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出生在津南区葛沽镇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是个土生土长的村娃子。小时候听母亲说:母亲嫁给父亲是因为父亲有力气、会开车,在生产队是劳动能手。母亲说,“你爸不仅比别人多挣几个工,就是看他会开车,以后日子也穷不了。”就是因为这个,母亲嫁给了“没车没房”的父亲,组建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之后有了我。2002年我考上了天津财经大学。当时,我成了村里的骄傲,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我家祝贺,父亲、母亲更是为我高兴,送我上学的头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还捞了喜面庆祝了一番。  相似文献   

2.
正草河口镇茳草村地处大山深处,是本溪满族自治县最南端的小山村,曾是省级贫困村。4年前,村集体负债1000多万元,村民年人均收入不足6000元;村子成了"烂摊子村",村党组织成了全镇"后进党支部"。2015年年底,我来到茳草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的头两个月,我走遍了所有村屯,走访了贫  相似文献   

3.
爸爸的嘱咐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莒县北杏村,四代同堂,曾祖母、祖母、母亲、弟弟和我。父亲王烬美对我这个长子非常疼爱,偶尔回家,总要先把我抱进他那温暖的怀里,用带有胡茬的嘴使劲亲我,我觉得脸上痒痒的,便在他怀里又笑又叫,父亲也笑出了声,爷俩笑成一团。父亲不仅娇爱我,更严格要求我。这年春天,奶奶  相似文献   

4.
"我从前是代理品牌时装的,下决心做原村土布,一是为使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二是为报恩……"2020年岁末,在河北共产党员杂志社的演播室,崔雪琴动情地说。恩深似海土布情"做土布吧,我帮你织!"这句话,母亲秦喜辰说了很多年。崔雪琴理解母亲的心思。出生于抗战时期的秦喜辰3岁就成了孤儿,是村妇救会主任王红玉收养了她。当年王红玉发动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一起为八路军织布,做军衣军鞋,是远近闻名的纺织状元、支前模范,后来她将养女秦喜辰也培养成了纺织能手。  相似文献   

5.
孙宪波 《新长征》2013,(11):22-23
<正>我叫孙宪波,是九台市上河湾镇干沟村党支部书记。"中国梦"无疑是时下最引人热议的词语。我觉得,中国梦,也是每个人的梦。用梦想演绎人生,人生便可因梦想而更加精彩。脱贫致富梦我出生在干沟村,父亲是村小学老师,母亲是地道的农民。干沟村距九台城区55公里,四面环山,交通闭塞,土地贫瘠,是名副其实的穷山沟。多年来,村里的人们始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母亲逝世十周年,往事历历在目。记得刚解放不久,我8岁那年的一天,当我从五台县天池沟村小学放学回家,母亲又给我端上了变味的"和子饭"——煮着榆树叶的玉米面糊糊。我一看清汤寡水,无  相似文献   

7.
艺海轻舟     
那一年我分配到远离故乡的一个城市工作,成行前的一个多星期,母亲就开始忙碌起来,除必须的被盖毛毯等生活用品外,母亲还在行囊中放入许多我喜欢吃的腊肉、薯条之类;看到这些足以开个小杂货店的吃用之物把旅行袋塞得龇牙咧嘴,我不由有些为难起来,便对母亲说;你总不能让我把整个家都带上吧。母亲放下手中的活计抬起头来,端详了我半天,然后才指着背包回答我说:可不,出门在外,今后这就是你的家,就是你的整个故乡了。  相似文献   

8.
<正>“喂,李大哥,您母亲的情况我已经向镇里汇报了,很快就会有回复,家里还有什么需要您尽管跟我说!”7月10日上午,在前礼务村第一书记办公室,张振新正给村民老李打电话。老李的母亲治疗疾病需自己支付大量医药费,张振新和村干部们便主动想办法为他家申请救助。  相似文献   

9.
《天津支部生活》2020,(3):117-117
“王栋,你父亲给你写了一封信!”1月28日一早,宁河区板桥镇田庄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王栋的母亲拄着拐杖来到村防控点。“你这几天也没回家,你父亲没看到你,怕你在关键时刻不在岗位,没做好工作,特地写了一封信,让我给你送来。”王栋的母亲说。  相似文献   

10.
嫁妆     
<正>"妈,你给我准备的20万元嫁妆钱先拿出来用用行不?"抚宁县英武山村大学生村官王芳一回到家,便忙着问母亲。"你要干啥?"母亲满脸疑惑地看着女儿。"是这么回事。"王芳拿起桌上的碗喝了口水:"村里引进一个种貂场项目,现在临近工期结束,工程款马上就要结算了,还差20万块钱的‘窟窿’得补上,先把嫁妆钱拿出来给我用用。"听到这话,母亲霎时变了脸:"啥?不行!你才当几天村官啊,傻孩子,现在给你拿去将来还不上咋办!""村里的事儿要紧,个人的事往后推呗,你要不给我,我也不嫁了!"王芳是2010年被组织选聘到抚宁县英武山村的大学生村官,这个最初在村民眼中的"黄毛丫头"却是个干  相似文献   

11.
祖国啊,母亲唱给您的一支歌是我热血的呼唤是我汗珠的迸发它闪烁着稻麦的光芒它饱含着泥土的气息祖国啊,母亲当旭日升起的时候您把我辐射成美丽的新月当国旗升起的时候您把我打扮成丹红的云霞当国歌唱响的时候您把我谱写成闪光的音符当金秋来临的时候您把我孕育成饱满的谷穗祖国啊,母亲在这喜庆的日子里在这广裹的热土上到处都是欢歌笑语的人们到处都是开拓探索的身影无论是千顷椰树碧浪还是那万亩林海雪原无处不在高扬着民族之帆祖国啊,母亲我要用毕生的精力为您写出最美的诗谱出最美的曲唱出最美的歌唱给祖国母亲的歌@司马红妹!陕西~~…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5月,我作为抚顺市委办公室派驻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镇湾龙泡村工作队的一员,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颠簸,来到距离市区100多公里的湾龙泡村。用心用情解决燃眉之急刚到村部,就看到一位母亲领着一个穿着校服的男孩坐在办公室里,母亲眼睛红肿着,显然是刚哭过。经了解,这母子俩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母亲叫潘桂霞,孩子小刘刚上初中,家里的地和房子都抵债了,现在还有不少外债,仅靠体弱多病的潘桂霞打零工勉强维持生活。由于湾龙泡村离镇上的中学太远,一年光交通费就得3000多元,政府每学年给建档立卡贫困生1750元的教育补助,  相似文献   

13.
正"听村民提过你母亲患有糖尿病?"谈话进行了将近一小时,陶某第一次抬起头,疑惑地望着我。"这个病我母亲也得过,除了常规治疗,还有别的方法,明天我把方子带给你。"陶某眼圈有些微微泛红,沉默许久的他终于开了口:"你们会怎么处分我?"这是前不久我在参与查办一起村集体资金被侵占案时,对初核对象陶某进行的谈话调查。这起案件中,陶某和其他  相似文献   

14.
艺苑     
一天收拾屋子,翻出两本布满尘土的小学课本。妻子说还不扔了,我却抚摸着书半晌没说话。我想起了去世多年的母亲。我母亲是不识字的农家妇女。家乡有种风俗,一个女人在逝去时,身上必须带些金银才能入土为安,所以在贫困人家,积攒一块小小的银饰便成了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一年,母亲起早摸黑地干活,还喂了两头猪,年底终于置了一对银手镯。在我临近高考的那段日子,母亲常进城给我送吃的。她知  相似文献   

15.
东平 《党史博采》2008,(7):26-29
<正>项苏云说,我平生只和父亲在延安相处了十二天,对于母亲,我只能凭一张模糊的照片来辨认她的模样,体味一下那遥不可及的母爱。战争年代的残酷,剥夺了童年项苏云的幸福家庭生活,也使她失去了父母。从此,延安的学校就成了她的家,老师和叔叔阿姨们就成了她的父母家长。  相似文献   

16.
母亲的叮嘱     
《党建》2017,(4)
<正>母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0年了。我再次捧读那些泛黄的信笺,不禁泪如雨下。我感念母亲,是她给我生命,给我信仰。母亲没有读过书,但是懂得道理。她能够砸锅卖铁供我读书,给我讲"沂蒙六姐妹"的故事,还经常教育我要懂得感恩。母亲不是党员,但是她信党爱党。2002年,我在读大学期间加入党组织。我写信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后来,弟弟告诉我说,那封信,母亲缠着他念了10多遍,还一个劲地嘱咐  相似文献   

17.
高凳上的爱     
母亲日益苍老,但她的爱似乎永远年轻,无声无息又铺天盖地。常和母亲谈起我小时候吃饭的事情,谈起她喜欢的那张高凳。我七岁的时候亲生的娘去世了,十岁时母亲走进我们家,成了我的后妈。俗语说“宁死当官的爹不死讨饭的娘”,失去母亲的生活够困难的了,但乡亲们说,后妈的心是六月的太阳——毒透了,他们的眼睛似乎告诉我,更悲惨的生活还在后面。其实,即使乡亲们不说,书籍、电影中关于继母的故事已经太多太多,在母亲跨进我家门的一刹那,我就把敌意的目光投向了她。  相似文献   

18.
得知县上决定把田地里的坟迁到山上公墓时,我既高兴又担忧。大马房村是"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比较突出的村,但是要破除几百年来的殡葬习俗,不那么容易。果然,在镇村干部初次做迁坟工作时,176户村民只有21户同意迁。回到家,我和母亲说了要迁坟的事,母亲低头不语,我没再说下去。给母亲一点时间吧!第二天,母亲对我说:"迁吧!你是村干部,得带头,我想好了,这也是好事,美化环境嘛!"说干就干,我请了人把家里的5冢祖坟迁到了公墓。村民见我家的祖坟迁上了山,  相似文献   

19.
正我叫蒋万锡,父亲在我4岁时不幸因病去世,留下母亲带着哥哥和我艰难度日。母亲成了家中的顶梁柱,哥哥蒋万铃小学毕业后休学了,同母亲一道挑起家庭的重担。哥哥16岁结婚,嫂嫂王素华同龄,他俩协助母亲经营"协昌恒家具店"。当年那条街上有60%的商铺都是经营家具业的。那时候,我家住在重庆较场口草药街23号,房屋系砖柱穿逗木结构,面积约160平方米。  相似文献   

20.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这首闻一多先生于1925年发表的《七子之歌———澳门》,在70余年后的今天,成了中央电视台大型专题片《澳门岁月》的主题歌歌词。在澳门、香港、台湾、广州湾、威海等七个沿海港口相继被外国列强占领后,闻一多先生痛心之余挥笔写下了7首系列诗歌,总称为《七子之歌》。在被侵占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