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甲午战后,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唤醒下,以“求学”为良药,广大学子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日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留日也蔚为风气,出现了留日学生这一群体。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近代化的过程中,大批日本留学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近代日本极为重视留学教育发展的结果。明治维新后,明治新政府始终把发展留学生教育作为建立近代教育制度、摄取西方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为此,他们建立了留学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各大国的双边关系中,中日关系最富于戏剧性。古代日本谦虚向中国学习,膜拜中国的文明。学习和汲取中国文化、典章制度的劲头可谓如饥似渴,遣隋使、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远涉重洋到中国访问、学习;古代中国多用施行仁德之政为治国之本,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支撑,怀德布远,有实力而不以实力取胜,结交并友善于包括日本在内的周围各个邦国。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近代日本则以强凌弱,导致中日之间生灵涂炭,中国屡遭日本侵略的人间惨剧。二战以后,由于冷战而使中国和日本长时期内很少交往,互相闭关锁国,互为敌视对象。1972年以后,中日关系跨上一个新台阶,实现近代以来两国关系从未有过的历史性飞跃。"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等原则,成为中日发展友好关系,双方共同遵守的关系准则。  相似文献   

4.
中日近代高等教育的比较--以戊戌变法、明治维新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高等教育交流自古不断,隋唐时期,日本曾向中国派出大量使节及留学生来华学习,并于八世纪初仿照唐朝的国子监在日本设立了古代的大学--大学寮,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一直是日本学习与借鉴的对象。但到了近代,中日高等教育的交流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开始向日本学习与借鉴:京师大学堂章程仿自东京大学,《壬子学制》仿自日本学制,甲午战争后,中国更掀起一阵留日高潮,1906年留日学生达12000~13000之众①,1909年来华任教的日本教习达405人②之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为什么中日高等教育的相…  相似文献   

5.
刘迪 《新民周刊》2012,(12):21-21
对很多学生而言,留学最大的课题不是学资,而是正确的留学战略。日前,日本学生支援机构公布,目前在日中国留学生再次突破10万人大关。上次突破这个数字的时间节点是2003年。此后,日本入国管理机构收紧留学签证发放率,在日中国留学生数量下降。  相似文献   

6.
清末民初中国人留学俄国的活动,是百年中国人留学史上最富有特色的篇章之一.自19世纪下半叶起,受其时国际国内形势等因素影响,在清政府的推动下,中国人留俄活动渐次兴起,陆续有中央、地方派遣的各类型官费、自费留学生赴俄国求学深造,而相关留学管理体制也随之建立与完善.这一留学活动不仅首开中国学子赴俄求学之先河,培养出一批精通俄文的外交、外语人才,而且开辟了近代中俄教育交流乃至文化交流的新渠道,并为后续中国人留苏活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朝的惨败给中国社会带来空前严重的社会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战胜国日本则国力日益强大,跻身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甲午战争后,日本的崛起和扩张加剧了东亚地区国家关系的变化,给这一地区的国际关系带来直接而深远的影响。东亚国际秩序由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宗藩朝贡体系向近代殖民条约体系转型,中朝日近代新型的国家关系逐渐建立起来,传统的宗藩体系土崩瓦解。本文以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与传统华夷秩序的瓦解为切入点,探讨甲午战争后东亚传统邻邦中朝日三国新型近代国家关系建立始末及其对三国关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日本社会对华心态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日关系被认为是中国与20多个邻国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尽管中日关系大体上是好的,但是两国之间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为此,本文从中日双方角度对两者之间矛盾的表现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分析日本失衡的民族心态与当前日本消极民族主义的郁结.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在如何处理中日矛盾问题上,除了事关两国政治基础的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之外,对于双方之间不断涌现的具体摩擦,我们应该继续坚持"韬光养晦"的原则,一切服从于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发展战略的大局.  相似文献   

9.
清政府开始仿效日本实行君主立宪之初,急需大量具备西学知识结构的新式人才,于是向日本广派留学生.基于当时国情与留学生自身特点,法政科的学习成为不少留日生的选择.留日学生在日学习期间,通过办报、译书等形式,将西方的政治体制、民主自由观念、法制思想等源源不断地介绍到中国.他们对西方法政思想的宣传活动,在开启国人视野,增强人们法政意识和观念以及推进中国法政体系近代化的进程,发挥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日两国的教育文化交流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古代教育对日本教育的思想、制度及方法给予了巨大的影响。然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束缚了中国教育的发展。近代日本教育在中国的教育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结合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日本教育在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准备,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有关大学及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协助下,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2002年6月16日在日本15个都道府县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了首次"日本留学考试",共有16,291人报名参加此次考试,其中日本国内为7,777人,海外为8,514人.2002年11月17日,举行了本年度第2次"日本留学考试",有90所国立大学、46所公立大学、185所私立大学以及2所国立短期大学、11所公立短期大学、 69所私立短期大学加盟,通过这一考试录取大学本科或大专层次的外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12.
近代中日贸易,日本幕府末年业已有之,1871年中日首次立约后得到进一步发展,时至甲午战争前后,发生了阶段性变化。这是由于1896年《日清通商航海条约》的缔结,日本除了通过马关条约获得割地赔款等权益外,在经济上也扩大了对中国的浸透。尤其是日本的棉纺织业,更以棉纱为主,逐渐控制了中国市场。日本对中国试销棉纱始于1889年。初期数量较少,1891年共输出108包计3.2万斤,1894年也不过323万余斤。但甲午战后,日本对华出口量开始激增。1894年——1913年,日本对华出口的棉纱价值  相似文献   

13.
自1979年日本开展对华直接投资以来,经历了一个起伏多变的发展过程,如今已成为中国重要的投资大国。中国加入WTO,进一步开放市场,放宽对外资限制是一种必然趋势。这无疑会对与中国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的日本产生重大影响,为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机遇。为此,中日双方有必要共同努力,采取更积极的对策,促进  相似文献   

14.
留日士官生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以下简称保定军校)是近代中国一所规模较大的正规化的军事学校,它在1912年创办至1923年停办的11年时间里,大量聘用留日回国的士官学校毕业生进行新式军事教学和管理,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本文就是基于这一事实,试对留日土官生在保定军校的执教情况以及他们在军校建设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有关问题进行探索,请指正。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今世界两大主要经济体,中国和日本两国在经济领域存在着显著的合作空间。随着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态度出现的积极转变,中日两国揭开了在第三方市场进行合作的新篇章。虽然仍然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但中日双方在第三方市场进行合作,不但有助于改善中日政治关系,而且有助于实现双方经济领域的互利共赢。中日在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和经贸往来三个方面存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可能性,利用合作博弈模型对"一带一路"框架下中日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推进中日在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四种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代日本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日本是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国家。中国的高等教育制度、高等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课程设置等基本上仿照日本而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留学生的目的地国家主要是日本。日本大量教习纷纷来中国任教。这些因素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准备,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有关大学及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协助下,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2002年6月16日在日本15个都道府县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了首次“日本留学考试”,共有16,291人报名参加此次考试,其中日本国内为7,777人,海外为8,514人。2002年11月17日,举行了本年度第2次“日本留学考试”,有90所国立大学、46所公立大学、185所私立大学以及2所国立短期大学、11所公立短期大学、69所私立短期大学加盟,通过这一考试录取大学本科或大专层次的外国留学生。实施“日本留学考试”是日本留学生制度和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8.
徐琴 《德国研究》2002,17(4):68-73
为了迎合中国赴德留学热潮 ,德国驻华大使馆文化处于 2 0 0 1年 7月设立留德人员审核部协助使馆工作。本文详细介绍了留德人员审核部的运作情况。  相似文献   

19.
在思想多姿多彩的日本近代,思想大家不断涌现,其中富有批判精神的长谷川如是闲和津田左右吉极具魅力.长谷川的“国家批判”是对游离于“生活”的近代日本国家形态的批判,津田的“否定史学”则意在构筑以“国民思想”为主体的日本文化.他们的共同目标就是解决传统和近代的矛盾,回答如何构建近代日本文化的问题.惟其如此,他们的思想对战后的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日本是教育立国的典型,借助教育这一有效手段,国民素质显著提高,国力逐渐增强.日本的初等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二战前日本借着明治维新和西方先进文明的传人这一大环境的有利东风,不断改革和调整小学教育制度,随之近代日本小学教育内容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本文主要论述了近代日本小学教育内容的历史基础,并对近代日本小学教育的内容分阶段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最后对其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