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以来,由城镇化引发的乡村治理结构变迁,对于农村社区治理秩序构成了严重冲击。传统农村基层治理在向新型农村社区的治理秩序转型过程中陷入失序危机,呈现出社区治理机制封闭化、治理角色重叠化以及治理身份复杂化等多重治理挑战。从社会资本视角审视,差序格局瓦解引发社会关系网络错乱,人口异质化引致社会信任普遍衰退,个体行为规范变更导致社会规范体系断裂,这些都是造成新型农村社区治理失序的重要因素。融合型秩序是新型农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的关键内容,国家需要以重构社会信任关系、复建社会共识性规范以及修缮社会关系网络为主线,达成新型农村社区融合型治理。  相似文献   

2.
未来的十几年时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决胜阶段,中国能不能成为引领世界的力量,能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及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2030年都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里程碑。中国在2030年的国际角色将呈现为体系内的建设性领导者角色。  相似文献   

3.
吴鹏 《岭南学刊》2007,(1):74-78
基层党组织由基层单位的行政主体向非行政主体转换已经或者正在产生重大的政治影响:一是导致基层党组织自身活力不足;二是造成整个党的组织系统出现结构性权利配置不平衡。适应基层党组织角色转换的需要推动执政党自身变革关键是协调好党内的权利关系,重点是改善党的组织结构及运行方式,目标是实现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4.
城市过渡型社区的产生是城镇化进程中"农转非"空间重构的产物,此类社区往往因违建违占等非正规空间乱象而转型困难.本文延续空间生产理论、建构"权力空间-权利空间-冲突性空间非正规实践及治理"研究框架,以长三角区域拆迁再置社区为例,阐释中国情境下过渡性社区非正规空间生产机制,并对如何治理空间失序问题进行反思.研究发现:权力空...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全面转型与空间秩序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后凯 《人民论坛》2010,(11):12-13
城市转型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必须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转型,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走集约、创新、融合、和谐、绿色、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6.
城市转型是一种多领域、多方面、多层次、多视角的综合转型。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正处于加速转型和全面转型的新阶段,必须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全面转型,建立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谐有序的新型科学发展模式,走集约、创新、融合、和谐、绿色、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社区营造不仅是我国城市规划与社区建设中的热门模式,也是实现社会治理共同体建构的有效模式。在对社区营造的深入研究中发现,社区营造的特点在于对空间与人互动关系的关注,并以此推动社区空间再造与共同体重塑。本文基于空间视角将社区空间划分为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柔质空间、经济空间,并分别对应社区营造的人文地景产五个议题,以解读社区营造中因地制宜的空间议题引领社区空间再生产与社区关系再生产的逻辑与实质。社区营造在空间重构中重申了空间正义、化解了社区矛盾,凝聚了社会治理共同体,有利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公共卫生危机通常因其“爆发急、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具有较大的物理破坏力和心理冲击力。政府传统的自上而下行政动员抗击危机的方式很难在控制危机的第一时间奏效。在危机应对主体多元化的今天,社区作为“现场第一救助人”的作用浮出水面,并且其通过社区危机应对能力的再造、邻里守望制度的建立,以及政府力量与社区参与的联动耦合,及时弥补了政府的缺位,诠释了社区危机治理发展的新动态。  相似文献   

9.
10.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经济社会形态,在内生因素和外生变量共同作用下,正经历着社区秩序"解构-重构"的过程,新的社区秩序逐步生成。但城中村的社会结构高度异质化、管理能力弱化、社会空间冲突持续、社会排斥严重等问题长期存在,成为社区失序风险产生的"温床"。面对可能存在的失序风险,应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重构社区社会关系网络,增强民间规范正向约束力,充分发挥精英治理作用,以期进一步完善城中村社区治理体系和提升城中村社区治理能力,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13.
社区工作人员在社区信任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转型期下角色定位的模糊与行为选择的局限制约着社区工作人员在社会信任构建过程中作用的发挥。当前,社区工作人员的角色与行为取向应作较大的转换:从总义务人角色向合作者角色转换;行为取向要从伦理优先转向契约优先;角色评估从荣誉法则为主转向效率法则为主;对于居民的参与要求应从义务取向转向互惠取向,同时在角色转换过程中,还应建立相应机制来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14.
15.
16.
卢艳齐 《理论月刊》2023,(6):122-130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志愿者作为提供志愿服务的主体,是推进和完善现代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力量。同时,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社区志愿者也是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制度的重要一环,其工作有助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结合新时代社区志愿者的实践,基于角色进阶的分析框架发现,当前我国社区志愿者数量迅速增长,发展态势良好,但也陷入了角色认知模糊、角色期待悬浮与角色互动失衡等困境,与社区治理的需求不适配,不利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以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导向,通过强化志愿服务理念达成角色认同目标、完善体制机制达成角色契合目标、优化治理格局达成角色共治目标等方式是突破角色困境,实现社区志愿者角色进阶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基于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在外部关系上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性和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复杂性的再认识,只有审慎厘清其本源性问题才能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社区治理实践现代化的本源性问题乃是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如何实现现代化。当下社区治理实践中治理主体间关系呈现的是以公共权力为运行轴心的"葵花式"关系格局,只有突破这种约束条件,才能实现以功能链接为轴心的"扎根式"的社区治理主体间关系运行格局,社区治理实践将会呈现出新的样态:社区治理主体的权力关系和责任关系明晰,社区公共财政供给和分配制度以社区居民需求为核心,不同社区事务的多元化处理机制确立。这就为进一步达成"现代化"共识提供了基础,也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必要的基层支撑。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社区工作负担过重、负担不合理问题日益突出,引起了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已有不少文章、资料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更有许多地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对策措施,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目前,就全国而言,"社区减负工作远未到位,行政事务多、检查评比多、会议台账多、不合理证明多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社区干部不堪重负,居民群众反映强烈。"~[1]这就需要进一步深化对社区减负工作的认识,加大解决力度。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从社  相似文献   

19.
汪庆华 《公安教育》2014,(12):47-49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新观点、新要求。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实现了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和实践的一次新飞跃。其中蕴含的丰富思想,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新发展,对公安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赋予了更广阔的作为空间。在新形势下,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不断提高公  相似文献   

20.
当前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传统社区治理主体间的联结方式,呼唤一种主体性认同之上的关系融合社区共同体。与信息技术范式革新相对应的是,主体性的最终确认是依据群体组织与活动方式的选择,实现共同主体性。主体性的伦理意蕴是强调以"人"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天下为公的公共性。信息技术嵌入社区治理背景下,当前社区形成了"党委政府为主导、社区自治为主体、社区居民为主人"的治理主体行动者配置,进而内生出政府层面的自律与自觉、社区层面的自治与自信、居民层面的自律与自强新伦理要义。鉴于此,主体性视角下社区治理信息化的伦理旨归应遵循"公共性"的基本思路,即重塑"人人有责"的共同价值伦理认同,优化"人人尽责"的集体行动伦理规则,建设"人人享有"的利益共享伦理秩序,以期建构一个社会治理"人人"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