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因境内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这里四季风光秀美,素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之美誉,春赏兴安杜鹃,夏游辽阔草原,秋观茫茫林海,冬看万里雪原,"红春绿夏金秋银冬"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文化多元,被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这里民族和睦,生活着汉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42个民族。这里活力开放,拥有8个国家对外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7,(12)
正十九大代表苏梅的名字与"哈尼卡"密不可分。她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文化馆的美工,也是全旗家喻户晓的达斡尔族剪纸高手。苏梅从小受达斡尔族家庭的熏陶,学习制作"哈尼卡"纸偶。她剪刀下的"哈尼卡"惟妙惟肖,受到亲朋好友的啧啧称赞。一张普通的白纸,在她手中三剪两裁,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飞禽走兽,变成了枝繁叶茂的花草树木。  相似文献   

8.
《实践》2016,(9)
正"木库莲"(达斡尔语,意为弯曲状),是北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古老的民族传统乐器口弦琴,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于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种口弦琴是一种簧片乐器,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满族中,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也有吹奏口弦琴的历史。达斡尔族口弦琴"木库莲",制作材质为钢片,需手口协调、口含指弹发出美妙的声音。制作方法是把钢片弯曲成  相似文献   

9.
《当代贵州》2011,(12):66-66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扎兰屯市、阿荣旗,黑龙江省的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富拉尔基区、龙江县、富裕县、嫩江县、爱辉县,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达斡尔族人口数约为13万人。  相似文献   

10.
《世纪桥》2017,(5)
对于达斡尔族历史的研究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仍有所欠缺。在研究达斡尔族历史时,应注意近代是一个重要的时期,要借助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还应注意对民族世居地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可以着力研究黑龙江地区达斡尔族政治变迁过程,政治与社会的互动,黑龙江地区达斡尔族社会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7,(12)
<正>11月底的呼伦贝尔银装素裹,厚厚的冰雪覆盖了广袤草原和莽莽林海,景色极其壮美。这天清晨,苏梅踏着积雪赶到了尼尔基镇西端的吉雅社区,身着民族服饰的社区居民们早已围坐一堂,急切等待着让他们引以为傲的身边十九大代表给他们讲讲世人瞩目的十九大。苏梅是达斡尔族民间剪纸"哈尼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十九大期间,她带着"哈尼卡"到北京,将达斡尔族的民族风情和文化展现给广大与会代表;现在,她带着十九大精神回到莫旗,把党的声音传播给父  相似文献   

12.
<正>金秋十月,红色边疆农场丰收在望。穿过满族、达斡尔族风情浓郁的街道,记者走进红色边疆农场党建活动室。在整洁、明亮的房间里,琳琅满目的奖杯、奖牌、奖状引人注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党建示范单位""管局级组织工作创新单位""管局党建观摩会示范点"……"示范""创新""观摩",一个只有23万亩土地的边陲农场,党建工作何以如此有声有色?交谈中,农场党委组织部部长张亚民告诉记者:"原来农场各连队居  相似文献   

13.
姜喜咏 《探索》2008,(2):185-188
实现"马哲原理"改革的基本方向应该是中国化,而不是"去原理化",中国化是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内在同一的现实要求和选择.民族化是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为"马哲原理"中国化创造了经验材料和历史基础.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世界历史意义,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和人类的21世纪发展为历史背景等等,构成"马哲原理"的中国化的现实奈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我国哲学界"人学"研究异常火热,透视希腊哲学视野中的"人",挖掘和寻找西方哲学史中早期哲学家对于"人"的定义、属性和特点的相关观点及其思想渊源,是"人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为已成为显学的"人学"研究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背景性研究材料。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要求,以"人的发现—人的幸福—人的消解"为思想脉络,梳理和总结希腊哲学时期众多哲学家关于"人"的观点和相关论述。  相似文献   

15.
《奋斗》2017,(14)
正打造中国最北高纬寒地水稻产业基地是一次历史性变革。嫩江县联兴乡哈什太村地处第四和第五积温带之间,"哈什太"是达斡尔语,意为"柴草淤积的地方"。2003年,被黑龙江省民委命名为"鄂伦春和达斡尔较少民族村"称号。旱改水,就是要释放嫩江的潜力,激发科洛河的活力,发挥土地的实力,提升合作社的能力。一、旱改水,改革思想改变生产关系。过去,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农民是土地的经营者,旱田是农民的生产对  相似文献   

16.
简汲 《实践》2013,(2):54
春节,达斡尔语称"阿聂",是达斡尔族民间最大的节日。每年一过腊八,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母亲们要给子女赶制过年的新鞋新衣;父亲们则要进城办年货——酒、年画、对联纸、鞭炮、香、蜡烛、点心、水果、女孩的头花头绳等等,办完年货,还要承担套磨磨面、屠宰年猪的工作。母亲们做完新衣新鞋,就要赶制"西日格勒""瓦特"等点心,包饺子、蒸粘豆包和酸甜野果馅的馒头,炒炖各种宴菜,做好后冻起来保存,节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全区有55个民族,2008年末,少数民族人口533.68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436.47万人.区内有以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族为主体成立的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有以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满、回、朝鲜、俄罗斯为主体成立的19个民族乡(苏木).  相似文献   

18.
《奋斗》2020,(12)
正2020年3月20日凌晨,黑龙江省龙江县龙江镇畜牧中心副主任、龙江镇驻九里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丁铁刚因劳累过度,突发心梗去世。这位在扶贫一线付出真心真情、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优秀共产党员,用生命诠释了驻村扶贫干部的责任与担当!1972年1月12日,丁铁刚出生在黑龙江省龙江县。2000年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2010年起任龙江县龙江镇畜牧中心副主任。丁铁刚身体结实,有着达斡尔族人特有的豪爽,在工作中也是有名的"拼命三郎"。谁都没想到,这个结实  相似文献   

19.
正在呼伦贝尔这片风光旖旎的草原上,生活着42个民族。这里的民族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相互交融。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是全国唯一的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斡尔族在长期的游牧、渔猎、农耕过程中,孕育出了璀璨的文化。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哈尼卡,就是达斡尔族  相似文献   

20.
尹峰 《党史纵横》2013,(5):45-48
每当我回忆起那风云激荡的抗战岁月,便会想起一位曾经与中国人民共同战斗过的国际友人,一位在抗日烽火中牺牲在太行山下的韩国人民的优秀儿子。他,就是被誉为"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模范战士"、抗日英雄文明哲。抗日前线初识文明哲文明哲原名金逸坤,1912年出生于韩国全罗南道潭阳郡。他少时家贫,曾在当地一家纺织厂当了3年童工,后在叔叔的帮助下,得以完成职业高中的学业。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自幼目睹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