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它以草原人特有的语言述说着蒙古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在蒙古语中,长调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是相对短歌而言,除指曲调悠长外,还有历史久远之意。根据蒙古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渊源和音乐形态的  相似文献   

2.
赵宝通 《实践》2013,(2):50
察哈尔右翼后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这片热土上,千百年来各民族相互交融,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草原文明。特别是蒙古察哈尔部在长期的征战和发展中,传承了蒙元宫廷文化的庄重华贵,汇集了蒙古诸部文化的博大精深,逐渐形成了独具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察哈尔文化。察哈尔文化是以草原为依托,以蒙古族为主体,多民族、多种生产方式结合并举的经济文化类型,是近代以来草原文化较为普遍的类型,是草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也是察右后旗各族人民赖以生存和  相似文献   

3.
《实践》2014,(6)
<正>蒙古族四胡在蒙古语中被称为"侯勒"、"胡兀尔"或是"胡尔",早在元代就出现于科尔沁草原,并广为流传,是蒙古族历史上古老并具代表性的民间传统乐器之一,主要用来为科尔沁民族说唱艺术乌力格尔与好来宝进行伴奏。这种四弦乐器,形制独特,音色深沉浑厚,富有草原韵味。据考证,蒙古四胡广泛用于演奏宫廷音乐、祭祀音乐和军乐,曾一度风靡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的科尔沁部蒙古族人口集中地区。在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蒙古四胡的传承地科尔沁草原上,有很多蒙古四胡的传奇故事和传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7,(9)
<正>草原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中有这样的描述:"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美我爱她,草原就像绿色的海,毡房就像白莲花。"歌中唱到的"毡房",指的就是散落在草原深处的蒙古包。蒙古包,是清代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一种称呼,"包"在满语里是家、屋的意思,它是蒙古族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的古老建筑形式。蒙古包包身宽大浑圆,包顶为拱形,外观看起来非常独特,却符合最简单的建筑原理。它用架木形成圆形和伞形架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7,(7)
<正>包头,是我的故乡。相传这里曾水草丰美,鹿鸣呦呦,故得名鹿城。至今,矗立在一宫环岛的三鹿腾飞高塔仍是包头的象征性标志。出门在外,我以包头为荣。"稀土之都""草原钢城",作为国家重要工业基地的包头大名鼎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连续入选国家宜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5,(2)
<正>内蒙古自治区被誉为蒙古马的故乡和蒙古族马文化的摇篮。蒙古族以"马背民族"著称。在蒙古族文化中,马被奉为"神"。在北方岩画中最早出现的"史前艺术"中就有马的形象。在草原上,人们把那种没有一根杂毛的纯白马视为"圣物骏马"、"长生天"派来的使者,是能为草原带来美丽富饶和为牧民带来富裕幸福美好生活的象征。草原文化是蒙古族文化的核心,蒙古族马文化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草原文化的形象标识。一、内蒙古马业发展的六个转变养马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马能为人们  相似文献   

7.
《实践》2017,(4)
<正>地处通辽市西北部的扎鲁特旗,素有"中国民族曲艺之乡""中国民族版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美誉。这里秀美的山地草原孕育了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培养了众多享誉中外的民族文化艺术界名人。近年来,扎鲁特旗委、政府提出了"打造民族文化大旗"的目标,对民族文化给予重点扶持,使民族文化之花在扎鲁特草原上竞相绽放、大放异彩。乌力格尔、好来宝:扎鲁特草原民族文化的代表乌力格尔,通俗地说就是讲故事,  相似文献   

8.
《实践》2021,(9)
正初秋的察哈尔草原,天高气爽、芳草如茵。镶黄旗文贡乌拉苏木阿拉腾毛都嘎查牧民托亚无暇欣赏这金秋草原的优美景象,她急忙赶羊进入羊舍,接着又给近期要出栏和留下过冬的羊群做分类标注。在宽敞、干净、明亮的羊舍,一只只察哈尔羊闲庭漫步,睡上了"席梦思",门前整齐停放的打搂草机、饲料搅拌机、拖拉机、装载机、剪毛机等现代畜牧业机械是托亚夫妇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9.
蔡欣欣 《实践》2014,(5):47-49
<正>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文化是由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各个民族经过不断的开拓、创造、积蓄、创新、发展而形成的以"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为核心理念的地域性文化,其独特的地域民族特色、丰厚的文化积淀贯穿于蒙古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草原文化在草原儿女的血脉中发展传承,不仅对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世界文明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也为今天内蒙古自治区的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精神指引和前进动力,并成为推动内蒙古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驱动。  相似文献   

10.
《实践》2018,(6)
正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是举世闻名的萨拉乌苏文化发祥地,是"河套人"的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的发祥地,是全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也是"中国苏力德文化之乡""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歌舞之乡"和"中国马头琴文化之都"。萨冈彻辰、贺希格巴图等文学巨匠在这里著书立说,留下了《蒙古源流》等  相似文献   

11.
《实践》2015,(3)
<正>近年来,达茂旗依托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让文化的阳光照"靓"草原。拢准依托,打造游牧文化特色品牌作为内蒙古19个少数民族边境旗(市)和33个牧业旗之一,达茂旗有距离呼包二市最近的天然草原,有1.6万平方公里的天然草场。历史上,林胡、楼烦、匈奴、鲜卑、蒙古等众多游牧民族,在这片草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独特的游牧文明,其中以蒙元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最为典型。达茂旗境内留存的大量岩画,表明这里很早就是游牧文明的重  相似文献   

12.
孙甲  赵尚义 《实践》2006,(3):34-36
塞上秋来风景异。古老的塞上曲早成历史烟云, 而今的创业歌昂扬着草原的现代风情。风劲草白时节,我们走进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叩访坐落在这里的上都发电厂。《上都发电企业文化手册》成了我们的向导。她的引言激荡人心:锡林郭勒的浩瀚,浑善达克的无际,上都遗韵的苍凉,蒙古文化的厚重,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相似文献   

13.
张瑶 《前线》2017,(10)
<正>《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余篇,于西汉时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照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不仅是一部具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化自信"在当下是一个高频词,同时也是一个值得人们同情的词,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这个地方要重塑文化自信""这支队伍缺乏文化自信""这个作品缺乏精神诉求""这个人缺乏文化自信"云云。有的甚至八竿子打不到一起、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都会归结于缺乏"文化自信",看来"文化自信"还真是一个"冤大头",这在我们作家、评论家  相似文献   

15.
正呼伦贝尔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大自然珍贵的馈赠赋予这片土地无与伦比的迷人魅力,草原、森林、湿地、湖泊等自然景观,多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引得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拥抱自然绿色游呼伦贝尔是一片黄金区域,素有"北国碧玉""绿色净土""天然氧吧"之称,夏季凉爽舒适,是其旅游的黄金季节。每逢盛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到这里避暑休闲。呼伦贝尔风光优美、景色宜人,绿色一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15,(9)
<正>七月的草原,寄托了多少人的向往。依托第十届全国民运会召开的契机,热情好客的鄂尔多斯人迎来尊贵的宾客,在美丽、凉爽的鄂尔多斯草原上,由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区主办的蒙古源流首届"一带一路"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暨2015蒙古源流草原狂欢季如期召开。7月26日至28日,蒙古源流首届"一带一路"互联网金融高峰论坛在伊金霍洛  相似文献   

17.
正这里是地球同一纬度仅存的绿洲;这里是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瑶山瑶族乡拉片村的瑶山古寨;这里是白裤瑶族的家园。白裤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民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一个民族,被誉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有"东方印第安人"之称。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时代的风云变化,还能感受国家AAA级民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别具一格。走进这里,让我们一起感受"贵州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7,(6)
<正>那达慕,汉语意为"娱乐、游戏",蒙古族牧民习惯称为"乃日"。这是蒙古族人民为了庆祝丰收或是喜庆日子而开展的具有广泛群众性和娱乐性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那达慕有深刻、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传统搏克、射箭、赛马"男儿三艺",是那达慕的核心项目。每逢那达慕召开,方圆数百里的牧民都会身着节日盛装,乘车骑马,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和观看比赛。彩旗飘飘、人欢马嘶,平日宁静的草原顿时变得热闹起来。  相似文献   

19.
<正>13世纪,蒙古人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结束了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动荡的历史,同时也继承、整合和发展了历代草原民族的文化,并积极吸收儒家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合理成分,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蒙古文化,成为北方草原文化的主流文化,并延续至今,影响日益扩大。世界各民族文化或多或少都带有多元性、复合型特征,但恐怕没有哪一种文化像草原文化这样具有鲜明的多元整  相似文献   

20.
邹万银 《实践》2006,(9):43-44
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文化形态。从它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看,它贯穿于人类社会各个重要阶段;从它的分布区域看,它遍布于欧亚大陆。笔者这里所说的是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草原文化。是以中国北方草原为载体,由世代生息在这里的先民,特别是阿尔泰语系民族创造的文化。我国草原地区通常包括沙丘和森林地带,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